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 人物

2021-01-20 上海日領館


【小編按】


從智慧型手機到筆記本電腦,甚至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可謂是無所不在,與大家的生活密不可分。

 

昨天,日本人又雙叒叕獲得諾貝爾獎了。而獲獎的正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吉野彰(よしの あきら)。他的獲獎,也將日本的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推至27人(包含2名美籍日本人)。

 

吉野彰之所以獲獎,是因為它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開發的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基礎技術,促使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在全球範圍內普及,改變了大家的生活。

 

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第一財經》於2017年對吉野彰進行獨家訪問的相關內容,了解這位獲獎無數的「鋰電池之父」吧~!(下文已獲得《第一財經》轉載授權)

 

(本文轉載自《第一財經》APP,原文連結:https://m.yicai.com/news/5306139.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第一財經記者 王佑 文


淡灰色的襯衫加暗條紋格領帶、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裝,坐在第一財經記者面前的是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他清瘦而有禮貌。


如果不是看過他的履歷,你絲毫覺察不出這是一位拿獎無數的「鋰電池之父」,全程從未談起自己有過什麼榮譽,淡定地聊著對鋰電池技術的理解,有一些問題會停下來思考良久再給出答案,說到興起時他也會仰起脖子大笑。


時隔四年,應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的邀請,再次探訪上海的他,感慨於車用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迅猛之勢,也對中國鋰電池製造商的評價甚高。他笑言,藉助於日本科技力量,鋰電池在研發上有了重大突破,而中國企業也正與全世界公司一道,讓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儘管技術千變萬化,然而與之相對應的科學研究並非一日之功,在快慢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是科技的真正要義所在。」


擇一事專一生


2013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向在動力科研及科學創造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人,頒發了俄羅斯全球能源大獎「The Global Energy Prize」,選中的全球技術專家有兩位,日本旭化成的吉野彰、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福爾託夫。


頒獎典禮上,被普京本人委託發獎的俄羅斯石油總裁伊戈爾·謝欽就評價道,這一獎項是人類對科學家們科研和實際成果的感謝表達,吉野彰創造的價值難以估量,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從事儲能方面的研究工作,研製的鋰電池帶來了徹底的技術革命,依靠它,錄音機、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體積和重量才越來越小巧,而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等交通工具也開始使用鋰電池。


「接到來自莫斯科的電話我非常激動,」吉野彰說道,「2011年3月,日本福島的悲劇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核電站的災難也再次告訴這世界,動力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分國界的科學結集。」


與眾多日本科技學者的經歷有些類似,吉野彰只服務過一家公司——旭化成。該技術的研發也是在這家著名日本化工公司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1970年3月,吉野彰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專業畢業,隨後的2年繼續攻讀了同校的工學研究專業並順利在1972年4月入職旭化成株式會社。


1980年,旭化成成立了宮崎電子株式會社(現在的旭化成電子株式會社),從而正式切入電子元件產業,這對於入行8年的吉野彰來說也是人生的一大際遇, 「而現在的鋰電池形狀是在這個5年之後即1985年發明的,隨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產品技術開發。」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自己感觸最深的也是那一年,當時攝像機對鋰電池的需求被突然放大,全世界每個月能賣到100萬臺左右,「難以想像的是,如今攝像機用電池市場也只能佔鋰電池所有需求的1%,這也說明在30多年的時間中這一技術發展的速度高達100倍。從智慧型手機、電腦再到電動汽車,由於鋰電池的產生,這些科技產業也有機會獲得驚人的成長。」


1985年之後,多個專利如防爆型二次電池、附帶安全元件的二次電池等被吉野彰獲得,他由此聲名鵲起。


鋰電池是蓄電池的一種,它之所以相比其他電池更具前瞻性,主要還是因為安全性高、體積小、能量密度高等特性,而20世紀80年代也是行動裝置研發的黎明期,鋰電池的出現也剛好順應了時代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摸索客戶與這個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如何利用科學技術來滿足這些需求,這是科研人員要做的。比起一本正經地思考有啥新發現,做一些調整並漫無目的地想想,有時靈感自然就會浮現出來。」吉野彰表示。


他說道,以前蓄電池的電解液(含有離子的溶液)溶劑是水。對水施加1.5V以上的電壓後,水會分解為氫和氧。因此,在過去是不可能取得超過1.5V電動勢的。而用有機溶劑取代水,同時在負極使用碳,即可取得4V以上的電動勢。

此外,通過正極使用鈷酸鋰(含有鋰離子的金屬氧化物),旭化成率先在世界上提出了鋰電池的原型。這種小型的蓄電池能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及攝像機、可攜式音樂播放器等為主的各種電子設備上,所以它的出現是重量級的。


