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貝爾獎,自認配不上,16年後輝煌歸來

2021-01-11 寧文山

為了不讓生活留下遺憾和後悔,我們應該儘可能抓住一切改變生活的機會。——俞敏洪

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於日本,1983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學士學位,現在任職於京都市島津製作所,為該公司研發工程師,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商務中心、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由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田中耕一的獲獎被大眾視為一個傳奇,大多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大學者、大作家、科學家、大教授,畢業於名校。可是田中耕一43歲時還只是一個小職員,他手上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碩士學位。因一失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卻說是他痛苦的開始。

靈光乍現的能力

田中耕一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而且自幼父母雙亡,由他的叔叔撫養他長大成人。他從小喜歡閱讀自然科學雜誌、報紙,學習一些科學知識。在學生時代他的班主任給予他的評價是:研究心旺盛。

即使他對科學十分感興趣,相對於天分上來說他還是遜色的。簡單的來說,不適合讀書。但是在升學考試中田中耕一卻出人意料地考入了一所名校——東北大學的工學部,簡直就是超常發揮。也有可能是他在骨子裡就有這種靈光的能力。

失誤成就田中耕一

畢業後田中耕一因為沒有進入理想的索尼公司,無奈之下選擇了島津製作公司任職。在公司期間一直默默無聞,公司讓他開發應用雷射對材料進行表面分析的方法,但是遲遲未取得進展。因為這個原因他也一直沒有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後來,公司高層領導又讓他改為開發用雷射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的方法。這個舉措為他原地踏步的生活起到了推動作用。

有一次他在公司裡做實驗的時候,他正在利用化學物質測量蛋白組的質量,一個不小心把丙三醇倒入了量杯裡。發生這個錯誤後,田中耕一大驚失色,因為這些試劑的價格很昂貴,他擔心領導責怪。因此他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做實驗。結果是出乎意料的,他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的怪現象——分子量超過了一萬個的生物大分子。

他從這次失誤中汲取了新的想法,發明了「軟雷射脫著法」,並且申請了專利,到最後這個專利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沉迷於實驗的田耕中一併沒得到提拔。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上學時是一名學渣,長大了還是學渣,工作了也只是一個平庸的小職員。本來是一個研究的失誤,卻在陰差陽錯間造就了他以後的奇蹟。

獲獎的基礎

1987年9月,田中耕一在於兵庫縣寶冢市召開的會議上,用英語首次口頭公布了自己的發現。參加這次會議的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捕捉到了他的發現。正是因為教授的注意,讓田耕中一能夠在15年之後,斬獲了諾貝爾獎。

而日本國內學者,也留心到了田中耕一,在大阪大學松尾武清教授的極力勸說下,田中才於1988年在歐洲的一家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軟雷射脫著法」的學術論文。這個舉措也為他獲獎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令本人不相信的獲獎

不僅是他自己就連他的家人也不相信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田中的身上,他的養母看到時竟然質疑是不是與他同名。在田中耕一獲獎後,他就一直接到前來祝賀的電話,可是他卻對電話那邊的人說:「這個惡作劇可一點也不好玩。」但是電話打的多了,讓他也有一點懷疑,他去查了一下發現自己真的斬獲了諾貝爾獎。

獲悉田中耕一獲獎整個教育部的人都凌亂了,因為他們查閱了日本研究生命科學學術界的名單,卻發現查無此人。到最後還是在網際網路上發現了田中的履歷。田中耕一根本沒有博士學位,甚至都沒有碩士學位。同時,獲獎的他才43歲,太年輕了。

與此同時,田中耕一的公司也凌亂了。因為田中在公司中藉藉無名,他的職位、薪資都相對於他的成就太低。這就是在向社會表明他們正在浪費人才。因此,公司的領導召開了緊急會議,最後給田中耕一頒發了1000萬元的獎金,同時任命他為常務董事。

田中直言「這真是痛苦的開始」

就這樣,所有的榮譽鋪天蓋地的向田中湧來,他從小就沒有獲得過獎盃、獎狀之類的。但是卻在獲獎的不幾天後,田中就一連獲得了好幾個居民市民榮譽獎。而日本政府也在最高榮譽文化勳章中填補了他的名字。就連他的母校也把他請回學校,給他頒發榮譽博士,並且也聘請他為客座教授。

