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
文|徐子銘
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
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人中有多少在獲獎之後轉投邪路,做起偽學術、偽理論,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根本不值得任何補貼。
最近,持「人造病毒」言論的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被國際學術界群嘲,揭開了這種亂象的冰山一角。在中文搜尋引擎裡搜這個名字,不難發現他早在幾年前,就已成了中醫保健品企業的座上賓。
· 據報導,「呂克·蒙塔尼教授作了題為《自然 健康 長壽與中國醫養》的主題報告,對中國的茶文化與中醫養生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對研討會展示的成果金威寶陳皮金茯茶的囗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其降血糖等方面的輔助療效表示關注。」
出色的科學家不是不值得敬佩,但那些在研究生涯近乎結束後,開始用自身的名望,投身偽科學、大肆圈錢的顯然不在此例。
其中尤其臭名昭著的,就是某些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病」
英文網際網路上有個詞叫「諾貝爾病」(Nobel Disease)。它指的是大量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獲獎之後,會去從事偽科學或迷信研究的現象。
理性主義者列出了一長串「諾貝爾病」患者的名單,目前這些晚節不保的科學家有三十多位,並且還在不斷增長。
· RationalWiki 網站列出的「諾貝爾病」患者名單(部分)
這些人的「症狀」五花八門,從研究超自然力量到召鬼,從否定演化理論到認同「水知道答案」,應有盡有。
其中有幾個特別著名的「患者」,餘毒尤其深遠。
一個是化學家鮑林,1954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兩度獨享諾獎的個人。他是中學化學課本裡那個價鍵理論的主要功臣,沒有他就沒有現代化學。
但到了晚年,他開始鼓吹自己奇怪的保健法:大量服用維生素 C。
· 鮑林在課堂上。這位精神矍鑠的老先生活到 94 歲才去世
鮑林的結論完全是通過非科學的方法得出的。他的推理非常簡單:自由基不好,維生素 C 消滅自由基,所以要多吃維 C。
這既不循證也不靠譜,所以多次申請科研經費都未能成功。於是,他利用自己作為明星科學家的影響力,又出書又上電視,大力推廣每天十倍劑量服用維生素 C 的「療法」,把整個營養學界拉進了持續三十年的爭議中。
如今,學界對此仍有爭議,但美國人民對待維 C 的態度變得跟中國人對待板藍根差不多,並滋養了無數保健品商。這件事上鮑林功不可沒。
另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1993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之父,貢獻不可謂不巨大,可以說沒有這項技術就沒有整個現代生物工程。
但隨著年齡增長,這個幽默的老頭幾乎將所有偽科學領域、陰謀論和不受主流社會認可的瘋法都嘗試了一遍。他否認愛滋病是由 HIV 病毒導致的,認為全球變暖是環保主義者編出來的,臭氧層是不存在的。
此外,這個人還習慣於嗑致幻劑、探索星相學、日常發表奇談怪論,並將各種國際大事推到外星人身上。
· 穆利斯的自傳《心靈裸舞》,充滿了奇思妙想和奇談怪論
比如,他宣稱自己 1985 年時,在加利福尼亞的樹林裡看到一隻「標準的外星浣熊」。穆利斯堅稱當時自己沒嗑藥,那隻浣熊可能是來自外太空,不但發著螢光,還會講人話。
按理說,能得諾貝爾獎的人都是自己領域的佼佼者。這些錯誤連受過基本科學教育的人都不會犯,他們為什麼還會深陷其中?
