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理科老師們總喜歡說一句話,那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此告訴孩子們學習理工科的重要性,這句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流傳開了,因為那時候的中國急需大量理工科人才,一夜之間,許多學子選擇了理科。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理科生,從小就特別喜歡理科,擅長動手做實驗,大學因為學不好德語而掛科留級,畢業後直到40歲都還是個公司基層員工,然而43歲那年,默默無名的他竟然拿下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震驚全國,他就是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首府富山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然而在他出生僅僅1個多月後,母親就因病去世,所以自幼被過繼給了叔父叔母,在叔父叔母的照顧下,田中耕一順利長大,還考進了日本東北大學,此時養父母才告訴他這個真相。
田中耕一受到了劇烈衝擊,原本他選擇的是該校的電氣工學專業,但知道母親的死因後,他從此立志於研究醫用儀器,希望幫助其他同樣情況的家庭,於是他變得不愛說話、不與人多交際,一心投入研究中。
由於對實驗過度的鑽研,導致田中耕一的其他學科經常跟不上,甚至掛科,當年大二就因為德語掛科留級,當然了,田中耕一也不太在乎,留級就意味著可以多做一年實驗。畢業以後,他在老師的推薦下去了島津製作所的化學部門,說實話,這跟他的專業不太對口,但該公司有利於他進行化學研究,便進入了該公司。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在日本的企業裡分為2大系列,一種是管理職,一種是事務職,擁有大學學歷的人通常是管理職。但無論是誰,進入公司以後都要先做1~2年底層職員,然後再一步一步往上升,同時設定「最低任職年限」,意思是不犯啥錯,到時間你就能升職。
然而當年田中耕一為了能在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竟然拒絕了所有的升職考試,其實以他的能力和工作年限,早就能升職加薪了,他也不告訴大家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而是繼續苦心鑽研,在同事眼裡,他不過是個「怪人」,誰也不會料到,就是這樣一個底層的「怪人」,竟然獲得了諾貝爾獎!
2002年,田中耕一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起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共享當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獎金(一人一半),一夜之間,轟動日本全國。
得獎後1個月內,田中耕一拿獎拿到手軟,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和他是「好朋友」,他公司的老闆為了他從外地趕回來,贈送他百萬日元的獎勵金,並且當眾宣布要將他提升到董事級別;他的母校日本東北大學趕緊把「榮譽博士學位」送到他手裡,為他修改校章;那些說他是「怪人」的同事,見人就說自己早就發現田中耕一的不一般了……
由於這一年田中耕一才43才,是日本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受到這麼大的關注也很正常,對此,田中耕一倒是特別平靜,他覺得獲獎的好處就是「這個頭銜能夠免費使我提升坐商務艙,挺好」,不得不說,他的心態很不錯。
對踩破他家門檻的記者們,田中耕一也樂於說出自己成功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興趣」,從小他就愛搗鼓這些東西,所以面對「升職加薪」這樣的誘惑,他依舊能堅持興趣,在當今世界,這種精神實在太寶貴了。
中國老話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