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的逆襲:從日本默默無聞的小職員,一躍成為諾貝爾獲得者

2021-01-09 騰訊網

田中耕一,是日本京都一家科學測試儀器生產公司的普通職員,在底層職員這個崗位上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了長達二十年。

上學期間,田中耕一也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畢業於東北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大二時還掛過一次科,為此還留級一年。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到在人群中都不會被注意到的工人,竟然獲得了諾貝爾獎,以至於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包括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1. 腳踏實地為興趣而工作,不慕名與利

雖然田中耕一的生活一直平淡且平凡,但他卻一直堅持著做他感興趣的事。田中耕一在小學的時候就被老師誇讚細心有觀察力,高中時更是展露出旺盛的研究心。特別是在做實驗時,他常常會繞開書本的指示,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做,這也培養了他的獨立思考能力。

田中耕一後來畢業後進入津島製藥所,在這裡更為他的興趣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他放棄一切升職考試,留在一線研究崗位,日復一日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這樣一做就是二十年。

愛迪生發明燈泡失敗了兩千次,終於在第兩千零一次實驗成功。田中耕一也曾被公司安排測定生物大分子的質量。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來在一次實驗中不小心放錯了試劑,令田中耕一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失誤竟然創造了奇蹟,測量出來了分子量。

再後來,田中耕一與同事們一起對試驗方法進行了改良,最終得到更加準確的實驗結果,為公司創造近一億人民幣的利潤,但田中耕一卻只拿到了700人民幣的獎金。不過他絲毫不在乎獎金的多少,只享受著實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或許會有人說,這不過是巧合罷了,但如果沒有之前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實驗,又怎麼會有巧合就會發生呢。所以,面對困難永遠不要輕言放棄,也許成功的巧合就發生在下一次,儘管我們不知道」這個下一次「會在什麼時候來臨,但它一定會在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時機給你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

2. 改變一生的命運也許只需要一個機會

田中耕一在獲獎後,他的老闆特地從外地趕回來給予重金獎勵,並且將他的職位提到董事級別,但田中耕一對這些絲毫不感興趣,他的興趣只是研究。於是,公司只好為他設立了一個研究所,田中耕一紀念質譜分析研究所。

而他的母校東北大學也破例為他頒授了博士學位,對此,田中耕一隻是表示,現在有博士學位了,以後坐飛機就可以免費換到商務艙了。在世人看來,田中耕一因為這項發明一夕之間從一個小職員到擁有自己的研究所,從本科學歷跨越到博士學歷,這是命運的眷顧,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田中耕一看來,他只不過是能夠更深入地做他感興趣的事情,能夠比以往更心無旁騖地做研究而已。在他心裡的人生軌跡始終沒有變,無論是否擁有這些名和利他都會繼續他的研究,初心不改,興趣所在罷了。

從日本默默無聞的小職員,一躍成為諾貝爾獲得者,這是日本匠人精神的逆襲!

其實,這對于田中耕一來說,不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結果,這是他幾十年來一直醉心於研究的成果,是本來就應當屬於他的榮耀,更是這些年來日復一日,腳踏實地做事的答案。

興趣是他開始的動力,日本匠人精神的堅持將他推向歷史的舞臺,讓他的名字可以被全世界銘記,儘管他不在乎這些,但他卻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相關焦點