年齡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
諾貝爾獎只頒給成果獲得公認,或者圈內聲望顯赫的學者和作家。從 1901 年到 2017 年期間,所有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 59.6 歲,從出成果到獲獎平均要等三十年以上。
這也就意味著,諾獎得主在獲獎的時候普遍已經年齡偏大,許多人退出科研和創作一線多年。
老年人常有被年輕人和新技術甩開的無力感,越是高知的人,到老往往越敏感於別人說自己「老糊塗」。即使年輕時從事科研工作,對於科學方法的執著也難以維持到生活中。所以,各類詐騙的受害者中,老教授、老學者並不鮮見。
不過,「諾貝爾病」並不是諾貝爾獎得主所獨有的,沒得諾獎的科研人員中也有不少人關注偽科學或者其他不靠譜的領域,只是沒人統計。
自幼的無神論的教育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麼相信科學,要麼迷信,科學能夠一站式發揮作用,徹底打破迷信。只要一個人有足夠多的科學認知水平,就能徹底與假知識、假理論絕緣。
但事實並非如此。哪怕是頂尖的科學家,在研究精力最旺盛的年華,也沒有與迷信、陰謀論和偽科學完全絕緣。
離經叛道的科學家們
在中國,大科學家錢學森對氣功和人體科學的熱衷及其造成的惡劣影響,長期是人們好奇的話題。事實上,在世界領域,錢學森這樣的人並非孤例。
19 世紀末,歐洲出了一位著名的女「大仙」,歐薩皮亞·帕拉第諾(Eusapia Palladino)。她可以讓桌子憑空懸浮,能跟死人說話,還能遠距離移動物體。
1905 年她來到巴黎,接待她的是著名的諾貝爾獎夫妻檔、教科書上的科學家勵志典型,居裡夫婦。
居裡夫婦,尤其是丈夫皮埃爾·居裡,對這個「大仙」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邀請了十多位學者一同來研究神秘現象。
這些人中,有發現了過敏現象的諾貝爾獎得主夏爾·裡歇,有電子的發現者之一、後來的諾獎得主佩林,有著名的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發現了古依相移現象的物理學家路易·古依,還有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
這個學者天團在幾年間請「大仙」表演了 43 次,目睹了各種靈異事件,愣是沒看出她到底是怎麼玩的,最後只得承認她真有超能力。
· 帕拉第諾著名的懸浮桌子表演
皮埃爾·居裡真心地認為他是在搞科學實驗。在 1906 年被馬車撞死之前幾天,他給古依寫的信中還說:「在我看來,這裡有一個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的全新領域的存在,它充滿了新的事實和物理學的知識。」
在皮埃爾死後不久,才有人識破了她的詭計。這個人是《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他和搭檔在大仙身後放了一盞燈,看見了她是如何用腳搞小動作的。
早就有人發現,單純的科學素養不足以讓人抵禦迷信和偽科學,個人的直接經驗和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解讀才最重要。
我們可以列出長長一串名單,來證明科學家並非都是迷信和偽科學鬥士。實際上,相當多的頂級學者對於神秘現象、超自然世界和非主流的學術領域持開放態度。
牛頓研究過鍊金術;愛因斯坦在1932年曾召過一個靈媒;圖靈相信心靈感應和讀心術;薛丁格在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麼》,充滿了科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雜糅;泡利在給別人的信中多次強調「存在更高的宇宙秩序」;……
頂尖的科學家大多是高開放性、好奇、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人,神秘現象和偽科學很容易喚起他們的好奇心。當他們功成名就時,也更容易產生「我還能不懂科學嗎」的自負,一頭扎進旁人看來荒誕不經的研究裡。
最近,由於「人造病毒」言論火了的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也是這樣。
他發現了 HIV 病毒,拿了諾貝爾獎。不過近十年來,蒙塔尼一直在研究一項現代迷信——「水的記憶」(Memory of Water)。
· 呂克·蒙塔尼
「水的記憶」是一個古老的理論。它認為,水能通過某種玄妙的電磁波信號,記得一切曾經溶解在裡面的物質,就算含量低得測不出來,也能產生活性。所以,喝蘸了兩下藥的白開水,也能發揮藥物的功效。
將這個理論帶進學術視野的是法國生物學家雅克·本弗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他在上世紀 80 年代也是世界頂流的免疫學家,一度有望獲諾貝爾獎。
1988 年,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宣布發現了「水的記憶」:他將一種抗生素稀釋到檢測不出的程度,發現溶液仍然擁有這種物質的活性。
論文發表後,鋪天蓋地的質疑隨之而來。本弗尼斯特的實驗結果沒能被重複,他自己也被供職的研究所給開除了。
