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2020-09-05 日本地產

10月9日,當地上午11:45(北京時間下午5:45),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英國化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以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吉野彰也藉此成為了日本19年來的第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保持了日本平均一年一位諾貝爾的記錄。


近年來,日本在諾貝爾獎爭奪中「大出風頭」,這一切需要追溯到19年前,日本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個「豪氣幹雲」的科技計劃——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


不出所料,這個計劃被嘲笑了,笑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人,而且還是當年剛拿諾貝爾化學獎的野依良治。他毫不客氣地評價政府的這種計劃「很傻帽」,畢竟之前的100年只出了9位日本諾獎得主。


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打臉劇情」了。


計劃執行了19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位。從結果來看,這個目標不但不傻,還十分保守了。


日本在科學界的成果如此亮眼,引起了他國的豔羨。尤其是鄰國中國,關於日本諾獎的文章不計其數,有呼籲學習模仿日本的,也有反省批判本國教育制度的。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益川敏英


本以為日本的學界和媒體應該是對近年的成績不說得意,也應該是滿意的,但當我查詢了大量報導之後,我感到了恐懼。


日本的聲音主要並非總結成果,而是反省和居安思危。他們認為,獲獎的人多是年事已高的老研究者,他們手中的多是20年前的科研成果。而更多的學者提到了眼下學界人才寥寥、青年人不願投身科研的現狀,推斷接下來日本會進入「諾獎荒」,不少人呼籲政府對學界鬆綁,鼓勵青年參與。


可道是,學霸學習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足,還挑燈夜戰。


01時間的檢驗


回顧日本近20年的諾獎成就,集中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領域。統計下來,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拿去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來說,他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免疫抗體,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獲得的,從出成果到拿諾獎,等了26年。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


這裡必須提到諾獎的評選特性之一——可靠性。科學往往是不斷推翻前人論述的結果,牛頓推翻了傳統力學,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力學。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充滿了後人對前人的「打臉」。


諾貝爾獎同樣不可避免地存在「打臉」。


1906年的化學獎發給莫瓦桑,原因是他合成出了人造金剛石,但後來發現是助手搞出的烏龍騙局。1949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給莫尼斯,原因是他發現了腦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然而這種具有嚴重副作用的療法後來被禁止了。


△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葡萄牙人莫尼斯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提出「宇稱不守恆」的第二年就獲諾獎,這屬於特例。研究成果是否可靠,需要時間的檢驗。在自然科學領域,這個時間多為20年以上。


本庶佑也坦言,科研之路是非常漫長的,尤其是基礎研究。他說,研究成果要回饋社會耗時較長,又長期得不到認可,這對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產生很大影響。他期待社會更加寬容地對待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苦,放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諾貝爾獎的設立,正是用來激勵那些把青春奉獻給科學事業、並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


02錢是萬X之源


回歸到為何日本能在這20年如同「井噴」式地產出諾獎,就要溯源到幾十年前。


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脫不開關係,你很難看到一個窮國長出顯眼的科技樹。日本戰後經濟年均10%的高速發展,給科技發展提供了堅強後盾。


1960年,日本在制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同時,還制定了與此目標相呼應的「振興科學技術的綜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爭將國民收入的2%用於科研。充沛的資金吸引了優秀人才,也帶來了先進的實驗儀器與富足的科研經費。


△1960年代的日本商鋪


到了70年代,出口經濟蒸蒸日上的日本,逐漸打響了Made in Japan的旗號。憑藉物美價廉的產品,日貨為本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政府進一步提高了科研支出比例,目標將國民收入的3%用於科研。到了1975年,日本的研發經費已經超過了法、英兩國的研發經費之和,正式步入科技大國的行列。


教育改革是日本科技騰飛的另一關鍵因素。來到今天的日本,你會發現一件特別的事:別看日本國土面積小,但是大學格外的多。國立和公立自不必說,私立大學多如牛毛。不同於普通人對大學校園的印象,有些私立大學並無校園,只有一棟樓作為教學場所。


1963年,中央教育審查會議向文部省提出了題為「關於改善大學教育」的諮詢報告。報告裡提出的諸如擴大教育規模、增設理科類的高等教育機構等建議,對後來的日本大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東京大學


其結果突出表現在,1960年至1970年間,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的總數從525所增加到921所,增加了75%。


學校增多了,大學生自然也多了。日本並非僧多粥少,而是僧少粥多,有些大學都招不到人,為生源而發愁。70年代的大學生比前十年多出了2.4倍,大學儼然一副「全民教育」的樣子。


