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海澱區新街口外大街19號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京師廳
主講人:羅志田(歷史學家)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五四時期,學者求學還多少有些「為己」的意味,今日則基本都是「為人」,很多讀書人對社會不得不敬而遠之,不復敢言化民成俗、改變社會的責任了。而在學校的小環境裡,「努力求學」與「改革社會」之間,也已形成某種程度的緊張,個體學人很難兼顧,遑論所謂「雙贏」。當學者面向大眾說話,是該去「提高」呢,還是「普及」呢?還在五四時期,「提高與普及」就引起了爭辯,迄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歷史學家羅志田教授即以此為切入點,闡述他對於學術、社會與人生的一系列思考。
北京∣解讀無字地書——考古學視角下的上古中國(共三講)5月13日(周五)19:30-21:30、5月14日(周六)14:30-16:30、5月15日(周日)14:30-16:30
地點: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韜奮書店地下一層
主講人: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早期中國」在很長時間內是個學術概念,不為公眾所熟知。如果不是特意關注的話,你永遠不會發現它的驚豔和輝煌。缺少確鑿文字記錄時代中的迷霧,只有期待考古學將其撥開。解讀文字誕生前後「文獻不足徵」時代的無字地書,構建東亞大陸早期文明史的框架,揭示從神話到歷史的進程,考古學家帶著這樣的任務登場了。許宏近年所關注思考的,正是上述問題。他多年擔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長期堅守考古工地第一線,是諸多重要考古發現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善於從考古學視角出發,利用出土的遺物遺蹟,講述「中國」誕生的故事。此次,許宏教授應三聯書店之邀,將從三個方面帶領大家切入歷史的深處,與大家分享早期中國史考古中的驚人發現,同時對考古工作者的心路歷程進行了省思。
北京∣明清北京城的軍事防禦5月14日(周六)9:30-11:3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B座四層第一影院
主講人:郭豹(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主任、北京史研究會理事、副研究館員)
「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明清北京城既是雄偉壯麗的帝都,也是古代軍事城防建築的頂峰之作。在「憑堅城,用大炮」的軍事思想指導下,垣固溝深,層層設防,城門、城牆、角樓、護城河等眾多工事,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憑藉堅固的城防設施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才有了于謙保衛北京戰的輝煌勝利。講座從北京的軍事戰略地位、北京城的四重防禦體系、城門城牆各部分的軍事功能、守城的兵員、攻守城的武器、北京保衛戰等六個方面,向聽眾展現曾經固若金湯的明清北京城,描繪龍爭虎鬥的戰爭畫卷,追憶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
北京∣讀《國史大綱》之漢代秦興5月14日(周六)13:30-17:30
地點:朝陽區朝陽門外大街26號MEN大廈C2 0712室
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開啟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然而,由於缺乏歷史經驗等諸多原因,秦朝二世而亡,如流星一般,瞬間璀璨,瞬間毀滅。在經過短暫分裂之後,漢朝繼之而起,並且基本延續秦朝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是「中華第一帝國」的發端。秦漢時期發生了很多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讓我們一同品讀《國史大綱》第七章與第八章,暢談秦與西漢那些事。
北京∣沙海古卷——文獻學視角下的佛教研究5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西城區文津街7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臨瓊樓2層
主講人:薩爾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及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副教授)
提起佛教,人們往往想起西天的佛,香菸繚繞的寺廟,出家求道的僧尼,還有那浩瀚的佛經三藏。提起佛經三藏,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漢譯佛經。其實,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法寶,其載體還有藏譯佛經、巴利語佛經以及梵語佛經等等。從佛經的原典語言來看,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巴利語佛經與梵語佛經;從翻譯佛典的用語來看,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漢譯佛典與藏譯佛典。講座以佛教原典的考察為中心,從佛教經典的集成、現代意義上的佛教研究、早期佛教寫本的發現、近年佛教寫本研究的新進展、早期佛教寫本文獻研究之意義等五個方面探討文獻學視角下的佛教研究。
北京∣音樂劇《窈窕淑女》沙龍:戲劇劇本翻譯秘辛5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單向空間
主講人:裘曄(資深戲劇翻譯)
《窈窕淑女》中很多精彩翻譯,讓原本難以理解的英語梗切入人心,讓觀眾在理解劇情發展的同時,體會到文化的韻味、戲劇的奧妙與藝術的多彩。語言的隔閡,不應是欣賞的障礙。那麼,劇本翻譯和文字翻譯的區別在哪裡?
