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田中耕一:拒絕升職加薪的「怪人」,把得獎電話當成詐騙

2021-01-09 趣觀歷史

引言

宋代歐陽修在作品《蘇才翁輓詩二首》寫道:「雄心壯志兩崢嶸,誰謂中年志不成」。縱觀中國歷史,固然大眾都喜愛少年神童,但大器晚成亦是人們敬佩的對象。便如:姜太翁垂釣隱溪,願者上鉤;楚莊王蟄伏三年,一鳴驚人。

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是數不勝數。而就在近現代的日本,也有這麼一個相似的例子,他就是43歲才「意外」獲得諾貝爾獎,獲獎之後卻消失無蹤,16年後又逆襲達到人生巔峰的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舊照

01

諾貝爾獎,頒獎領域內的top級獎項。獲獎者往往代表的是某一領域最為頂尖、傑出的人才。但有趣的是,在獲得諾貝爾獎項之前,田中耕一的生活充斥著上下班的枯燥生活,全然不像那些頂級科學家該有的樣子。直到獲獎信息出來後,仍有不少人對此瞠目結舌,表示難以相信。

田中耕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市民形象。1959年8月,田中耕一出生於日本富士山首府富山市。成年之前的學習生涯中,因為天性害羞內向,田中耕一併沒有給人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18歲後,田中耕一考入了日本東北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直至畢業,田中耕一也都看起來極為平平無奇。勉強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獲得電氣工程學位後,田中耕一進入到了小型的儀器製造公司,成為了一名研究員。

▲田中耕一照片

韓愈在《韓昌黎集·雜說》一書中有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田中耕一也有一位「伯樂」。畢業進入公司以後,雖然沒有達到自己規劃的高度和水平,田中耕一仍舊是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了這個工作之中,並且他雖然工作努力,卻從不要求升職加薪,同事們都覺得他是一個「怪人」。直到田中耕一26歲那年,當時的公司準備開發生物大分子質量方面的測量新儀器,平日裡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的田中耕一也成為了老闆眼中參與這項開發的人員之一。

02

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闆一個無心的決定,卻是直接培養出了一個後來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被老闆任命參與新項目後,哪怕只有高中化學程度的田中耕一,還是只能咬咬牙硬著頭皮頂了上去。在工作之中,因為沒有受到學術界「常識」的限制,田中耕一首次使用了雷射射擊了大分子化合物,更是在緊張之中將甘油倒進了鈷粉末裡。此時的他,連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樣的一次誤打誤撞,卻直接的打開了一片嶄新科學領域的大門,也讓後來的諾貝爾化學獎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田中耕一工作照

失誤之後,田中耕一後悔極了。想著原料昂貴的價格,田中耕一咬咬牙,決定用自己失誤形成的混合物做實驗。然而陰差陽錯之下,田中耕一卻從中提取出來了分子量超過1000的化合物,這讓他驚喜不已。依據現有科研成果和思路,田中耕一又研製出了分析儀器並立刻申請了專利。為公司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利益和價值,而這項技術,就是後來所說的"軟雷射去活化"技術。

03

事實上,在田中耕一發現並申請專利後,就再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在一名化學老教授的多次建議下,他才將自己的這個發現編撰成了論文,發表在了國外的刊物上。

▲田中耕一獲獎照片

就這樣一直到了2002年,田中耕一突然接到了一通來自海外的諾獎通知電話,徹底的改變了時年43歲田中耕一的命運。然而一開始田中耕一以為是詐騙電話,壓根不相信,直到經過自己核實後,才真正相信了自己十餘年前發表的那篇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令人不解的是,獲得諾貝爾獎本就是一件舉世矚目的盛事。田中耕一在領取了榮譽後卻十分低調,又一次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當人們再見到他時,已經是在16年後的日本NHK的訪談之中。此時的田中耕一再無往日的內向,雙目間都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田中耕一照片