更多的青年人進入大學,自然也就有更多的人投身科研。科研成果的最佳證明是什麼?自然是論文數量。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1982年日本在五個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為12534篇,僅次於發表數量為33744篇的美國,位列世界第二。


再仔細觀察下,你可以發現,日本的諾獎獲得者多集中於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等國立綜合大學。這幾所大學都為戰前的「帝國大學」(七帝大: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東北帝國大學、九州帝國大學、北海道帝國大學、大阪帝國大學、名古屋帝國大學)。


△京都大學


戰時淪為各類武器製造場所的帝國大學,在戰後被改造為以研究為主的國立綜合大學。不少國立大學都崇尚學風自由、研究至上的觀念。


這從側面說明一件事,除了「全民教育」潮流提升民眾整體素養,更優秀的日本國立大學的科研環境與生源質量,是可以培養出諾獎得主的。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之後,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增大,這為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大學擴大教育規模、調整學科結構與青年學生的增多等因素綜合起來,為日本諾獎的產出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


03諾獎危機


然而,經濟泡沫破滅後的日本,飽受了幾十年經濟停滯之苦,這一點也反射到了科研中。



日本政府每年都會發布《科學技術白皮書》,總結日本的科研實力和存在的問題,並與全球主要國家進行比較。


去年的白皮書指出,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國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減少。全世界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高質量論文中,日本佔比從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而在政府科研預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屬於一個幾乎停滯的狀態。雖然佔比仍較高,但從增量上來看,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國中最少。


不容樂觀的現實,並非只顯示在數據中,綜合筆者在日留學的經歷也能管窺一二。日本大學生的首選,都是提早進入社會,最優秀的人會被最好的公司搶走。而留學深造或讀研讀博,是他們非常靠後的選擇,一方面是因為科研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待遇差。


△大隅良典教授曾多次表達對年輕研究人員的期望


在日本的研究生群體中,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是中國人,另外20%是其他國家的人,日本本土研究生不足三成。青年人遠離科研,是日本高等教育的現狀。


一方面是諾獎拿到手軟,另一方面是科研環境的每況日下。好消息與壞環境並存,一定程度掩蓋了問題本質不說,政府產生誤判,錯過改革的良機,才是惡事。


去年,日本的多本雜誌都出了諾獎特刊,其中在《東洋經濟周刊》中,諾獎獲得者梶田隆章就毫不諱言地給學界敲響警鐘:研究資金、研究時間和研究人員數量,是決定論文數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日本在這三個方面繼續惡化,未來將難以獲得諾獎。


另一位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則站在更高角度批判了整個亞洲的教育制度。他認為,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皆如此,教育的唯一目標是考入著名大學。亞洲的教育制度浪費了太多的青春和生命,應該因材施教,讓年輕人學習不同的東西,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的故事格外感人,他出身於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只考入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德島大學沒有物理系,但他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完全靠自學成才。


畢業之後,他進入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工作。他在公司裡研發的成果銷量一般,經常被同事嘲笑是「吃白飯」的,和日劇裡欺負老實人的情節一模一樣。上司經常問他:「你怎麼還沒有辭職?」


後來去美國教書的中村修二,發表諾獎感言時直言:「Anger is my motivation(憤怒是我的源動力)。」靠著滿腔怒火,他發瘋式地投入開發高亮度藍色LED的徵程。像野蠻生長的局外人,他撇開專業「常識」,在自己開拓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最終開發出藍色LED技術,贏得諾貝爾獎。


△藍色LED燈


中村的例子比較特別,日本諾獎獲得者更多屬於腳踏實地、耐得住寂寞的「匠人」。他們埋頭於一事,幾十年如一日。忍耐這種高度重複的工作,也是日本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搞科研需要投入,需要人才,需要靈光一現,需要開放交流,但更重要的是有足夠耐心。在中國對科研投入逐年增長的今天,或許這是日本給中國最大的啟示——有了耐心,離諾獎「井噴」的那天也就不遠了。

