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上學時,就聽過一個獎項,諾貝爾獎,當時對於諾貝爾獎沒什麼概念,就單純地認為獎金高,榮譽高。後來才逐漸意識到,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大家公認的最重要、最權威的獎項。是科學界最崇高的榮譽。
近日,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結果逐漸公布,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美英日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

在大家了解獲獎結果後,想必有不少網友對這3位科學家是誰還不是特別清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三位科學家。
首先是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97歲高齡的他,被尊稱為「鋰電池之父」,他在鋰電池領域的貢獻很大。1943年,古迪納夫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系學士學位,隨後於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古迪納夫博士便加入MIT的林肯實驗室工作,主要進行關於內存的材料物理研究。1976年,古迪納夫進入牛津大學擔任教授並作為無機化學研究負責人。1986年起,古迪納夫便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擔任教授,繼續從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那麼大家可能要問了,他為什麼能被稱為「鋰電池之父」呢?原來,通過他的研究發現,最終使鋰電池體積變得更小、容積變得更大、使用方式變得更加穩定,最終實現商業化。所以現在才有紐扣大小的鋰電池能夠出現在我們身邊。
然後是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 ,1941年出生於英國,是英國科學家,化學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大學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1971年,M·斯坦利·威廷漢獲得 ECS 電化學學會頒發的青年學者獎,2004年,M·斯坦利·威廷漢獲得 ECS 電化學學會頒發的電池研究獎。

最後是吉野彰(Akira Yoshino),1948年1月30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1970年,吉野彰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兩年後吉野彰獲工學碩士學位,隨後加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1997年,吉野彰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2005年,吉野彰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同年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得益于吉野彰在鋰電池領域的研究,他先後獲得了日本化學會平成10年度「化學技術獎」、「紫綬褒章」、全球能源獎、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等獎項。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分別被美國、英國、日本三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獲得,在對他們表達祝賀,對他們為全球發展所作貢獻表示感謝的同時,也希望將來能在諾貝爾獎的頒獎臺上看到更多的中國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