鋰電池時代


隨後的1991年,全球正式推出了商品鋰電池。1年後,吉野彰在公司的幫助下,擔任了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部商品開發組組長,1994年8月再次成為株式會社A&T蓄電池技術開發部部長。


當時,旭化成開發的鋰電池並不好賣,一段時間內幾乎無人問津,突然有一天銷路被打開了,那是1995年,「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全球進入了移動IT時代,手機、平板電腦都要大量使用鋰電池,整個世界走向了移動互聯,所以鋰電池也呈現了幾何級的增長。」


1995年,微軟發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Windows95作業系統,它帶著「我的電腦」、「IE瀏覽器」等一系列發明一路狂奔、戰無不勝,全球科技界對Windows95的橫空出世不斷驚聲尖叫,而這對於大洋彼岸的科學家吉野彰而言,印象也太深刻了。


「我們身處IT社會。這場IT革命起源於1995年。正是在那一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95。也就是在那之後,鋰電池引領了全球的搶購風潮。」他說道。而吉野彰及一批科學家的新成果,也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學會和專家們的共鳴。


由於技術出眾,1999年起無數大獎被他一一攬入:日本政府的「紫綬褒章」、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IEEE Medal for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Technologies」(環境與安全科技獎章)、全美技術學會的最高獎項「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等。


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旭化成電子業務也取得了驚人成就。


成立於1922年的旭化成株式會社是日本著名的化工企業,2016年主營化學品的銷售額為84.49億美元,全球化工企業排名39位。這家日資巨頭從工程塑料、防火防震的建築材料到醫藥用品、醫療器械以及電子等都處於世界領先。


吉野彰所在的鋰電池研發,屬於旭化成材料領域,公司也極為重視。


就商業產成品來說,旭化成在全球鋰電池行業的影響力則體現於隔膜材料的第一話語權,擁有世界最高市場份額。憑藉著2015年2月斥資22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三大電池絕緣體生產商美國Polypore International公司的這一舉動,成為了乾濕法隔膜的主導廠家。


2017年3月,旭化成宣布投資150億日元,用於滋賀縣守山市的鋰離子二次電池(LIB)用的隔膜,實現鋰電隔膜2億平方米/年的產能,並預計在2020年實現11億平方米/年的產能。


由於隔膜在生產過程中技術壁壘不低,對設備及設計、產品批次穩定性以及工人熟練程度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這一領域被日本旭化成、韓國SKI、東麗-BSF以及美國Celard等四大企業壟斷,市場佔有率高達70%。不過,隨著鋰電池需求的增大,中國企業如滄州明珠、星源材質也在儘快謀求發展,趕上鋰電池快速發展的節奏。


多技術路線並舉


20多年前,當Windows95到來的那一刻,吉野彰徹夜難眠。如今,他對於鋰電池的發展前景依然充滿著期待。


「就鋰電池本身而言,現在主要應用在兩大領域:一是移動式產品,如手機、電腦,佔鋰電池使用量的2/3左右;第二大領域便是車載電池。世界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根據我們2010年掌握的數據統計,當時車載用鋰電池幾乎是零,現在則要達到30%多,以後這一比例可能還會不斷增加。電動汽車的出現,等於給鋰電池打開了一個新的應用方向,是全新的商業機遇。」


他不否認,目前車載電池還是有一些弱點的,但這並不能歸結於鋰電池本身的技術困境,也有一些客觀原因。筆記本電池畢竟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但車用電池的使用時長從被開始使用到目前還很短暫,汽車行業在一邊摸索新車型,一邊研發及製造著鋰電池。


另一方面,一輛汽車推出市場的時間很久,從設計到下線通常需要5年的時間,而2017年的一款全新電動汽車可能是2012年設計出來的,包括鋰電池等配套產品也是過去的設計。


反過來講,現在這輛新車其實裝的是一塊老電池。但是科技研發的速度很快,有的3個月就需要更新一次,鋰電池也要面對這種技術難題。


「所以說,有人認為電動車的續航裡程還是太短,應儘快解決,我認為鋰電池確實有提高的空間,但你要明白車的開發和電池的周期性特點,給它一些時間來解決。如2015年,人們看到了續航裡程為200公裡左右的電動車,那麼到了2020年你可能會看到續航400公裡左右的車型。當然也不排除個別車企在設計、研發及生產環節中比別人跑得更快,這也是階段性的突破。」吉野彰說,續航距離會有變化,真正會變化到什麼程度,現在也很難確定。


LIB種類多樣,市面上就有磷酸鐵鋰、三元鋰及鈦酸鋰等各類技術路線。


吉野彰認為,從續航距離看,三元鋰電池還是有很大的優勢,但如果車主和乘客並不在意每天的路程有多遠,而是考慮安全性和耐溫能力的話,那麼磷酸鋰電池和鈦酸鋰電池確實也是好的選擇。「你不能說哪個技術一定是最強的,還是要看你對汽車的性能、安全性和其他需求是什麼,所以我感覺在一段時間內鋰電池的發展還是多重技術路線並舉的。」