北京∣詩如淑女,詞如閨秀——宋詞背後的女詞人:5月14日(周六)14:30-16:30
地點:海澱區中關村大街31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負一層咖啡吧
主講人:李會詩(作家)
桃紅李白是美,枯藤老樹也是美。倚門回首是美,壯懷激烈也是美。美是多樣的,宋詞的美,尤其異彩紛呈。在這些宋詞背後,則是一個個充滿故事的靈魂。隨筆作家李會詩,在最新作品《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中,為我們講述了那些宋詞、詞人背後充沛飽滿、富有詩意的人生。在我們熟悉的李煜、柳永、宋祁、晏殊之外,你可曾聽說過花蕊夫人、朱淑貞、張玉娘、嚴蕊、琴操?在她們的詞作背後,又有怎樣豐富、離奇、神秘的故事?這個周末,來聽聽宋詞背後那些女詞人的故事,聽聽那些公然走私的愛情。
北京∣詩讀不懂怎麼辦?由孫玉石的《新詩十講》談起5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中文系(人文學苑六號樓)B124
嘉賓:臧棣(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秦曉宇(詩人、紀錄片導演)
讀一些蘊蓄性很強的美麗的詩,往往就像猜一個美麗的謎語。它是一種趣味,一種隱藏美的神秘,一種對欣賞能力的自我挑戰,也是一種徵服、破解之後愛與美享受的獲得。《新詩十講》作者孫玉石認為,對於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的理解、接受和欣賞的能力,不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原型」決定的。一個人不可能在「心理原型」上發生從「造型型」向「泛流型」的轉變。這種敏感能力的獲得,主要還是在後天裡,更多閱讀一些陌生性的文學作品,積累起來而形成的一種性情、資稟、修養、趣味,同時也獲得了閱讀中的興趣、敏感、能力。
北京∣明清皇宮檔案縱談5月15日(周日)9:30-11:30
地點: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學津堂
主講人:李國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員)
李國榮長期從事明清檔案和明清歷史研究,先後主持明清時期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澳門問題、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20多個專題檔案的編研出版和文化開發工作。本次講座就請他給大家講講明清皇宮檔案。
北京∣餘秀華《我們愛過又忘記》新書沙龍5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
主講人:餘秀華(詩人)
關於餘秀華,江湖有多少流言,世人有多少誤解。有人說她的成名與炒作有關。其實,哪裡有人炒作。媒體評論說,詩人+農民+腦癱,這是十年也不遇的新聞題材。可是,在戲謔的標題之下,誰人不是,被她「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無數個我跑成一個我」而懾住?有人傳她「虐待記者」。她的語言自帶劍戟,犀利而有鋒芒。第一次新書發布會,她就徵服了所有記者。她的才華,光芒耀眼,令人嘆息。她愛,她痛苦,她歌詠。本次活動,邀請餘秀華,帶著新書《我們愛過又忘記》,和大家見面聊一聊她的故事。
北京∣匠人精神與日本料理——《賈伯斯的廚師》圖書美食私享會5月15日(周日)14:30-18:00
地點:朝陽區麥子店西街39號富驛時尚酒店一層一元居酒屋
嘉賓:止庵(作家)、史航(編劇)
為什麼說佐久間俊雄是影響賈伯斯的第三個日本人?日本料理的文化特色是什麼?如何理解日本的匠人精神?自從1985年開業以來,佐久間俊雄先生已經在矽谷經營了26年的壽司宴席料理店。雖然店面幾經變換,可17年來,總有一個人矢志不渝地追隨,那就是史蒂夫·賈伯斯。2011年,賈伯斯盛情邀請他進入蘋果公司,擔任亞洲美食中心總廚。《賈伯斯的廚師》通過一名壽司匠人與賈伯斯非同一般的關係,穿插了兩人交往過程中的種種花絮,從另一側面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賈伯斯。本次活動,邀請止庵、史航老師對本書進行妙趣橫生的解讀,並與受邀讀者共同分享對匠人精神、日本美食文化的點滴體會與心得。
北京∣跨界的第一百零一種妙趣——法國連環畫分享沙龍5月16日(周一)19:00-21: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單向空間