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榮譽,對於一向老實、沉默寡言的田中耕一無疑不讓他感到惶恐不安。他並未接受學校和公司給予他的榮譽。

他更是在回母校的演講中說道:「這真是痛苦的開始。」他也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他表示這只是一次陰差陽錯的實驗,他因為無知造成的一次結果而已。

他的妻子在他接受採訪時打來電話詢問這是否是真的,他拿著電話向他的妻子解釋。掛斷電話後向媒體表示抱歉,因為這一切對於他來講像是一個笑話,他居然因為自己的一個失誤得到了這麼大的成就。這時的他對於科學還了解得不透徹。因此他認為他配不上這麼多的掌聲鮮花,所以在頒獎典禮結束後,他快步離開了現場。在人山人海中銷聲匿跡。

鳳凰涅槃,輝煌歸來

時隔16年消失的田中耕一在2018年又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著名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登了田中耕一以及他的團隊的研究論文《阿爾茲海默症的高性能血漿β-澱粉樣蛋白標誌物》只用幾滴血液,就能夠在發病的前30年捕捉到阿爾茲海默症的前兆。這無疑不是一個偉大的發現。

時隔16年他在面對鏡頭時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膽怯,也沒有了尷尬,說起他的研究,整個人的眼睛都在放光。他說:「過了16年,我終於可以挺直自己的腰板,這種感覺真好。」這一次他給自己帶來的成就,不再是因為失誤,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他懂得的科學。

現在的田中耕一已經是滿頭白髮,雖然他的身體已經不像從前的強健但是他心中對於生命科學的熱愛從未削減過。如今仍然活躍在科研的前線有人評論,在田中耕一的身上,濃縮著日本科技接匠人氣質。

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偶然中一定包含著必然。成功除了運氣和堅持還有的時候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在用自己的實踐向全世界證明他的堅持以及他對科學的熱愛。他想向整個世界證明他所有的成功都來自於他真正的科學。

