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留級的日本上班族大叔,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後的16年

2021-01-11 騰訊網

自獲獎以來,田中一直對自己的新身份懷抱著矛盾的心情:「我只是因為專業知識缺乏,把不該混合的東西混在了一起,就我這種也算是諾貝爾獎得主嗎?」

NHK 最近做了一期回顧日本平成30年間科學成就的紀錄片。

片中,作為科學家代表接受訪問的是一個叫做田中耕一的男人。

他是日本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他的獲獎曾引起爆炸性的社會討論。

他的粉絲一度把馬路堵得水洩不通。

點擊播放 GIF 0.0M

為什麼一個科學家能夠得到民眾如此熱情的追捧?

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個是:

這個拿諾貝爾獎的田中,

當時並不是什麼學術名家,

也沒有碩士、博士學位,

他只是一家公司裡的基層職員。

40多歲的某一天,

突然被告知獲得了諾貝爾獎,

他當時的第一反應是:

「這應該是一個惡作劇吧……」

「都是由於我的無知……」

事情要回溯到2002年。

某一天,島津製作所的職員田中耕一突然接到了一通越洋電話。

「你是田中耕一嗎?」

對方講的是英語。

田中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便回復自己就是。

「祝賀包括您在內的三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

田中勉強聽懂了「祝賀」「諾貝爾」的單詞,

但心想諾貝爾獎跟自己能有什麼關係,

應付了幾句之後就把電話掛斷了。

「我還以為是同事的惡作劇呢。」

事後田中這麼跟記者說。

但很快,田中意識到情況不對了。

因為公司裡的電話開始此起彼伏地響了起來。

辦公室裡的同事也紛紛坐不住了。

同一時刻,

看到新出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的日本記者們都在焦急地相互詢問。

前兩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與白川英樹在看到新聞後也為此互相打聽。

人們的疑惑很一致:

這個田中耕一究竟是誰?

點擊播放 GIF 0.0M

媒體和學界的人搞不清楚田中是誰很正常。

因為田中耕一沒有任何博士、碩士頭銜。

獲獎的當天,他的身份只是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的公司裡的基層員工。

好不容易從田中所在的島津製作所的員工名冊上找到田中耕一後,

記者們從各地趕到,把島津圍得水洩不通。

在同事的祝賀聲中田中才搞清楚了狀況:

原來是自己多年前在實驗室裡的一次歪打正著,替自己摘得了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獲獎的理由是:

發明了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簡單來說是這麼一回事:

以前,科學家們在分析蛋白質一類的大分子時必須使用雷射照射分析物,

但大分子一旦被雷射直接照射就會產生碎裂。

而田中發明了一種可以用雷射照射但不會損壞大分子的方法。

不過,這個發明有意外的成分。

「由於我對當前的化學、生物化學理論的無知,我不知道目前理論認為蛋白質大分子不大可能通過這個方式被離子化。」田中耕一很坦率地對記者們說道。

「在後面的操作中,我手誤加錯了試劑,不小心把甘油滴進了鈷試劑之中。考慮到鈷試劑還是挺貴的,丟了太浪費了,所以也同樣拿來做了次測試。」

結果就這麼歪打正著地將前人一直束手無策的生物大分子成功分離了。

那一年,他28歲。

之後,田中把這個意外的成果發表在了不是很重要的雜誌上。

就這樣,又平凡無奇地過了十幾年:

上班,下班……

點擊播放 GIF 0.0M

田中領取當年的諾貝爾獎

掛科、留級、工作面試沒通過...