主講人:Laurent Mélikian(記者、連環畫評論家)
也許平常愛看連環畫的都是孩子,但其實它是老少皆宜的。尤其是在歐洲國家,連環畫作為一種表達的載體,所承載的內涵、分量、地位並不亞於文字書刊。連環畫不僅僅只用做名著改編,它還可以大談各國文化、歷史、神話、科學、政治等等,既好讀又好玩,內容也特別豐富。法國連環畫評論家、《費加羅報》記者Laurent Mélikian來到中國北京,帶來了他所珍藏的漫畫書,與我們分享連環畫與法國、與美酒、與中國、與世界的那些點點滴滴。Laurent將以其獨特的視角講解全世界的連環畫故事,其中也包括中國的連環畫文化。
北京∣二十位人性見證者 ——聽阮義忠講述世界攝影大師5月19日(周四)19:30-21:30
地點: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
嘉賓:阮義忠(攝影家)、劉錚(攝影家)
作為華人世界最重要的人文攝影家之一,阮義忠先生的著作《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是一本難得的攝影鑑賞評論類著作。在這本書的精裝典藏紀念版再次面世之際,阮義忠先生將攜新書親臨活動現場,與大家聊聊大師心目中的大師、這部著作的誕生歷程、人文攝影的當下現狀等話題。觀念攝影師劉錚也將作為特邀嘉賓出席本次活動,與阮老師及各位讀者現場交流。
上海∣《我們香港這些年》新書分享會5月13日(周五)15:00-16:30
地點:靜安區西藏北路166號大悅城2期6樓西西弗書店
主講人:徐天成(律師、作家)
每個人心中的香港都有一個它的樣子。繁華閃耀的香港,文藝作品裡的香港,娛樂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瘋狂購物的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香港,顛沛流離終於回家的香港,充滿活力又無所依傍的香港。受關注的香港,被遺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壓抑的香港。但是,香港人眼中的內地到底是怎樣的呢?香港老百姓,你又真的了解多少?北漂律師徐天成攜新書《我們香港這些年》做客西西弗書店,與我們分享「北漂港仔」回望家鄉的成長記憶,聊聊「這些年的香港怎麼了」以及「香港老百姓最真實的想法」,探討一個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香港。
上海∣點點鄉愁煙雨中——《煙雨鄉愁》新書發布會5月13日(周五)19:00-22: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廳內)
主講人:傅鏗(自由撰稿人)
在英文中,鄉愁和懷舊是同一個詞,即Nostalgia,其最初的涵義是在外作戰的士兵的思鄉之病。到盧梭、拜倫和夏多布裡昂等浪漫主義者筆下,鄉愁從空間上的思念鄉關,延伸為時間上的懷念逝去的美好時代,對一去不返的記憶中的「黃金時代」表露了思鄉般的憂愁和傷感。尤其是在新舊時代的大轉折時期,人們特別容易染上鄉愁般的懷舊之感;在新的機械化時代,從前的那種鄉土情感特別令人懷想。民國以來的許多作家筆下,都表露了一種浸透著鄉愁的懷舊之情,余光中、董橋和唐德剛等海外作家或學人中,文化鄉愁的情感特別明顯。在當前只注重輕鬆娛樂,嚴肅文化普遍蕭條的景觀社會(Society of Spectacles)中,那些懷念傳統精英文化的知識人必然會有一種深深的懷舊之感。
上海∣漫長的戰爭——從《血疫》談起5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湖濱路150號新天地湖濱購物中心B1言幾又書店
嘉賓:李成忠(主任醫師、教授)、鍾勁(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
鼠疫、麻風、結核、麻疹、破傷風、狂犬病、瘧疾、黃熱病……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跟病原微生物的鬥爭,人類和病原微生物的鬥爭,簡單一點是一部醫學史,更深層意義來說就是人類發展史。為什麼不時會有新的病毒出現?2003年非典爆發後就銷聲匿跡了。有可能會再次爆發嗎?伊波拉疫情在非洲帶走上萬條人命後,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3月宣布疫情得以控制。可是,它還會再回來嗎?為什麼這種病毒有超高的致死率?一線抗擊這樣一種病毒是什麼樣的感受?在本次活動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專家鍾勁教授,將與我們暢談伊波拉的前世今生,為我們講述人類歷史上那些值得大書特書的與病毒搏鬥的故事。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的李成忠教授,曾作為中方醫護人員,奔赴第一線,在賴比瑞亞開展援助。他將向我們分享迎戰伊波拉的親身經歷。
