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歐陽修在作品《蘇才翁輓詩二首》寫道:「雄心壯志兩崢嶸,誰謂中年志不成」。縱觀中國歷史,固然大眾都喜愛少年神童,但大器晚成亦是人們敬佩的對象。便如:姜太翁垂釣隱溪,願者上鉤;楚莊王蟄伏三年,一鳴驚人。
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是數不勝數。而就在近現代的日本,也有這麼一個相似的例子,他就是43歲才「意外」獲得諾貝爾獎,獲獎之後卻消失無蹤,16年後又逆襲達到人生巔峰的田中耕一。
01
諾貝爾獎,頒獎領域內的top級獎項。獲獎者往往代表的是某一領域最為頂尖、傑出的人才。但有趣的是,在獲得諾貝爾獎項之前,田中耕一的生活充斥著上下班的枯燥生活,全然不像那些頂級科學家該有的樣子。直到獲獎信息出來後,仍有不少人對此瞠目結舌,表示難以相信。
田中耕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市民形象。1959年8月,田中耕一出生於日本富士山首府富山市。成年之前的學習生涯中,因為天性害羞內向,田中耕一併沒有給人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18歲後,田中耕一考入了日本東北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直至畢業,田中耕一也都看起來極為平平無奇。勉強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獲得電氣工程學位後,田中耕一進入到了小型的儀器製造公司,成為了一名研究員。
韓愈在《韓昌黎集·雜說》一書中有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田中耕一也有一位「伯樂」。畢業進入公司以後,雖然沒有達到自己規劃的高度和水平,田中耕一仍舊是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了這個工作之中,並且他雖然工作努力,卻從不要求升職加薪,同事們都覺得他是一個「怪人」。直到田中耕一26歲那年,當時的公司準備開發生物大分子質量方面的測量新儀器,平日裡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的田中耕一也成為了老闆眼中參與這項開發的人員之一。
02
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闆一個無心的決定,卻是直接培養出了一個後來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被老闆任命參與新項目後,哪怕只有高中化學程度的田中耕一,還是只能咬咬牙硬著頭皮頂了上去。在工作之中,因為沒有受到學術界「常識」的限制,田中耕一首次使用了雷射射擊了大分子化合物,更是在緊張之中將甘油倒進了鈷粉末裡。此時的他,連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樣的一次誤打誤撞,卻直接的打開了一片嶄新科學領域的大門,也讓後來的諾貝爾化學獎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失誤之後,田中耕一後悔極了。想著原料昂貴的價格,田中耕一咬咬牙,決定用自己失誤形成的混合物做實驗。然而陰差陽錯之下,田中耕一卻從中提取出來了分子量超過1000的化合物,這讓他驚喜不已。依據現有科研成果和思路,田中耕一又研製出了分析儀器並立刻申請了專利。為公司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利益和價值,而這項技術,就是後來所說的"軟雷射去活化"技術。
03
事實上,在田中耕一發現並申請專利後,就再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在一名化學老教授的多次建議下,他才將自己的這個發現編撰成了論文,發表在了國外的刊物上。
就這樣一直到了2002年,田中耕一突然接到了一通來自海外的諾獎通知電話,徹底的改變了時年43歲田中耕一的命運。然而一開始田中耕一以為是詐騙電話,壓根不相信,直到經過自己核實後,才真正相信了自己十餘年前發表的那篇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令人不解的是,獲得諾貝爾獎本就是一件舉世矚目的盛事。田中耕一在領取了榮譽後卻十分低調,又一次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當人們再見到他時,已經是在16年後的日本NHK的訪談之中。此時的田中耕一再無往日的內向,雙目間都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採訪中,田中耕一落落大方地說明了自己當初離開的原因:他認為當時的自己並不能配得上諾貝爾獎得主的身份。所以這16年裡,田中耕一依然在自己熱愛的研究領域裡不斷鑽研,如今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分析幾滴血液,提前30年的時間就可以檢測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徵兆。」田中耕一講述了自己團隊的研究成果,而相關論文也早已發布在了業內標杆雜誌《NATURE》上。
結語
田中耕一是幸運的,也是努力的。無意間走上人生巔峰,名利雙收的他卻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選擇了守住自我初心,以興趣研究自己的科學。我們在驚嘆於他的運氣之餘,也要記住,運氣和能力是相互匹配的。若沒有相應的能力,運氣也會從手裡溜走。
參考資料:
《蘇才翁輓詩二首》
《韓昌黎集·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