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諾貝爾獎於10月9日揭曉,來自日本的學者吉野彰憑藉鋰電池的發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鋰電池,小到此刻你手裡正在捧著的手機、大到未來前景大好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那麼,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呢?
吉野彰194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現年71歲。他對於化學產生興趣的契機是在小學四年級。班主任老師老師給學生推薦了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的著作《蠟燭的科學》。這本書打開了他通往化學世界的大門。
吉野彰在大學入試時正值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期,日本的化學界正掀起一輪又一輪開發新素材的浪潮,抱著對化學產業的憧憬,他報考了京都大學工學部,在攻讀完本科課程以後,又進入京都大學的大學院工學研究科石油化學專攻進行深造。
這位出身京大的學霸的學生時代,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只有埋頭做研究。吉野彰在京大加入了考古學研究會,參加了許多遺蹟發掘和保護工作。他和京大的考古同好們的考古調查報告,現在還被收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不僅如此,他和妻子也是通過考古研究會相識的。
※ 前排左三為大學時代的吉野彰
考古學看似與最先進的化學研究完全搭不上邊,吉野彰卻說:
「物的証拠で仮説を証明する。新しいものを見つければ通説は過去のものとなり、道が開ける。研究開発と同じ。」
(譯:考古學通過實際存在的證據去證實假設。只要發掘了新的東西,過去的定論都會翻篇,從而開闢出新的道路。研究開發也是如此。)
並且說在京大度過的學習時光是自己「人生で最も有意義だった(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時間。
京都大學一向以自由的學風和嚴謹的研究精神著稱。在京大學習的這6年,不僅奠定了他作為日本頂級學者的學術基礎,更培養了他作為科研人員應有的堅韌意志和品格。
在本年度諾貝爾獎公布以後,京大第一時間在官網上發了喜報。
京大校長山極壽一在祝詞裡寫到了京大和諾貝爾獎的淵源:
「日本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福井謙一先生,他的首席弟子是本校的米澤貞次郎教授。此次獲獎的吉野彰先生正是米澤教授的研究室出身。如果本大學自由的學風對于吉野先生獲得這樣的殊榮有所貢獻,那非常榮幸。此次吉野先生獲獎,對於本校的教育研究活動、特別是學生和年輕的研究者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
吉野彰是第8位出身京大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第27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特別是在2000年以後的19年間,日本已經拿到了19個諾貝爾獎。
以下是日本名門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統計:
· 東京大學 11(物理學賞5、化學賞1、生理學醫學賞2、文學賞2、平和賞1)
· 京都大學 8(物理學賞3、化學賞3、生理學醫學賞2)
· 名古屋大學 5(物理學賞4、化學賞1)
· 大阪大學 2(物理學賞1、化學賞1)
· 東京理科大學 1(生理學醫學賞1)
· 神戸大學 1(生理學醫學賞1)
· 大阪市立大學 1(生理學醫學賞1)
· 山梨大學 1(生理學醫學賞1)
· 徳島大學 1(物理學賞1)
· 埼玉大學 1(物理學賞1)
· 東京工業大學 1(化學賞1)
· 東北大學 1(化學賞1)
· 北海道大學 1(化學賞1)
· 長崎大學 1(化學賞1)
※ 在該大學取得過學位(學士/修士/博士)計算為一次。以上數據摘自維基百科
日本的名門學府在治學上嚴謹卻不刻板,鼓勵學生在大學時代發掘自己無數的可能性,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或許正是這樣自由的學術氛圍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沉甸甸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