上海∣自然文學在今天——米特福德與《我們的村莊》5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談瀛洲(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包慧怡(譯者、作家)
《我們的村莊》是英國自然文學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在本書出版之後的兩百年內,全球各個國家以各種語言數度翻譯出版。如今,中文簡體版首次面世。在作者米特福德描述的醇正鄉土生活之中,我們既能看見自然之美,也能體會到情懷之美。從大自然中尋求生機勃勃的力量,尋求解除人生煩惱的靈丹妙藥,是自然文學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用樂觀、寬容、豁達的眼光來觀看和描述我們周圍的世界,是自然文學作家米特福德的一種選擇。5月14日,復旦大學教授談瀛洲與青年新銳作家包慧怡將做客思南文學之家,以《我們的村莊》為中心,討論米特福德筆下所描述的原汁原味的英格蘭鄉土風情。
上海∣《追尋逝去的時光》周克希先生見面會暨新書分享會5月14日(周六)14:30-16:00
地點:靜安區西藏北路166號大悅城2期612西西弗書店
主講人:周克希(翻譯家)
本雅明曾說,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特例,而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在這些特例中,屬於最深不可測的。這部七卷本的巨著自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綜合,它把神秘主義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師的技巧、諷刺家的鋒芒、學者的博聞強記和偏執狂的自我意識在一部自傳性作品中熔於一爐,並且寫得令人興味盎然。仿佛從未有一部作品,具有如此豐繁的複雜美,卻同時又如此的明晰而優雅。為了儘可能地讓讀者領略到普魯斯特獨特文體的魅力,《〈追尋逝去的時光〉讀本》採用「大跨度」的節選方式,即先在整部小說的每一卷中,分別選取我們認為特別精彩的大段,每個大段的文字一字不易,完全保留原書中的面貌,然後用儘可能簡潔的文字連綴這些段落,並作一些必要的交代。本周六,我們邀請到《追尋逝去的時光》的譯者、也是著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周克希先生,給我們講講這部作品以及普魯斯特。
上海∣向內/向外:第一人稱紀錄片和「私」影像5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虹口區花園路128號運動LOFT五街區A座102室
主講人:餘天琦(紀錄片作者、研究者)
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主體的紀錄片是一種電影語言方式,更是一種個人介入社會的文化實踐。第一人稱紀錄片把作者的聲音銘刻在影像裡,展現「我」作為個體在當代社會的多重、矛盾、流動的身份,也挑戰我們重新思考「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個人」和「集體」的含義。本講座會追溯第一人稱紀錄片在歐美的發展,並分析的第一人稱紀錄片在當代中國的實踐,從家庭凝視、女性聲音,到當代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展示,談及紀錄片電影人和影像藝術家。
上海∣致敬·莎士比亞——《時間之間》譯者分享會·上海站5月14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楊浦區翔殷路1099號合生匯二層大眾書局
嘉賓:於是(翻譯、作家)、周嘉寧(作家)
2016年春,未讀與企鵝蘭登(北亞)聯手推出霍加斯·莎士比亞系列的全球獨家簡體中文版。首部作品是英國著名作家珍妮特·溫特森改寫自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的《時間之間》(The Gap of Time),由著名青年翻譯家於是擔綱翻譯。5月14日,譯者於是與作家周嘉寧,一起與大家分享《時間之間》。