蒙塔尼繼承了本弗尼斯特的衣缽。在本弗尼斯特去世後,蒙塔尼也轉向了「水記憶」研究。2009 年,他發表了兩篇論文,一躍成為這個領域的大佬。
在蒙塔尼看來,這是如假包換的科學——哪怕原理上就說不通,相關研究做得一塌糊塗,至今也沒能拿出切實證據。
自從提出的那天起,它就被一些保健品商人吸收為理論支撐,用「稀釋越多效果越好」之類的話術推銷「保健水」。那期《自然》雜誌雖然成了學界笑話,但也廣泛出現在這類產品的推廣信息中。
· 這類藥物很多經過高度稀釋,就跟水差不多
2010 年,上海交大聘任在歐洲呆不下去的蒙塔尼為全職教授,名義上是研究愛滋病。
而同一時期,蒙塔尼已經在推崇「愛滋病的營養治療」。他幫一個生產號稱能治療愛滋病的營養包的企業做顧問,往南非推薦一種以粥、蘆薈提取物和若干片劑為主的愛滋病療法。
最後,這個公司拿錢跑路,產品沒做出來,投資者也血本無歸。
諾貝爾獎這場科學家的造星運動,一定會牽扯到行業與利益。
利益、走穴與保健品市場
科學家也是要恰飯的。即便頂流如諾獎得主,也有不少人因為商業利益違背科學精神,鬧出各種醜聞。
越是靠譜的藥物和療法,越不需要效果以外的背書;效果越是「玄學」,就越需要代言人。所以,世界各國的保健品商都愛拿諾獎得主說事。
諾貝爾獎獲獎者中,有幾個著名的走穴達人。
比如 1998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路易斯J·伊格納羅,他和同事共同發現一氧化氮是細胞間的重要信號分子,推動了一批新藥的研發。但轉眼間,他就坐鎮了保健品直銷巨頭康寶萊,開發並代言了一款炒作一氧化氮概念的複合營養粉。
跟他一起獲得諾獎的費裡德·穆拉德也有樣學樣。他寫了一本暢銷書,叫《神奇的一氧化氮》,宣傳語是「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穆拉德教你多活 30 年」。
不但在國外多家保健品公司掛號,穆拉德還跑到中國來圈錢。
2014 年,穆拉德的公司買下山東嶧城一家生產石榴汁的企業,又聯手廣藥集團,合作開發「一氧化氮石榴汁保健飲料」。
2014 年,在行業內不太有競爭力的皇臺酒業搭上了穆拉德,投資 6 億成立了穆拉德(中國)有限責任公司。這個諾獎概念公司主要有六個產品,除了一款號稱能「增強免疫力、緩解體力疲勞」的中藥膠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款保健飲料。
不過,諾獎光環並沒有給皇臺酒業帶來盈利。這個曾與茅臺齊名的酒廠虧損至今,屢次面臨退市。
除了皇臺酒業,中國保健品——甚至微商品牌——都以拉諾獎得主站臺為榮。因此,中國出現了專門為諾獎得主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比如媒體曝光過的拉德鍅斯生物。
拉諾獎得主幫企業站臺,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老套路了。暴雷的保健品傳銷巨頭權健、天獅都曾用過這種手段。
· 諾獎得主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受聘天獅,圖片來自新聞通稿
拉這些人站臺並不困難。每當有諾獎得主來中國訪學,只消給接待方面塞錢,讓他們在路上直接把大科學家送到企業參觀一圈,然後請吃頓飯,再跟正主塞錢籤協議,就搞定了。
著名的直銷保健品公司珍奧核酸,已經收集了 28 個「諾獎龍珠」為他們站臺,這些人的照片就明煌煌地掛在企業官網上:
在「會銷」(借著開會進行直銷)最盛行的年代,珍奧的諾獎戰略一呼百應。然而,正是這種明顯的誇大宣傳導致它在 2006 年丟掉了直銷牌照,核心團隊出走,不得不借著雙迪公司還魂。
2018 年,雙迪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基因節」上,三位諾獎大師仍被請來站臺。
當然這不能全怪企業。
諾獎得主也是人,而有錢能使鬼推磨。就像金色大廳給錢就能上,把你爸媽騙得昏天黑地的微商和保健品廠商們想要諾獎獲得者站臺的話,也是只要給錢就能僱來。
比如說下面這位,蘭迪·謝克曼,憑藉對囊泡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在中國圈錢是出了名的,代言了若干跟囊泡毫無關係的微商品牌,比如「合發全球」——後來這家企業經歷了典型的融資和暴雷。
· 蘭迪·謝克曼與「合發全球」旗下產品「盜齡溯源幹細胞」的籤約儀式
謝克曼顧問的中國企業,還有下面這家微商「幸福道」,它的主要產品「孝舜修護霜」,據說「是以諾貝爾獲得者蘭迪·謝克曼研發的細胞修復配方為核心原料,輔以鴯鶓油、全球獨家專利亞原子水,加以多種天然植物精華……精心研製而成」,而且「已通過美國 FDA 認證」,能緩解肩頸疼。
可想而知,直銷公司、微商和保健品企業將多少中國人的智商稅進貢給了這些來圈錢的諾獎得主。
當頂級科學家、權威期刊和企業聯起手來騙人,公眾究竟應該信誰?這恐怕是個難解的題。畢竟,誰也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成為專家,不用聽取任何權威的意見。
唯一的忠告恐怕是把握住常識,相信學術共同體和設計良好的實驗結果,而不是一兩個權威人物。
任何新產品、新理論、新技術,實驗能驗證效果來才算是真成果,而且科學共同體的認可也很重要。如果沒有獲得這兩者的支持,請再多諾獎得主來站臺,也難免忽悠。
參考文獻:
[1]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 (Pantheon Books, 1998).