相關焦點

  • 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底層小職員的神奇逆襲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底層小職員神奇的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諾獎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43歲的日本「學渣」,因工作的失誤得到諾貝爾獎,16年後完美逆襲
    提到諾貝爾獎,不少人都會認同它在業界的地位,和它所代表的價值。提到諾貝爾獲獎者,想到的也都是實力和智慧結合的代表。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 他是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獎,公司獎1000萬,卻說是痛苦的開始
    受這次失誤啟發,田中耕一發明了「軟雷射脫著法」, 並於同年申請了專利。對於這項發現,公司並沒有在意,隨手甩了1萬1千日元的獎勵給田中。而在2002年,1萬1千日元不過相當於人民幣700元左右。然而沉迷於實驗,不熱衷於升職考試的田中耕一仍然沒有得到提升。工作20多年,還是個底層職員。1987 年 9月, 田中耕一在於兵庫縣寶冢市召開的討論會,上用英語口頭公布了自己的發現。 參加這次會議的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塔教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並將此事傳給了歐美學者。 正是科塔教授的有心之舉,讓田中耕一於15年後,斬獲了諾貝爾獎。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奇蹟般地從公眾面前消失了近16年……那是在1985年,26歲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操作失誤,把甘油倒入鈷試劑中。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消失了16年...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一次逆襲
    18歲時,田中耕一考上了日本東北大學,在這裡他就讀的專業是電氣工程。大學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表現十分一般,甚至可以說有些差勁,期間他還因必修課德語不及格而被迫留級,就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帶過最差的一位學生。幾年後,田中高一總算拿到了學士學位,順利畢業了。
  • 他因為失誤獲得諾貝爾獎,其他科學家知道後要求取消,卻被打臉
    說到獎項,其中最令科學家們嚮往的就是諾貝爾獎了,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全都是在自己的領域內有著非凡成就的,有很了不起的發明和發現的。諾貝爾的獲獎者們都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內小有名氣了,或者已經是有名人了,畢竟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才能肯定非凡,在有重大發現之前肯定也獲得了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
  • 43歲日本學渣,誤打誤撞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提到諾貝爾獎,不少人都會認同它在業界的地位,和它所代表的價值。提到諾貝爾獲獎者,想到的也都是實力和智慧結合的代表。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1.「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那是在1985年,26歲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操作失誤,把甘油倒入鈷試劑中。「真正的逆襲」轉眼,17年過去了。諾貝爾獎帶來的喧囂,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調迴避中,慢慢沉寂了。很少有人會去想,當年那個連頭都抬不起來的獲獎者,現在怎麼樣了?
  • 他是大學掛科的學渣,他是科學界的錦鯉,他因一次失誤獲諾貝爾獎
    在不斷地祝福聲中田中耕一,這才知道原來自己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實不光是田中耕一本人對於這個獎項的得來感到意外,連當時的日本媒體和日本教育部也感到意外。當諾貝爾獎名單公布後,日本教育部內一片混亂。因為在他們的日本研究生命科學學術界的資料名單中,根本找不到田中耕一的名字。一時間很多人都在打聽:「這個田中耕一究竟是誰?」
  • 匠人精神的逆襲:從日本默默無聞的小職員,一躍成為諾貝爾獲得者
    1. 田中耕一後來畢業後進入津島製藥所,在這裡更為他的興趣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他放棄一切升職考試,留在一線研究崗位,日復一日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這樣一做就是二十年。
  • 日本43歲小職員,一覺醒來拿了個諾獎,成名後,又做了件意想不到的事
    1959年出生於日本的田中耕一是2002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當時他已經43歲了,所以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田中耕一併非是專業的科研人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才能從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變身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當2002年諾貝爾獎揭開謎底的時候,大家都紛紛對田中耕一這個名字充滿好奇。從來沒有人聽過這個名字,學術界也幾乎沒有他的文獻。
  • 學歷最低諾獎得主,在惶恐中消失16年後,他帶著重要發現回歸
    在那個快遞閃送不發達的年代,田中耕一心裡盤算一番,即使這單生意是真的,拋去車馬人力費,公司根本賺不到錢,況且竟然還會有人捨近求遠跨越小半個地球從歐洲來買自己小公司的產品,不是騙子就是惡作劇,於是沒當回事的田中耕一繼續鼓搗自己的研究。「聽說貴公司的普通工人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獎了???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得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又一次逆襲
    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這樣的人,一位本來平平無奇的人,一覺醒來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就是其中一個,而像他這樣優秀的人又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田中耕一小時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他大學曾在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類,而在他學習的這段時間裡,他的表現也並不出色,甚至德語課還因為不及格留過級。在老師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教過最差的學生。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發表後,由於無法解釋規範粒子的靜止質量為零等問題,理論發表後的幾年裡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60年代裡,希格斯在研究中發現楊-米爾斯規範粒子可以在對稱性自發破缺中獲得質量,粒子的質量問題得到了解決。60年代裡,人類對弱相互作用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弱相互作用的理論。
  • 吳健雄、貝爾真的是因為性別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嗎?
    也許正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芒太過耀眼,一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科學家讓人倍感遺憾;還有一些人會因某某某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而對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有所抱怨,認為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搞歧視。諾貝爾獎能夠成為影響力最大的獎主要就是因為評選過程公平、公正。雖然有個別獎項的評選結果並不能讓一些人滿意,但整體上是還是堅持公正的原則,至少在科學獎項上不存在所謂的歧視。
  • 他本該是中國獲諾貝爾獎第一人,卻因他人的失誤與其失之交臂!
    但事實上,他所獲得的成就遠遠對不起他所擁有的才能!可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卻頒發給了1932年在雲霧室中發現正電子徑跡的安德遜。趙忠堯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也有許多人為其感到不平曾任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主任的瑞典皇家學會愛克斯朋教授,在解密諾貝爾獎評選過程時就此評論道:
  • 鄧稼先錢學森和袁隆平貢獻如此大,為什麼沒獲得諾貝爾獎?
    首先,每個獎項的評選標準都是不一樣的,諾貝爾獎確實更強調原創性,更偏重基礎理論的研究發現,所以應用科學理論很難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 不過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意味著不夠偉大,諾貝爾獎也不能與偉大劃等號,並不是說獲得諾貝爾獎就一定偉大,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就一定不偉大,甚至可以說衡量偉大的標準與諾貝爾獎並沒有直接關係,唯一的標準就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那麼少
    這些成績放到其他國家我想那也是一騎絕塵,技壓群芳。為什麼每年那麼多天才學生就出不來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諾貝爾獎得主華人還真有好幾個,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崔琦,錢永健。這些因為得獎的時候是外國國籍,而且人家受的教育與研究環境也是在國外,所以只能是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