上海∣懸疑小說:刺向絕望的希望之刃——蔡駿《最漫長的那一夜·第2季》首發暨籤售會5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65號上海書城
嘉賓:蔡駿(懸疑小說家)、金宇澄(作家)、陳思劼(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CEO)、鄭重(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
暢銷作家蔡駿超現象級IP小說——《最漫長的那一夜·第2季》出版,周日下午,上海書城福州路店,傾聽文學界、出版界、影視界大咖暢聊這部小說內外的精彩故事。
上海∣神之國的人間歡歌5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富城路99號震旦博物館多功能廳
主講人:史詩(《日本》指南書主筆)
「祭」,展現了日本人有意營造和精心維護的儀式感,是其集體狀態和集體觀念的典型表達。無論是遊行中男女老少整齊劃一的編排,還是徹夜佔座只為在櫻花樹下喝酒歡聚。這種狂歡活動很容易令人們陷入集體的癲狂狀態。旅行者置身其間,是深入觀察、體驗日本文化的絕佳機會。5月15日,窮遊錦囊《日本》指南書的主筆史詩女士,將全方位地展示日本祭典文化的表與裡,分享那些你「看得到的極致瘋狂」與「想不到的細膩情緒」。
上海∣被遮蔽的圖景——泰國南部的一段隱秘歷史5月19日(周四)18:30-21:00
地點:楊浦區國定路400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
主講人:梁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師)
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而且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未被殖民過的國家。可是泰南三府卻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地區,與泰國大多數地方都不同,倒是與周邊國家的建國曆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泰國是中國人最常去的旅遊目的地,但泰南歷史極少被人提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中國的學者、作家、藝術家、紀錄片導演都對泰南歷史產生興趣,使用多元化文藝手段,試圖打撈記憶、復原真相、揭示和重構過去幾十年來這片土地上被遮蔽的圖景。
廣州∣用創作與未來對話5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35號方所
主講人:林奕華(導演、編劇)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於2014年進行以「生命三部曲」為題的全新創作規劃,用藝術、哲學、科學分別代表人類難以分割的三部分——Body、Mind、Soul。作為第一部、藝術家《梁祝的繼承者們》的延續,第二部《心之偵探》創作靈感來自柯南·道爾原著小說,以全新的角度解析華生與福爾摩斯的關係。從原著提煉出的人物皆有自己的心結。不同的心結交織出《心之偵探》裡華生與福爾摩斯之間更鮮明的互動,什麼人需要什麼人,你是華生嗎?或你又是誰的瑪莉呢?《心之偵探》使人人皆成為福爾摩斯。當福爾摩斯登場,串聯起所有的線索,「我」不願人知的秘密隨即被揭露,殺機遂起。緊湊的劇情、層層的懸疑,「究竟福爾摩斯願意拿什麼交換華生的性命?什麼樣的謊言是福爾摩斯對華生說,但其實是對自己說的呢?如果有一天華生拿下他的人皮面具,福爾摩斯會看見誰?」劇終時,一切謎底就會揭曉。5月14日,林奕華導演將來到方所廣州店,與觀眾一同分享「生命三部曲」·哲學家《心之偵探》的創作點滴。活動現場,導演還將首次公開《心之偵探》的演出片段。
深圳∣語言就是視野的延伸5月1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南山區南山大道1092號億利達大廈三棟7樓網際網路影視孵化基地798號
主講人:謝宏(作家)
作為深圳本土作家,謝宏常與深圳讀者交流,跟年輕思想碰撞。公益講座《語言就是視野的延伸》是作家謝宏為深圳廣大讀者奉獻的一場饕餮盛宴,旨在與朋友們分享語言文字的魅力和對人視野的拓展延伸。
深圳∣一代文學大師柏楊的人生傳奇5月17日(周二)19:30-21:00
地點:福田區福中一路2014號中心書城南區多功能廳
主講人:郭本城(柏楊先生長子)