採訪中,田中耕一落落大方地說明了自己當初離開的原因:他認為當時的自己並不能配得上諾貝爾獎得主的身份。所以這16年裡,田中耕一依然在自己熱愛的研究領域裡不斷鑽研,如今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分析幾滴血液,提前30年的時間就可以檢測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徵兆。」田中耕一講述了自己團隊的研究成果,而相關論文也早已發布在了業內標杆雜誌《NATURE》上。

結語

田中耕一是幸運的,也是努力的。無意間走上人生巔峰,名利雙收的他卻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選擇了守住自我初心,以興趣研究自己的科學。我們在驚嘆於他的運氣之餘,也要記住,運氣和能力是相互匹配的。若沒有相應的能力,運氣也會從手裡溜走。

參考資料:

《蘇才翁輓詩二首》

《韓昌黎集·雜說》

相關焦點

  • 學渣逆襲諾獎,發明專利為公司賺上億,公司高興得獎勵他700元
    ,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而從2000年開始至現在20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們獲得了20個諾獎,平均每年一個。在島津製作所裡,田中耕一擔任的是底層的研究員,此後由於並不擅於交際,他的職場之路非常坎坷,與他同年進入公司的人都發展的順風順水,而他奮鬥了數年,也只是一個一線的主任,幹的都是髒活累活。後來,原本田中耕一有升職的機會,但他對一線的研究工作習慣了,不喜歡當領導應酬,於是拒絕了好幾次升職考試,他告訴上司,自己已經習慣一線的研究工作。
  • 學歷最低諾獎得主,在惶恐中消失16年後,他帶著重要發現回歸
    在 2020 年諾貝爾獎即將揭曉之際,筆者帶你走進這位只有本科學歷、平凡半生卻上演學渣大逆襲的諾獎獲得者 —— 田中耕一。本科畢業便工作於此的田中耕一見證了公司的輝煌與落寞,作為普通工程師的他不禁心裡嘀咕,「誰會在下班時間找公司談合作呢」,便好奇的拿起聽筒。電話那頭卻傳來一陣歡快的北歐風英語,然而任憑對方竭盡所能甚至歇斯底裡的興奮,卻絲毫感染不到電話這頭的田中耕一。
  • 田中耕一:43歲學渣逆襲成諾獎得主,花16年成為真正的學者
    ▲田中耕一近照01 儘管有挫折,生活還是要繼續。最終,田中耕一選擇在一家小型儀器製造公司做了一名研究員。雖然職位平凡,薪水也不高,但田中耕一仍然認真對待。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實驗室研究中,並接連拒絕了幾次升職的機會,他甚至為了節省時間剃光了頭髮,因為怪異的行為還被公司視為「怪人」。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電話裡的人很奇怪地說著英文,田中只勉強聽懂了「恭喜」,心裡想著不是詐騙吧,就默默地掛了電話。誰知道,分分鐘公司電話就響炸了。公司同事都衝過來說:「天吶,你得了諾貝爾獎?!」
  • 他大學留級,40歲還在基層工作,43歲獲諾獎,面對採訪僅說了2字
    ,震驚全國,他就是田中耕一。 然而當年田中耕一為了能在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竟然拒絕了所有的升職考試,其實以他的能力和工作年限,早就能升職加薪了,他也不告訴大家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而是繼續苦心鑽研,在同事眼裡,他不過是個「怪人」,誰也不會料到,就是這樣一個底層的「怪人」,竟然獲得了諾貝爾獎!
  • 田中耕一:那些運氣好的人,你只是沒看到人家背後的努力而已
    面對獲獎者「田中耕一 」的名字,眾學術泰鬥,和往屆諾獎得主都不知道該人是何許人也。這種諾獎獲得者在學術界「查無此人」的情況,除了田中耕一以外,絕無第二人。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事還有更多:本科學歷,一個普通工程師,與學術界沒有任何交往,從不參加升職考試,因一次實驗的「常識性錯誤」而最終獲獎。
  • 他是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獎,公司獎1000萬,卻說是痛苦的開始