當晚九點,田中走到了閃光燈前。

由於事出突然,

田中只能穿著當時身上的工作服上臺。

點擊播放 GIF 0.0M

對著麥克風說出的第一句話是:

「要是能提前準備的話我一定會穿上正裝。穿著工作服來面對大家實在很抱歉。」

整個發布會過程中,田中始終顯得窘迫不安。

點擊播放 GIF 0.0M

回答記者問題到一半的時候,

田中褲子口袋裡的手機鈴聲突然不合時宜地響了起來。

點擊播放 GIF 0.0M

他只好在眾目睽睽之下掏出手機,

尷尬地向電話那頭解釋自己正在接受採訪。

點擊播放 GIF 0.0M

掛掉電話後,再不好意思地告訴大家:是妻子的電話。

對於當時電視機前的日本民眾來說,

這個三七分髮型、穿著工作服、在直播中給家人打電話的工程師大叔,

看起來不像是印象中那種遙不可及的科學家,

而更像是自己的生活中會出現的普通人

田中成名了。而且是爆發性的。

點擊播放 GIF 0.0M

當時的日本依然被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

無數人在田中身上看到了親和又勵志的特質。

而且,人們越是了解田中,

就越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田中本科的大學是東北大學,在日本算是不錯的學校。

但他在學校的成績毫不起眼。

當時的同學形容他「總是很安靜,幾乎沒看過他和周圍同學嬉鬧的樣子」。

入學不久,田中就遭遇了一個晴天霹靂。

因為一個意外,他偶然發現:

自己原來是被領養的。

親生母親在生下自己不久後就因病去世了。

這個消息給了田中很大的打擊。

這之後他的學習成績一蹶不振,

德語課還掛了科,最終留級了一年

大學畢業後,田中本想去心儀的索尼上班,

但卻沒有通過面試

迷茫時跑去跟大學時代的導師商量,

這才在導師的推薦下去了島津製作所。

得知親生母親是因病去世後,

田中曾想在畢業後從事醫學相關的研究。

但事與願違,

進入島津製作所後,他被分派到了化學部門。

與他的大學專業電氣工程也不完全對口

但田中也接受了。

一直任勞任怨地埋頭工作著,

對於出人頭地幾乎沒什麼抱負。

35歲那年,田中結婚了。

對象是相親了20多次以後才認識的

工作一段時間後,公司提出給他升職,

他卻因為想繼續留在第一線做研究而謝絕了。

就這樣,直到獲得諾貝爾獎那天,

田中都還只是基層職員。

為田中贏得諾貝爾獎的這項專利給島津製作所帶來了大量收益。

而在當時,田中僅僅獲得了來自公司一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700元)的獎勵。

意識之前到對田中的虧待,

島津製作所進行了一系列補救措施。

先是給田中追加了一千萬日元的獎勵,

接著專門設立了一個以田中命名的研究所。

本來還想將田中的職位提拔到部長級以上,

卻被田中以「想專注研究工作」為由回絕了。

外界急切地想要替他鳴不平,

田中本人卻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淡:

「一直以來,

能夠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就已經很滿足了,

所以在錢方面我幾乎沒怎麼考慮過。」

「諾貝爾獎是我人生痛苦的開始」

獲獎後,媒體的採訪持續了好幾個星期。

但在鏡頭前,

田中始終沒有拿出過那種得獎者的意氣風發。

點擊播放 GIF 0.0M

採訪的最後一天,

一名外國記者詢問田中此刻最想做的事,

田中的回答經過翻譯後引起了哄堂大笑:

「Leave me alone."

(讓我一個人待著)

點擊播放 GIF 0.0M

田中是認真的。

在那之後的十幾年裡,

田中幾乎不再接受媒體的採訪。

那麼,這16年間,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這次,在 NHK 的鏡頭前,

田中道出了從未對外披露過的心聲:

獲得諾貝爾獎是我人生中漫長痛苦的開始。

為什麼我這麼年輕的人都能得獎?

為什麼是我這樣的民企員工而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

為什麼我這種非化學專業的人能拿化學獎?

在我心目當中,諾貝爾獎是專業研究人員們經過長年累月的鑽研後才能拿的獎。

我並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完全無法拿出高興的底氣。

我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能匹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事情。

自獲獎以來,

田中一直對自己的新身份懷抱著矛盾的心情:

「我只是因為專業知識缺乏,

把不該混合的東西混在了一起,

就我這種也算是諾貝爾獎得主嗎?」

除了這種「冒名頂替綜合症」,

諾貝爾獎還為田中的生活製造了一個更為現實的困境:

「拿獎後人們對我的期待太大,

大到即便我想盡辦法去回應也做不到......」

那這16年間,田中究竟幹了些什麼?