讀懂了柏楊的生命史,可以從一個側面讀懂20世紀中國的風雲變幻。講者以柏楊兒子的身份,向大眾讀者揭示一代文史大師柏楊的人生傳奇,分享柏楊的人生經歷、人格魅力與事業輝煌。
杭州∣至味在人間——《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新書杭州沙龍5月14日(周六)13:30-16:00
地點:下城區環城北路47號西湖文化廣場C座1A木馬劇場
嘉賓:陳曉卿(導演)、陳立(浙江大學教授)、吳國平、童啟華、胡狸(美食記者)
帶著自己十年談吃文章首度結集《至味在人間》,《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將做客杭州,與嘉賓們一起暢談「至味在人間」,與讀者們分享「一碗湯的鄉愁」、「年夜飯之味」、「文藝下酒菜」和「至味在江湖」。
杭州∣五千年冷暖有誰知——從氣候變化看中國大歷史5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西湖區曙光路73號浙江圖書館初陽書院
主講人:王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五千年冷暖變化,三千年治亂盛衰。講座在全面梳理和介紹中國氣候史既有研究的成果基礎上,從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與遊牧民族活動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氣候冷暖變化對中國大歷史演進趨勢的種種深層次影響。講座通過氣候與歷史的相遇,為聽眾講述氣候、環境與人類生命的種種經驗和故事。
南京∣胡適的晚年歲月5月1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潘光哲(臺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胡適紀念館館長)
胡適晚年往來臺灣和美國,最後幾年又回到臺灣,他對臺灣的人文、科學、教育和社會有著怎樣的影響?作為自由主義思想家,他為何一方面推崇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一方面又倡言「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蔣介石為何一方面禮遇胡適,一方面又在日記中大罵胡適?他們之間倒底呈現怎樣的關係?請聽臺灣晚清史、民國史研究專家潘光哲,以學者的理性,為你剝絲抽繭,娓娓道來。
南京∣從芥子園到現代繪畫5月15日(周日)15:00-17:00
地點:玄武區中山陵9號美齡宮
主講人:施邦鶴(畫家)
《芥子園畫譜》,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曾在南京營造別墅「芥子園」,並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編繪畫譜,故成書出版之時,即以此園名之,為數百年前中國文人對贊助商的致敬,意思就是因為李漁的贊助,這本書就以他的別墅名命名。此畫譜堪稱中國的國畫一部詳實的教科書,也是最早的教科書。本次活動邀請專業畫家施邦鶴老師為讀者朋友們介紹《芥子園畫譜》出版至今的歷程,及從芥子園到現代繪畫的藝壇,普及中國國粹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介紹本土藝術金陵畫派的由來與發展,以及延伸到如何學畫,以指導當下的藝術愛好人群如何欣賞、學習藝術豐富業餘生活。
鄭州∣小國需要大智慧:鄭國風雲啟示錄5月14日(周六)14:30-17:00
地點:金水區農業路8號河南博物院
主講人:紀連海(學者)
關於鄭國背後的刀光劍影與風雨滄桑,你了解多少?鄭國自公元前806年立國,至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共存續432年,傳位23個國君。其第三任君主鄭莊公時期,遷都鄭州新鄭,他雄才大略,一代梟雄,使鄭國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的諸侯國。然而,隨著齊、晉、楚、秦諸大國的崛起,鄭國地位急劇下降,淪落成小國。特別是由於地處衝要,楚軍北上、晉軍南下,鄭國生存在夾縫之中,依晉則楚來,依楚則晉至,同時依靠則兩邊挨打。非此則即彼,水火不能相容,生存處境極其艱難;再加上鄭國內患不斷,經過幾次君位爭奪之後,勢力大不如前,以致最終苟延殘喘,被韓國所滅。本周六,《百家講壇》人氣主講嘉賓、北京師大二附中骨幹教師紀連海老師將以鄭國風雲歷史為主題,與大家一起重溫歷史,感知興替,明辨得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