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2021-02-25 360角度

來源:特色文萃2

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

「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

「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

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奇蹟般地從公眾面前消失了近16年……

1、「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

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

大學念的是電氣工程,不僅跟化學沒有半毛錢關係,還因為掛科留了一級

好不容易混到大學畢業,想去索尼工作,第一輪就被刷了。

後來還是有人介紹,才去了島津製作所,在企業底層搞了近20年的儀器研發。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公司,田中耕一都沒有什麼存在感。

「害羞到幾乎沒什麼朋友,更沒談過戀愛,一直到35歲才通過相親結了婚。」

雖然他很喜歡動手做實驗,也從未想過要成為什麼了不起的科學家。

要說田中耕一身上最大的特質,大概就是省吃儉用

因為從小在貧寒的家庭長大,就連隨手扔掉一團廢紙,都會被奶奶念叨說:

「太浪費了,明明可以留著擦鼻涕哇。」

所以他唯一一次在公司得到褒獎,也是因為他的省吃儉用……

那是在1985年,26歲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操作失誤,把甘油倒入鈷試劑中。

因為覺得鈷試劑挺貴的,丟了怪可惜,從小就習慣勤儉節約的他,決定將錯就錯,把測試進行到底。

沒想到竟然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離了——這在之前,可是很多科學家想破了腦袋,都沒能搞定的。

這個意外成果,使田中耕一發表了他人生中的唯一一篇論文——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他的老闆也很高興,給了他約合人民幣700塊的獎勵。

對此,剛工作了兩年的田中還挺不好意思的:

「這次實驗,完全是由於我對化學的無知,把不該放一塊兒的東西混到了一塊兒……」

2.「晴天霹靂般的人生巨變」

田中根本沒意識到,這個偶然的發明有多麼了不起。

他也萬萬沒想到,自己所在的島津製作所,在申請專利後,利用「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暗戳戳地賺了將近1億人民幣

而田中卻在公司底層一線工作了近20年,壓根兒沒升過職。

如果不是因為一通看似莫名其妙的國際電話,田中的人生,或許還會繼續鹹魚下去。

那是在2001年10月9日,和平常一樣,在公司老老實實上著班的田中,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

電話裡的人很奇怪地說著英文,田中只勉強聽懂了「恭喜」,心裡想著不是詐騙吧,就默默地掛了電話。

誰知道,分分鐘公司電話就響炸了。

公司同事都衝過來說:「天吶,你得了諾貝爾獎?!」

就這樣,沒有一點點防備,田中耕一的名字就上了頭條。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問:「這人誰啊?」

學術界大咖紛紛表示「額,這個人嘛,確實不熟」,當時的日本首相也說「這是晴天霹靂的消息」。

很快,得知這個爆炸消息的媒體和日本民眾都聞風而動。

都跑去了田中耕一所在的島津製作所,想看看這是何方神人

在咔嚓咔嚓的閃光燈下,日本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畏畏縮縮地現身了。

面對著數不清的攝像機和話筒,從未見過這種大陣仗的田中耕一,連雙手都不知如何安放

田中耕一的家人,反應也很有趣。

養母看到他出鏡時驚呆了——哈?竟然不是跟他同名的人?

而他的妻子,甚至在他接受採訪時「頭暈暈地」打電話來確認:

「田中,這,是真的嗎?」

跟妻子解釋完後,局促不安的田中,不停地面對鏡頭鞠躬。

開口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聲音顫抖著的道歉:

「今天穿工作服見各位,實在抱歉,我應該換個西裝的。」

去領獎的時候,終於換上了西裝的田中耕一,似乎應該更自信一些。

但在領獎現場,在那樣的榮耀時刻,他依然是全方位無死角的頭疼表情:

「Leave me alone,我只想一個人靜靜。」

他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多的鮮花,和這麼高的褒獎。

「一次失敗卻創造了震驚世界的重大發明,真是讓人難以啟齒。」

頒獎禮後,田中便像明星防狗仔一樣,突出重圍,消失在人海。

3.「真正的逆襲」

轉眼,17年過去了。

諾貝爾獎帶來的喧囂,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調迴避中,慢慢沉寂了。

很少有人會去想,當年那個連頭都抬不起來的獲獎者,現在怎麼樣了?

NHK的最新訪談中,已經60歲的田中,居然很爽快地出鏡了。

大家很驚訝地發現——儘管他頭髮都白了,卻看起來自信多了

原來,一直擔心自己配不上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在獲獎後,也曾在焦慮和困惑中度過了一段時間。

雖然一夜之間漲粉無數,但還是有很多人都覺得田中不過是走了狗屎運而已。

他的上司和同事也很尷尬:難道以後要叫他先生了嗎

別人眼中的幸運,于田中而言,完全是一種負擔,他不停地問自己:

「那麼多專業研究者,把一生的時間貢獻給學術,都沒能獲獎…

我一個非化學專業的小職員,憑什麼拿諾貝爾化學獎?」


日復一日的靈魂拷問,讓從來沒有勝負心的田中耕一,開始在一間寫著自己名字的辦公室裡,暗暗跟自己較勁。

他一直按部就班的人生,終於有個一個嶄新的目標——要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

像一個真正的學者一樣,他把全身心都撲在「提升血液檢查敏感度的技術,以更容易檢測疾病」的研究上。

在實驗室埋頭研究了15年之後,他成功了。

一年前,很牛X的國際科技期刊《NATURE》,發表了田中研究室的突破性成果:

