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2021-01-18 騰訊網

撰文 | 邵光華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

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古迪納夫首先發現了鈷酸鋰作為合適的陰極材料,後續又發現了錳基尖晶石和磷酸鐵鋰。吉野彰在確立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框架後,後續不斷改進其性能與安全性。 1979年,古迪納夫發現鈷酸鋰適合作為陰極材料,降低了已存鋰離子電池(由金屬鋰做陰極材料)的安全隱患。吉野彰採用了這一發現,先是以聚乙炔後以碳基材料為陽極,在電池中消除金屬鋰,使用含鋰化合物,確立了現代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框架。1991年,索尼公司將兩人合作研發的鋰離子電池推向市場,標誌著鋰離子電池進入廣泛應用。如今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到移動電子設備、電動車、太陽能領域。而吉野彰也憑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成就,成為第8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同時也是第22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獲獎人簡介-

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

1922年7月25日,古迪納夫教授在美國出生,現年97歲。1943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系學士學位。二戰之後,古迪納夫於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52到1976年,古迪納夫在MIT的林肯實驗室工作,主要進行關於內存的材料物理研究。1976年,古迪納夫進入牛津大學任教授並作為無機化學研究負責人。1986年起,古迪納夫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擔任教授,繼續從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吉野彰

1948年1月30日,吉野彰教授出生於日本大阪,現年71歲。吉野教授於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197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部長,1997年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惠廷漢姆Whittingham 教授現就任於東北化學能源儲存中心(NECCES),美國賓厄姆頓大學能源前沿研究中心(EFRC)。他與 John B. Goodenough 在鋰電領域取得開拓性研究,2015 年被湯森路透預測為諾貝爾化學獎的候選人。

Whittingham 教授於 1971 年獲得 ECS 電化學學會頒發的青年學者獎,2004 年獲得 ECS 電化學學會頒發的電池研究獎,並因其對鋰電池科學和技術的貢獻而於 2006 年當選為 ECS 電化學學會成員。-獲獎人傳奇-

古迪納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既是著作等身的科學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他是舉世公認的」鋰離子電池之父「,卻幾乎沒有從發明中獲得利益。他在年輕時酷愛文學與哲學,但最終誤打誤撞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數學系畢業。 正當古迪納夫打算攻讀物理學時,二戰爆發了,古迪納夫加入軍隊,以氣象專家的身份為航空部隊服務。戰爭結束後,他決定繼續攻讀物理學。儘管有教授認為以他的年齡,很難在物理學領域有所建樹,但古迪納夫沒有氣餒。獲得固態物理博士學位後,他進入林肯實驗室工作。在那裡,他發現了鐵氧體磁芯的電流重合記憶功能——電子計算機內存技術的基礎。

在林肯實驗室工作期間,古迪納夫接觸到了一些能源材料,研究了鋰離子的移動。當時正趕上美國受到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影響,能源問題日益突出。古迪納夫決定投身鋰電池的研究,機緣巧合下,來到牛津大學擔任無機化學教授。 看樣子,古迪納夫似乎又晚到一步:可充電鋰電池已經被英國化學家懷廷漢姆發明。但這種電池容易在充放電過程中起火爆炸,難以推廣應用。古迪納夫堅信自己能發明更高效、更安全的鋰離子電池。經過反覆實驗計算,他發現鈷酸鋰是比原先使用的硫化鈦更適合儲存鋰離子。 地球的另一端,吉野彰也在絞盡腦汁攻克鋰離子電池難題。他已經找到了合適的陽極材料,但苦於沒有合適的陰極材料——直到他讀到了古迪納夫的論文。

吉野彰回憶:「他的發現給了我所需要的一切,鈷酸鋰運行良好,能把現有的鋰鎘電池的重量縮減三分之一。」 吉野彰設計的鋰離子電池以碳基材料為陽極,以鈷酸鋰為陰極,完全去除電池中的金屬鋰,提高了安全性。這一技術範式確立了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概念。為了改進鋰離子電池性能,吉野彰又對鋰離子電池進行了多次技術改良,例如採用鋁箔做集流體,用聚乙烯薄膜做離子隔膜,對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改進,使其能夠提供更高的電壓。 1991年,兩人合作發明的鋰離子電池被索尼公司推向市場,標誌著鋰離子電池的大規模使用。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友誼。