他依然留在島津製作所搞研究。

得了諾貝爾獎後,他有了自己的研究所,可以自由地選擇研究方向。

每天,田中就在研究所內一間布置簡單的房間裡辦公。

點擊播放 GIF 0.0M

每天,也依然穿著島津製作所的工作服。

點擊播放 GIF 0.0M

不過,他回到了醫學研究的初心。

他想要研究出一種可以提升血液檢查敏感度的技術,這樣就能更容易發現疾病。

島津製作所對于田中的項目非常支持,

承諾每年提供一億日元的資金。

不過,這十幾年間,

田中始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研究的頭幾年,

由於遲遲沒有突破,

田中出席演講會時還會遭受揶揄和質疑。

現在,他終於從研究所出山,

再度出現在了鏡頭前。

頭髮已經花白,

但神情明顯要比16年前從容自信多了。

去年2月份,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上刊載了田中團隊攻堅多年後的突破:

他們能夠從僅僅幾滴血中提前30年檢測出阿茲海默症的徵兆。

16年前因獲得諾獎而掙扎了一路的田中,

在今天,終於與自己和解了。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

每當在生活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

田中都喜歡爬到老家附近一座山的頂端,

用壯麗的景色慰藉自己。

拍攝的當天,

田中帶領著攝製組久違地造訪了那座山。

正爬到山頂的時候,

田中注意到此前灰濛濛的天空突然轉晴了。

點擊播放 GIF 0.0M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資料:

https://tech.nikkeibp.co.jp/dm/atcl/feature/15/050200094/032600015/?ST=health

https://www6.nhk.or.jp/special/detail/index.html?aid=20190217

相關焦點

  • 大學時留級的上班族大叔,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後的16年……
    之後,田中把這個意外的成果發表在了不是很重要的雜誌上。就這樣,又平凡無奇地過了十幾年:上班,下班……田中領取當年的諾貝爾獎掛科、留級、工作面試沒通過...當晚九點,田中走到了閃光燈前。由於事出突然,田中只能穿著當時身上的工作服上臺。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消失了16年...
    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奇蹟般地從公眾面前消失了近16年……1「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大學念的是電氣工程,不僅跟化學沒有半毛錢關係,還因為掛科留了一級。好不容易混到大學畢業,想去索尼工作,第一輪就被刷了。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16年做了一件事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他花16年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沒有顏值,沒有特長,他憑什麼?平凡到43歲的田中,像你我一樣默默無聞。2002年的一通電話,卻像平地驚雷攪亂了他的生活。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一次逆襲
    18歲時,田中耕一考上了日本東北大學,在這裡他就讀的專業是電氣工程。大學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表現十分一般,甚至可以說有些差勁,期間他還因必修課德語不及格而被迫留級,就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帶過最差的一位學生。幾年後,田中高一總算拿到了學士學位,順利畢業了。
  • 43歲日本學渣,睡一覺醒來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開掛
    有一位日本大叔,他在43歲時意外拿到了諾貝爾獎,他的獲獎震驚了日本也震驚了學術界,當時人們都在好奇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從哪裡冒出來的,而那些一直致力於化學領域研究工作的學者也大跌眼鏡,因為這位拿到諾貝爾獎的大叔的化學水平和高中生差不多。
  • 43歲日本學渣,誤打誤撞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提到諾貝爾獎,不少人都會認同它在業界的地位,和它所代表的價值。提到諾貝爾獲獎者,想到的也都是實力和智慧結合的代表。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 這一刻,全日本都炸鍋了:田中耕一是誰?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差生」,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成了日本人瘋狂的「國民偶像」。沒有顏值,沒有特長,他憑什麼?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教過最差的學生。
  • 他大學留級,40歲還在基層工作,43歲獲諾獎,面對採訪僅說了2字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理科生,從小就特別喜歡理科,擅長動手做實驗,大學因為學不好德語而掛科留級,畢業後直到40歲都還是個公司基層員工,然而43歲那年,默默無名的他竟然拿下了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得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又一次逆襲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事業有成,但是也有很多人大器晚成,到了晚年之後才人生才有了大的轉變。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他們大多都厚積薄發一鳴驚人。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這樣的人,一位本來平平無奇的人,一覺醒來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就是其中一個,而像他這樣優秀的人又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田中耕一小時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他大學曾在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類,而在他學習的這段時間裡,他的表現也並不出色,甚至德語課還因為不及格留過級。在老師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 得了諾貝爾獎後的人生
    得了諾貝爾獎後的人生每年九月間,約三千名全世界最頂尖的專家學者會收到這也或許是為何沒有獲獎、但進入小名單的候選人,其候選人身份會隨小名單封存,五十年後才公諸於世,以避免爭議的原因 。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接受訪談時,都會提到得獎之後的生活與之前會完全不同。諾貝爾獎是學界同儕對於得獎者的貢獻所能夠給予的最大肯定。得獎者除了會收到相當可觀的一筆獎金之外,還會開始收到突然之間瘋狂湧入的訪談邀約和不同類型的工作和研究機會。
  • 43歲的日本「學渣」,因工作的失誤得到諾貝爾獎,16年後完美逆襲
    提到諾貝爾獎,不少人都會認同它在業界的地位,和它所代表的價值。提到諾貝爾獲獎者,想到的也都是實力和智慧結合的代表。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奇蹟般地從公眾面前消失了近16年……就這樣,沒有一點點防備,田中耕一的名字就上了頭條。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問:「這人誰啊?」養母看到他出鏡時驚呆了——哈?竟然不是跟他同名的人?而他的妻子,甚至在他接受採訪時「頭暈暈地」打電話來確認:「田中,這,是真的嗎?」
  • 日本諾貝爾獎的熱潮--學歷最低,最平凡的田中耕一的故事
    作者:羅卜昕Reset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84218/answer/375951120來源:知乎2002年10月9日下班前,位於日本京都的一家科學測試儀器生產公司,島津製造所裡,50多部電話機同時響起。
  • 他是大學掛科的學渣,他是科學界的錦鯉,他因一次失誤獲諾貝爾獎
    1977年,18歲的他考入日本東北大學電氣工程,這個專業與他後來從事的工作沒有多大關係。在大學,他的成績也並不突出,在大二的時候還因一門德語必修課被留級一年重修。他的一位老師曾還說:「你是我教過的最差的學生!」1981年,田中耕一大學畢業後,他心儀的公司是日本索尼公司,但是在索尼公司的第一輪面試中他就被淘汰了。後來他又陸續面試了幾家大公司,可是都沒成功。
  • 田中耕一:43歲學渣逆襲成諾獎得主,花16年成為真正的學者
    2002年,日本43歲學渣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大器晚成」這個詞語最好的例子,那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傳奇人生呢?田中耕一18歲時就進入日本的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專業。在本科學習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是本本分分、平平庸庸,甚至因為德語必修課的失敗而被留級。
  • 他大學掛科留級,42歲還是底層員工,43歲被告知:你得諾貝爾獎了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高級別最重要的獎項,最初分為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你的歷史了。可以說無論任何人只要獲得了諾貝爾獎,那麼他的知名度和身價都會暴增。而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通常都是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位卻是例外,他更像是一個幸運兒。
  • 他讀大學掛科留級,40多歲還是底層職員,43歲卻因諾獎一舉成名
    他獲獎是2002年的事,那一年,日本的學術界都震撼了,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都表示從來沒聽過這個名字。 白川英樹、野依良治,一個是東京工業大學的博士,曾赴美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研究員;一個是京都大學的博士,曾經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回國後成了日本學士院院士,這兩位在日本都屬於家喻戶曉的人物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結果,日本經濟的增長遠遠超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所定下的「在今後10年中計劃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兩倍以上,尤其是1961年後的三年間要將平均經濟增長率維持在9%」這一目標。 和湯川秀樹有深交的,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佐藤文隆在接受日經社採訪時就提到了經濟要素對科技發展的作用:「70年代之後日本科學十分具有活力。伴隨著經濟發展,日本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都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