「能提前30年,從幾滴血中檢測出阿爾茨海默症的徵兆。」

雖然不知不覺,就熬白了頭。

但這一次,說起自己的研究成果,田中耕一的眼睛裡,有了光

對著鏡頭拍照時,他的臉上,也出現了久違的笑容

從獲諾獎到現在,田中耕一用了17年的時間,總算跟自己握手言和。

走路時,60歲的他,終於能挺直了腰板

真好。

防失聯新朋友請加360角度微信號

相關焦點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消失了16年...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X光發現者倫琴,他的發現讓人類醫學在20世紀發生重大變革。  ■2001年,諾貝爾獎走過一個世紀。  曾兩次參與諾貝爾頒獎活動的中科院趙忠賢院士說:100年來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名錄,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20世紀科學發展歷程的縮影。
  • 諾貝爾獎十大年輕得主:獲獎者保持頭銜最長達 99 年
    讓我們來看看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10位得主(以下是以獲獎者獲獎時的年齡進行排名):1、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17歲馬拉拉伊是當前世界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主,2014年,年僅17歲的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因為強烈反對壓制女童而被塔利班分子槍擊頭部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頒獎禮後,田中便像明星防狗仔一樣,突出重圍,消失在人海。大家很驚訝地發現——儘管他頭髮都白了,卻看起來自信多了!他一直按部就班的人生,終於有個一個嶄新的目標——要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中國素來有大器晚成的說法,古往今來也有許多名人厚積薄發,一鳴驚人。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
  • 諾貝爾獎十大最年輕得主:獲獎者保持頭銜最長99年
    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讓我們來看看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10位得主(以下是以獲獎者獲獎時的年齡進行排名): 1、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17歲
  • 諾貝爾獎得主署名支持轉基因123人 轉基因有哪些危害
    原標題:署名支持轉基因的諾獎得主升至123人,中國兩院士籤名支持  「百餘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合籤名支持轉基因作物」事件又現新進展。  截至2017年1月18日,在「挺轉」請願網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上公開署名支持轉基因技術應用於農業領域、支持轉基因農作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上升至123人。
  • 學歷最低諾獎得主,在惶恐中消失16年後,他帶著重要發現回歸
    前不久 Nature 旗下的子刊 Nature Chemistry 低調上線一篇文章,該研究發現名為 goadvionin 的化合物 ——PK/RiPP 雜交脂肽,在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菌的繁殖的同時有望掀起新藥原料研發的一場化學革命。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這場全球科學盛會,讓諾貝爾獎得主感嘆「意義重大」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30餘位中國兩院院士、100餘位各國優秀青年科學家,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出席方式,在上海這座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城市發表演講、交流思想。 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加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孟雨涵 攝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很多頂尖科學家在演講中談及的話題。
  • 背景資料:歷屆有趣的諾貝爾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的5個獎項得主分別是: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
  • 為什麼少有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
    2020年10月4日開始,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 中國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少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 1、前幾年本土的社會風氣相對浮躁,科學家、學者較難靜下心來進行基礎學科研究; 2、本土的學術氛圍較傳統,沒有創新
  • 諾貝爾獎今年無黑人得主,CNN:缺乏多樣性
    【文/觀察者網 齊倩】10月9日,隨著和平獎得主花落世界糧食計劃署,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周結束。 然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盯上了一個現象:儘管在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9名學者和1個國際組織)中有4名女性,但沒有一個非洲裔得獎。 文章指出,自該獎項1901年設立以來,共有931人和28家機構獲得這一殊榮,但非洲裔諾貝爾獎得主寥寥無幾,僅有16人。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對於一個大學來說,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已經是無上的榮譽。澳大利亞一共產生過 12 個諾貝爾獎得主(wiki百科統計),其中5個來自於阿德萊德大學!阿德萊德大學這5位諾貝爾獎得主涉及3項重要研究,2個獎項為2人共同獲得。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於是,在奎洛茲29歲時,他們一起公布了這個重大發現。瑞士天文學家奎洛茲和馬約爾在智利的拉西拉天文臺前。兩人在1995年發現了飛馬座51b,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圍繞太陽等恆星運行的行星。圖|L.Weinstein/Ciel et Espace但是奎洛茲後來才知道,馬約爾當時並不相信奎洛茲的說法,他只是想向學生展示友善,不要打擊到學生對於科學的熱愛。
  •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想要與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交流嗎2020年11月24日,See The Future英論閣線上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致專題演講。大會中文同聲傳譯全程支持!
  • 大學時留級的上班族大叔,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後的16年……
    他是日本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的獲獎曾引起爆炸性的社會討論。他的粉絲一度把馬路堵得水洩不通。為什麼一個科學家能夠得到民眾如此熱情的追捧?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個是:這個拿諾貝爾獎的田中,當時並不是什麼學術名家,也沒有碩士、博士學位,他只是一家公司裡的基層職員。
  • 大學時留級的日本上班族大叔,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後的16年
    自獲獎以來,田中一直對自己的新身份懷抱著矛盾的心情:「我只是因為專業知識缺乏,把不該混合的東西混在了一起,就我這種也算是諾貝爾獎得主嗎?」NHK 最近做了一期回顧日本平成30年間科學成就的紀錄片。片中,作為科學家代表接受訪問的是一個叫做田中耕一的男人。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於是,在奎洛茲29歲時,他們一起公布了這個重大發現。 奎洛茲說自己真的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能夠跟隨著非常棒的導師,一起有最瘋狂的科學探險,一起獲得了重大突破。接著很多人加入到他們的行列,在其後用各種技術方法發現了成千上萬的行星,一起讓行星探索的領域更加彭勃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