相關焦點

  •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看到日本的「科普教育」,我明白了
    可以說一個國家得到的諾貝爾獎多少,象徵著這個國家有多麼強大。對於中國而言,真正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諾貝爾獎,近幾年只有屠呦呦和莫言兩個人獲得。 當時他們拿到諾貝爾獎,全網高興了好幾天,畢竟諾貝爾獎對於我國來說實在是太稀少了。
  • 日本超越中國成為世界數學強國!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現在日本的數學已經超越了中國,不僅如此其諾貝爾獲獎者數量更是在全球中數一數二。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日本保持了平均一年一位諾貝爾的記錄。被稱為數學界的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日本更是排名第五,中國落敗。而且在《最強大腦》節目中,9歲的辻漥凜音以超出5倍的心算速度「碾碎」 各國對手,贏得世界冠軍。
  • 一年一個諾貝爾大獎!日本厚積薄發?中國有望獲文學獎!
    當如今我們一直在討論,房價,房貸,負利率之類的時候,日本又一次摘下了一枚諾貝爾大獎,而目前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7人之多,日本在2001年的時候說過,要在50年之內拿下30個諾貝爾大獎,在2001年的時候,大多數的國家都在嘲笑日本這個計劃的時候,不知不覺已經快要實現,而時間也僅僅過去了一半還沒到
  • 日本憑啥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媽媽立的5條家規,或許能給你答案
    日本雖然地域狹小,僅僅是個島國,但是經濟實力卻排在世界前茅,人才方面更是如此,根據不完全統計,日本19年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項,平均下來一年一個;而中國,到目前為止,只有個位數。我曾在一篇報導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日本政府提出一個規劃,準備在未來50年要拿到至少30次諾貝爾獎」。如今看來這個目標估計能輕鬆實現。然而,我們在羨慕日本年年獲得獎項的同時,在思考一下為什麼中國的國土資源比日本大,人口比日本多,在單單一個獎項上能敗於日本呢?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10月9日晚上18點45分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 2017諾貝爾文學獎給了一個「日本人」!但又不是村上春樹…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獲得這一榮耀!按照慣例,諾貝爾文學獎都是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周四揭曉,一般都在10月10日左右,有時候也會因為瑞典學院評委們對最後結果有分歧,導致揭曉時間延期。所以,2017年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最早的一年。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折合約74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獎金多出100萬瑞典克朗。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儘管如此,在今年的諾獎中,日本仍然是贏家。瑞典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日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這其中的差距也讓我們反思,日本教育有什麼厲害之處?憑什麼能讓日本每年都可以拿到一個諾貝獎呢?其實仔細研究就能發現,日本的家庭教育和我國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區別。日本媽媽重視提升孩子的能力,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立規矩了,具體有以下4個。
  • 日本已故作家井上靖曾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人民網東京1月3日電 在日本共同社的要求下,瑞典皇家科學院2日公布了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等的相關資料,因寫過《天平之甍》《敦煌》等小說的日本已故作家井上靖曾經是當年的候選人之一。井上靖曾經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之一的消息,在公開資料中還是首次出現。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這一年的候選人中,曾經出現過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詩人西脅順三郎在1969年沒有獲得推薦。據悉,在196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當中,包括井上靖在內共有103人。
  • 日本人全世界最瘦,憑什麼?
    更有趣的是,日本並不是一個熱愛運動的國家......2018年,醫學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調查【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日本排到第十一名,有超過60%的人參與運動的積極度都是在平均水平以下。相反,中國卻在最熱愛運動的國家名單中,只有14.1%的居民不從事運動鍛鍊。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與榮譽教授。2016年,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利根川進: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解開了醫學界的長期謎團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1987年獲獎的利根川進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5點30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科學家James Allison以及來自日本的Tasuku Honjo獲得了此項殊榮,他們的獲獎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同時他們將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695萬。
  • 近兩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籍日本人奪魁,歌手斬獲諾貝爾文學獎
    近兩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籍日本人奪魁,歌手斬獲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是世界文壇最高的榮譽,能夠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無論在寫作的語言還是深度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每年只有一個可以說這個獎項在世界文壇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 日本的醫療憑什麼令世界驚豔?
    近些年,日本在諾貝爾醫學獎上也是碩果滿滿。日本的醫療水平得到權威機構的認可,可以說是名副其實。那麼日本是如何做到世界頂尖的醫療環境?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醫療服務由民間提供,但是醫療費由政府擔保」。日本的這一種醫療體制,解決了中國目前最為頭疼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日本科學獨攬殊榮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委員會秘書長託馬斯·佩勒曼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秘書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他第一時間通知大隅良典教授本人獲獎時,教授說"十分驚喜"。
  • 睦爾健康:「長生不老藥」NMN,究竟憑什麼「一夜爆紅」?
    導語:「長生不老藥」NMN,究竟憑什麼「一夜爆紅」? 「長生不老藥」NMN,究竟憑什麼「一夜爆紅」?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比日本差在哪兒?
    10月1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終獲得了這一獎項。儘管兩人的獲獎實至名歸,但華人科學家陳列平與諾獎的擦肩而過,讓很多人感到不平。
  • 外電:日本與英國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山中伸彌約翰·格登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外電報導,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John Gurdon) 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山中伸彌簡介:山中伸彌,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日本醫學家,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創始人之一。京都大學再生醫 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12年,山中伸彌與英國發展生物學家約翰—戈登一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 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