此後,吉野彰每年都會去德州拜訪古迪納夫。回顧歷史,吉野彰表示:「電池技術是複雜又困難的學科交叉領域,它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在我看來,鋰離子電池是集體智慧的成果。」 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仍然在繼續從事能源方面的研究。古迪納夫希望能研發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固態電池,從而解決人類潛在的能源危機。他說:「我想在去世前解決這個問題,我才九十多歲,還有時間。」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鋰電池先驅」吉野彰:如果沒選化學,他也許會去考古發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記者 | 田思奇10月9日(周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成就,稱他們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其中,旭化成公司的研究員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含美籍),也是日本第2位獲得諾獎的企業研究者。
  •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擇一事專一生2013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向在動力科研及科學創造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人,頒發了俄羅斯全球能源大獎「The Global Energy Prize」,選中的全球技術專家有兩位,日本旭化成的吉野彰、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福爾託夫。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第27位獲諾獎日本人
    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對中國鋰電池崛起,諾獎得主吉野彰這樣看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鋰電池生產領域曾經是日本強項,但現在中國、韓國企業的崛起令世界矚目。對此,《日本經濟新聞》10月10日刊登了對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的採訪。這位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的化學家談了他的看法。
  • 諾獎得主吉野彰:鋰電十年內仍將主導電池產業
    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於上月專訪了今年因鋰離子電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吉野彰看來,鋰離子電池未來10年仍將主導電池行業,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將會對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前景會帶來「無法想像」的變革。無法想像的變革吉野彰從發現「portable」(可便攜)一詞開始流行,便意識到社會需要一種新的電池。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至此,包括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內,已經有27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實屬驚人!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話說當代鋰電池的使用大國無疑是中國,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公司都在中國,然而中國人卻與這次鋰電池主題的諾貝爾獎無緣,這實在是令人遺憾。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
  • 97歲"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獲諾獎
    或幫助治療貧血癌症等疾病宇宙演化獲物理學諾獎:他們仨讓我們重新認識宇宙網易科技訊10月9日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點45分,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Stanley Whittingham )、吉野彰(Akira Yoshino)美英日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今晚,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2019年諾貝爾獎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美國化學家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電池發明道路上所做的奠基性貢獻,榮獲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過去幾十年裡,只有屈指可數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其中就有鋰電池的一席之地。
  • 沒有他們仨,你的手機出不了門!鋰電池發明人獲諾獎,97歲「足夠好...
    鋰電池發明人獲諾獎,97歲「足夠好」爺爺成最高齡獲獎人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09 21:23:55
  • 【轉載】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 人物
    昨天,日本人又雙叒叕獲得諾貝爾獎了。而獲獎的正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吉野彰(よしの あきら)。他的獲獎,也將日本的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推至27人(包含2名美籍日本人)。 吉野彰之所以獲獎,是因為它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鋰電池之父」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10月9日,從瑞典皇家科學院傳來消息,「鋰離子電池之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等3人,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鋰離子電池自1991年進入市場以來,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為無線、無化石燃料的社會奠定了基礎,為人類帶來了最大效益。」
  • 19年間19位獲獎丨日本學者吉野彰摘諾貝爾化學獎
    2019年度諾貝爾獎於10月9日揭曉,來自日本的學者吉野彰憑藉鋰電池的發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鋰電池,小到此刻你手裡正在捧著的手機、大到未來前景大好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 日本再添一枚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圖源西日本新聞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京都木工學部出身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等3人。其中共同獲獎者的古德伊納夫獲得了諾貝爾各獎的最高年齡獎項。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鋰離子電池之父」吉野彰獲「歐洲發明家獎」 有望角逐諾貝爾獎
    6月下旬,歐洲專利廳為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71歲)授予了「歐洲發明家獎」。本月初,旭化成召開了對吉野彰獲得「2019歐洲發明家獎」的記者招待會。據了解,「2019歐洲發明家獎」表彰的是世界範圍內對技術進步做出貢獻的發明人。
  • 2019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他們是鋰電池發明者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視頻截圖 約翰•B•古迪納夫是鋰電池之父,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之所以日本國內外輿論一致認為該計劃不可能,原因是,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獎頒發到該計劃提出的2001年3月份,這整整一百年時間裡,日本歷史上一共才獲得9個諾貝爾獎。其中3個物理獎、2個文學獎、2個化學獎、1個生理學或醫學獎、1個和平獎。
  • 鋰電池之父等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來源:央視網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開發鋰離子電池」的貢獻。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鋰離子電池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並用於從行動電話到筆記本電腦和電動汽車的所有應用。 通過獲獎者的工作,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
  • 2019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鋰離子電池:創造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發明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將平分諾獎獎金。
  • 諾獎得主吉野彰激勵學生:沒有失敗就不會成功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近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吉野彰,在擔任教授的名城大學講了確定獲諾獎後的第一堂課。他從自己曾經的失敗經歷出發,鼓勵學生稱,「沒有失敗,就絕對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