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2020-12-05 中國教育在線

10月9日晚上18點45分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至此,包括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內,已經有27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實屬驚人!

接下來我們先聊聊這次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吉野彰,他是智慧型手機和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研究人員,還是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的特命教授。

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他也曾獲獎無數,被稱之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

為什麼說日本創造了諾貝爾獎的驚人紀錄,而不是美國?

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9年今日為止,美國人共獲得了277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裡,移民就佔據了半壁江山。

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5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8人。(2018年數據,加上19年的吉野彰是19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堪稱「井噴」。

那究其根本,原因在哪兒?必須說說日本的教育!

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是以娃娃為本。那日本的教育究竟有什麼不同?

記得曾經一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有此感悟的說到: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新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

而日本正是將其融入教育中去,並且做到了極致!相比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他們更重視的是保護每個孩子的天性,最大限度的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只知道我家孩子每年都會做大量的手工——落葉粘的畫,自己印染的手絹,刀刻的木板畫,石子畫,紐扣畫,織毛衣,手工縫錢包......

反正是日常裡常見的廢棄物品都得給她留著!

有過各種各樣的社會見學:陀螺工廠,消防局,警察局,麵包房,西餐店的後廚......

種植過各種各樣的花和菜,養過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和蟲子(要寫詳細的觀察日誌)

去過各種各樣的公園撿了各種各樣的落葉!

還給我做過各種各樣在學校料理課上學過的菜!

正是這樣的教育下,她熟悉生活,熱愛生活,對所有事情都有著好奇心,也對很多事情都抱著要試上一試的欲望......

而這樣的國民教育不光是針對小孩子,在很多日常生活裡都在不斷滲透灌輸給每一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看過日本的紙幣?

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野口英世

樋口一葉

福澤諭吉

日元上的人物,沒有一位是將軍,沒有一位是天皇,全部是在教育,科學,文化界為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並通過這種潛在影響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應以學者為驕,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是值得全日本人民崇敬和懷念的。

一位日本人曾說,把這些人物印在紙幣上,就意味著日本人可以天天和這些先賢人物在一起,長此以往,這些國家英雄就會深入人心,成為日本人民思維的一部分。

日本為什麼會在在短短的時間內,位列世界先進國家之列,拿下這麼多諾貝爾獎?也許小小的日元,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科教興國。

日本除了在物理.化學等工業技術革新領域做出貢獻以外,在為延續人類生命所設立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也屢有突破。

很多大家熟悉的醫學名詞都是由日本人發現的:

本庶佑(2018年獲獎者):發現免疫細胞「剎車」分子PD-1並將其運用於癌症治療。這一發現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治療概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是一種「剎車」機制,通過抑制PD-1的功能,T細胞也能得到激活,治療癌症,並且這一治療方法在目前的一些腫瘤治療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表現。

大隅良典(2016年獲獎者):發現細胞自噬機制,這一發現讓人類在探尋生命奧秘的旅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也為癌症與神經性退行疾病的治療上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山中伸彌(2012年獲獎者):發現幹細胞也就是iPS細胞。這種細胞可以降低細胞病變的風險,並提高細胞培養的效率,可經由人體細胞獲得。鑑於它們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或組織,因此iPS細胞在再生醫學中極具應用價值。

還有一個人,在醫療上的成就也是盡人皆知!

他,就是須見洋行

說起他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說起他的發現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須見洋行發現具有血栓溶解作用的納豆激酶!因納豆激酶對預防和改善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也因此被人尊稱為「納豆激酶之父」、「納豆博士」。

納豆是以大豆為原料,經納豆芽孢桿菌發酵後的大豆深加工製品,在日本已經有超過1000年以上的食用歷史。1980年,須見洋行博士發現了納豆中含有可以溶解血栓的酵素,並將他命名為,納豆激酶。並經過種種工序,提煉出的納豆激酶是由275個胺基酸組成的絲氨酸酵素,構造中不可有任何一個排流錯誤,是可作為食品經口服用的天然酵素。這個發現引起了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納豆風潮!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來源:別樣日本

相關焦點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教授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自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那麼,日本頻頻獲得諾獎的這些學者都來自哪所日本高校呢?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19年間19位獲獎丨日本學者吉野彰摘諾貝爾化學獎
    2019年度諾貝爾獎於10月9日揭曉,來自日本的學者吉野彰憑藉鋰電池的發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鋰電池,小到此刻你手裡正在捧著的手機、大到未來前景大好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第27位獲諾獎日本人
    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19年19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育與日本相比,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 新東方繪本課堂:日本19年19人獲諾貝爾獎,教育本質竟藏在幼兒園
    作為一個亞洲國家,日本因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先進的教學理念,一直在全球享有盛譽。作為代表著人類各領域最高智慧認可的諾貝爾獎,日本去年,又得獎了。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和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三人,共同摘得了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編者按: 2000年以來,日本共有19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位,令世人驚嘆。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部長,1997年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看到日本的「科普教育」,我明白了
    據統計,從2000開始到2019年,日本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基本上都是自然科學獎,可以說是諾貝爾獎中重量最高的獎項。 2000年,白川英樹,化學獎。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學獎。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學獎。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此消息一傳回國內,一個非常熟悉的鄰國科學家身影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眼帘,對於這種情況已經算是見多不怪了,剛剛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由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27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 日本再添一枚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圖源西日本新聞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京都木工學部出身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等3人。其中共同獲獎者的古德伊納夫獲得了諾貝爾各獎的最高年齡獎項。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
  •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天
    《日本新華僑報》記者朱桃老教授是個小傲嬌!今年71歲的吉野彰,是第27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22位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第8位京都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獲得者,第2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
  • 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憑什麼?
    10月9日,當地上午11:45(北京時間下午5:45),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英國化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以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
  • 日本人十九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都是哪些人和哪些領域?
    2001年,日本宣布要力爭在50年內出30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當時被批為「口出狂言」!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又一次頒發給日本人。 日本 十九年,19個諾貝爾獎得主。
  • 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而吉野彰也憑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成就,成為第8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同時也是第22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獲獎人簡介- 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 1922年7月25日,古迪納夫教授在美國出生,現年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