[2]Nobel disease
https://rationalwiki.org/wiki/Nobel_disease
[3]Montagnier, L; et al. (2009).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 Interdiscip Sci. 1: 81–90. doi:10.1007/s12539-009-0036-7. PMID 20640822
[4]Aids pack investors demand answers
https://www.iol.co.za/news/aids-pack-investors-demand-answers-1568109
[5]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談為何選擇上海交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934.shtm
[6]https://www.mcgill.ca/oss/article/technology-history/man-who-photocopied-dna-and-also-saw-talking-fluorescent-raccoon
[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lifestyle/1998/11/03/nobel-chemist-kary-mullis-making-waves-as-a-mind-surfer/31e7e720-44e4-49ff-8458-a9822cdcb47e/
[8]Albert Einstein Endorsed a Popular Psychic in 1932. This Is the Controversy that Ensued (March 8, 1932) The New Republic.
[9]Manza, Lou, et al. "Exposure to science is not enough: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experiences on belief in paranormal phenomena." Teaching of Psychology 37.3 (2010): 165-171.
[10]Luc Montagnier’s Porridge Pill Cure for AIDS
http://www.quackometer.net/blog/2011/03/luc-montagniers-porridge-pill-cure-for-aids.html
[11]Hurwic, Anna (1995). Pierre Curie, Translated by Lilananda Dasa and Joseph Cudnik. Paris: Flammarion. ISBN 9782082115629.
[12]Susan Quinn. (1995). Marie Curie: A Life. Simon and Schuster. pp. 208–226. ISBN 0-671-67542-7
[13]廣州:人力資源機構引進一名諾獎得主可獲獎50萬元
http://news.ifeng.com/a/20170719/51455987_0.shtml
[14]Dayenas E, Beauvais F, Amara J, Oberbaum M, Robinzon B, Miadonna A, Tedeschit A, Pomeranz B, Fortner P, Belon P, Sainte-Laudy J, Poitevin B, Benveniste J (30 June 1988). "Human basophil degranulation triggered by very dilute antiserum against IgE". Nature. 333 (6176): 816–818. Bibcode:1988Natur.333..816D. doi:10.1038/333816a0. PMID 2455231
[15]Carter, Chris. Science and psychic phenomena: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skeptics. Simon and Schuster, 2012.
[16]皇臺酒業傍上諾獎得主 攜6億募資「跨界」保健品領域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620/12577200_0.shtml
[17]聚焦直銷|珍奧核酸:屢屢違規 今借雙迪還魂
https://www.sohu.com/a/292307383_100019684
[18]皇臺酒業蹊蹺跨界:虧損擴大急融資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719/012519754430.shtml
[19]Thomas, Yolène. "The history of the Memory of Water." Homeopathy 96.03 (2007): 151-157.
[20]Scientists by Profession, Pseudoscientists by Hobby
https://www.bbvaopenmind.com/en/science/scientific-insights/scientists-by-profession-pseudoscientists-by-hobby/
[21]Poitevin, Bernard (2005). "Jacques Benveniste: a personal tribute". Homeopathy. 94 (2): 138–139. doi:10.1016/j.homp.2005.02.004
[22]Price, George R. "Science and the supernatural." Science 122.3165 (1955): 359-367.
Clarke, Steve. "Naturalism, science and the supernatural." Sophia 48.2 (2009): 127-142.
[23]McClenon, James. "A survey of elite scientist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ESP and parapsychology." The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46.2 (1982): 127.
[24]Banziger, G. (1983). Normalizing the paranorm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hange in belief in the paranormal among older learners during a short cours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10, 212–214.
[25]Chaplin, Martin F. "The memory of water: an overview." Homeopathy 96.03 (2007): 143-150.
[26]Understanding Unbelief Atheists and agnostics around the world
https://research.kent.ac.uk/understandingunbelief/wp-content/uploads/sites/45/2019/05/UUReportRome.pdf
[27]Most atheists believe in the supernatural, despite trusting science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04958-most-atheists-believe-in-the-supernatural-despite-trusting-science/#ixzz6LG1UzXvm
[28]The Scientists Who Believe in Ghosts
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bmjy7z/the-scientists-who-believe-in-ghosts
[29]Wolfgang Pauli, Carl Jung and a 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case study on transdisciplinarity
https://www.metanexus.net/wolfgang-pauli-carl-jung-and-acausal-connecting-principle-case-study-transdisciplinarity/
[30]The Absurdity of the Nobel Prizes in Science
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7/10/the-absurdity-of-the-nobel-prizes-in-science/541863/
[31]託馬斯薩金特中國行 廣東站招商方案
https://wenku.baidu.com/view/552c8fcfaa00b52acfc7caee.html
點擊徽章,進入大象公會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