  • 他是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獎,公司獎1000萬,卻說是痛苦的開始
    說到諾貝爾獎獲得者,大眾第一印象必然是大學者、大教授、大作家,他們畢業於名校,才高八鬥、風流倜儻,都是天生的萬人之英。然而田中耕一同志卻是個例外,因為他不過是一個學校成績平平,就職於二流企業的小職員。但在升學考試中,田中耕一卻出人意料地考入了名校——東北大學的工學部,簡直是超水平發揮。或許,正是因為田中耕一擁有這種靈光一現的能力,所以才會讓他以小職員的身份,逆襲諾貝爾獎。
  • 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底層小職員的神奇逆襲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底層小職員神奇的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諾獎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日本43歲小職員,一覺醒來拿了個諾獎,成名後,又做了件意想不到的事
    1959年出生於日本的田中耕一是2002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當時他已經43歲了,所以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田中耕一併非是專業的科研人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才能從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變身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當2002年諾貝爾獎揭開謎底的時候,大家都紛紛對田中耕一這個名字充滿好奇。從來沒有人聽過這個名字,學術界也幾乎沒有他的文獻。
  • 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貝爾獎,自認配不上,16年後輝煌歸來
    ——俞敏洪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於日本,1983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學士學位,現在任職於京都市島津製作所,為該公司研發工程師,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商務中心、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由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 日本超越中國成為世界數學強國!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現在日本的數學已經超越了中國,不僅如此其諾貝爾獲獎者數量更是在全球中數一數二。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日本保持了平均一年一位諾貝爾的記錄。被稱為數學界的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日本更是排名第五,中國落敗。而且在《最強大腦》節目中,9歲的辻漥凜音以超出5倍的心算速度「碾碎」 各國對手,贏得世界冠軍。
  •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吉野彰也藉此成為了日本19年來的第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保持了日本平均一年一位諾貝爾的記錄。統計下來,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 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被叫了40多年Loser,一夜之間逆襲諾貝爾獎!神仙勵志!
    因為他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日本風靡一時的國民偶像。摘得諾獎,一度被視為神仙逆襲。田中耕一,1959年生於富山縣。家境清貧,不是什麼大戶人家。小時候的教育啟蒙,來自於小學化學老師「莫循規蹈矩」的教誨。儘管有這樣的意識,無奈成績一般,進入大學學的是工科男標配——電氣工程專業。
  • 他搞研究錯放材料,反倒讓公司掙到1億,還成諾獎「奇葩」獲得者
    01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是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一朵奇葩。一般來說,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其早就是該領域非常著名的專家了,可是田中耕一這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前卻從不曾和學術沾邊,不僅沒有獲得過博士學位,也沒有獲得過碩士學位。
  • 日本經驗之產學合作的典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
    有著稀有經歷的諾貝爾獎學者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田中耕一是諾貝爾獎歷史上頗具特殊經歷的一個人。這不僅僅因為他獲獎時只有43歲,還因為他是日本企業裡非常普通的一名員工,頭髮三七分、穿著規定的工作服,另外他還沒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他的形象和經歷與普通人眼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相差太遠。
  • 日本都有哪些諾貝爾獎?
    今天介紹日本獲得諾貝獎的情況,截止2019年日本出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共有28名,這些獲獎者中,有11名獲得了物理學獎,8名獲得了化學獎,5名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3名獲得了文學獎,1名獲得和平獎。其中又有三人加入外籍,下面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不包含外籍日裔。讓我們來看看吧!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並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從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至今,共有216位科學獎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一位科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與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GDP排名第二的國際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符。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日本男子搞研究錯放材料,結果讓公司反賺1億,還被通知得了諾獎
    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是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一朵奇葩。 一般來說,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其早就是該領域非常著名的專家了, 可是田中耕一這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前卻從不曾和學術沾邊 ,不僅沒有獲得過博士學位,也沒有獲得過碩士學位。
  • 平均1年1位諾貝爾,菲爾茲獎排名第5,日本是如何成為數學強國的
    現在日本的數學已經超越了中國,不僅如此其諾貝爾獲獎者數量更是在全球中數一數二。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日本保持了平均一年一位諾貝爾的記錄。被稱為數學界的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日本更是排名第五,中國落敗。而且在《最強大腦》節目中,9歲的辻漥凜音以超出5倍的心算速度「碾碎」 各國對手,贏得世界冠軍。你可能不知道?眾所周知,日本人的數學,是跟中國人學的。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消失了16年...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一周文化講座︱賈伯斯的日本廚師:匠人精神與日本料理
    本次活動,邀請餘秀華,帶著新書《我們愛過又忘記》,和大家見面聊一聊她的故事。北京∣匠人精神與日本料理——《賈伯斯的廚師》圖書美食私享會時間:5月15日(周日)14:30-18:00地點:朝陽區麥子店西街39號富驛時尚酒店一層一元居酒屋嘉賓:止庵(作家)、史航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16年做了一件事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
  • 中國95後發現「魔角」超導開關,成為潛在諾貝爾獲得者
    比如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Andre Geim 和 Konstantin Novoselov,就是因為對石墨烯領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才獲得了這項殊榮。我上文提到的兩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位科學家,就是因為成功從石墨中剝離出了石墨烯,因而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