    說到諾貝爾獎的傳奇人物,或許很少有人能和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相比了。然而沉迷於實驗,不熱衷於升職考試的田中耕一仍然沒有得到提升。工作20多年,還是個底層職員。1987 年 9月, 田中耕一在於兵庫縣寶冢市召開的討論會,上用英語口頭公布了自己的發現。 參加這次會議的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塔教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並將此事傳給了歐美學者。 正是科塔教授的有心之舉,讓田中耕一於15年後,斬獲了諾貝爾獎。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日本諾貝爾獎的熱潮--學歷最低,最平凡的田中耕一的故事
    職員田中耕一茫然地拿起話筒,電話那頭傳來一陣興奮的聲音,「聽說貴司的職員田中耕一,獲得了諾貝爾獎???」田中一臉懵逼......緊接著,平時幾乎沒什麼來往的同事,全都湧了上來,熱情地祝賀他:「諾貝爾獎耶!恭喜你啊!」
  • 這一刻,全日本都炸鍋了:田中耕一是誰?
    田中莫名其妙地掛了電話,辦公室裡卻喧譁起來,新聞開始此起彼伏地播報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日本)……「不是業界知名的專家、不是致力科研的學者,全國人民發出了同一個緊急提問:田中耕一是誰?
  • 最平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田中耕一
    紀錄片中的主角名叫田中耕一,他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17年前,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獎的事情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因為與以往的科學家相比,田中耕一的資歷非常平凡,他只有本科學歷,當時的身份只是電氣工程師,而且,田中耕一與學術界幾乎沒有過任何交集。諾貝爾獎頒發之後,低調、羞澀、不善言談的田中耕一立刻成為深受日本人追捧的國民偶像。
  • 他搞研究錯放材料,反倒讓公司掙到1億,還成諾獎「奇葩」獲得者
    ,結果居然不小心錯將甘油當成了丙酮倒進了鈷粉中。▲田中耕一獲諾獎與妻子合照時間來到17年後的2002年,田中耕一突然接到電話,通知他因為分質譜分析儀得了諾貝爾獎,他以為是詐騙電話,並沒有理會。直到第二天,日本媒體也收到了田中耕一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整個日本學術界為之震動的同時也感到措手不及,因為他們此前都沒有聽說過田中耕一這個人。獲得諾獎之後,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一躍成為了全日本炙手可熱的寵兒,但卻沒人知道這樣的成就除了田中耕一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因為他的歪打正著。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電話裡的人很奇怪地說著英文,田中只勉強聽懂了「恭喜」,心裡想著不是詐騙吧,就默默地掛了電話。誰知道,分分鐘公司電話就響炸了。公司同事都衝過來說:「天吶,你得了諾貝爾獎?!」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剛開始,戈登在科學素養方面沒有任何基礎,只有興趣,如果不參加一兩年基本的培訓,是根本沒辦法開始研究的。戈登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父母的資助下,他重新進入科學研究領域,並最終榮獲諾獎。田中耕一:逆襲機遇=看錯試劑+勤儉節約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以表彰他在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中做出的貢獻。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也就對大隅教授進行了一下電話採訪,另外請人介紹一下大隅教授的研究是怎麼回事就完了。但實際上日本諾貝爾物理、化學和醫學這三獎的得主22人中,有17人是進入本世紀拿的獎,本世紀初的時候日本人對諾獎的態度可沒有這麼淡定,那時候諾貝爾獎是天大的事,從文部省到各大學研究所以及各大傳媒都有一份「有可能得獎人名單」,上面有人名、家鄉、單位、所做工作甚至畢業的小中大學的各種信息,做好了全部準備,只等瑞典那邊一發表,日本這邊臨時特別節目就出來了,內容還特別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