讓他更為詫異的,還有中國鋰電池軍團的突圍。「比亞迪、CATL等企業都有著非常強勁的動力,技術層面上也很樂觀,」吉野彰說道,日本和中國在製造鋰電池方面也有一些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材料上。


日本在材料上的研發時間更長一些,因為有過去積累的經驗,所以和近期崛起的中國廠商還不太一樣。反過來說,生產裝配、新機器等,兩國企業沒什麼大區別。還有一點較關鍵,鋰電池是用在哪個國家、哪個市場的,當地的需求是什麼,要怎麼去抓住它。」


他說道,目前鋰電池主要在日本、中國及韓國等三地企業中競爭,不排除美國和歐洲也會產出,「我認為未來需要關注的是歐洲市場,它會有很大的機會。」


攝影記者/吳軍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他笑言,藉助於日本科技力量,鋰電池在研發上有了重大突破,而中國企業也正與全世界公司一道,讓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儘管技術千變萬化,然而與之相對應的科學研究並非一日之功,在快慢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是科技的真正要義所在。」
  • 分析丨《新材料周刊》28期:「鋰電池之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領域的重要創新。這種可充電電池使得無線電子產品成為現實,也為未來人類進入無化石燃料世界奠定了基礎,未來的電動汽車、儲能、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重要領域都將廣泛應用到鋰電池。可以說,人類社會的能源體系,從此開始向新的時代邁進!
  • 對中國鋰電池崛起,諾獎得主吉野彰這樣看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鋰電池生產領域曾經是日本強項,但現在中國、韓國企業的崛起令世界矚目。對此,《日本經濟新聞》10月10日刊登了對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的採訪。這位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的化學家談了他的看法。
  • 「雙面」科學家吉野彰
    鋰電池的研發之路1972年吉野彰畢業於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畢業後直接進入旭化成公司,並被分到研究部門,隨之參與了幾個研究項目。1981年,他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究開發,距今有餘30年的歷史了。任何偉大的發明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般來講,新的課題成為項目,再最終成為商品走向市場,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吉野彰的鋰電池之路也不例外。
  • 諾獎得主「鋰電池先驅」吉野彰:如果沒選化學,他也許會去考古發掘
    頭腦靈活,決不放棄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公司工作。他的早期任務並非開發新型電池,而是研究另一位日本化學家——日後也成為諾獎得主的白川英樹開發的導電性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炔的業務應用。在同一時期,鋰電池研究也走上發展的軌道。今年與吉野彰共同獲獎的惠廷厄姆在1970年代發現了鋰離子電池的基本原理。
  • 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 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古迪納夫首先發現了鈷酸鋰作為合適的陰極材料,後續又發現了錳基尖晶石和磷酸鐵鋰。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獎,那日本在鋰電池行業是「隱形冠軍」嗎?
    今年,日本的吉野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他研究的鋰電池是一個極有可能產生「隱形冠軍」的成果。那麼,日本在鋰電池行業是否也是隱形冠軍呢?您別說,確實是的,而且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為什麼要強調名副其實呢?因為鋰電池行業並不算冷門,如果是直接做電池的話,那就是「明面冠軍」而非「隱形冠軍」了。
  • 遠景AESC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吉野彰榮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遠景AESC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吉野彰榮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發布時間:2019-10-10 14:43    來源:遠景科技集團
  • 諾獎得主吉野彰:鋰電十年內仍將主導電池產業
    那麼,未來的電池會向哪一方向發展,又會給社會帶來哪些改變。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於上月專訪了今年因鋰離子電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吉野彰看來,鋰離子電池未來10年仍將主導電池行業,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將會對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前景會帶來「無法想像」的變革。
  • |鋰離子電池|吉野彰|諾貝爾化學獎|約翰·古迪納夫|旭化成
    本文轉載自「客觀日本」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97歲)、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的貢獻。
  • 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的發明有多重要!
    本文轉載自「客觀日本」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97歲)、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的貢獻。
  • 19年間19位獲獎丨日本學者吉野彰摘諾貝爾化學獎
    2019年度諾貝爾獎於10月9日揭曉,來自日本的學者吉野彰憑藉鋰電池的發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鋰電池,小到此刻你手裡正在捧著的手機、大到未來前景大好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回顧 鋰電池未來會更精彩
    近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古迪納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分校斯坦利·威廷漢和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彰三人,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研發的卓越貢獻。那麼,鋰電池是如何研發出來的?未來的發展將會怎樣?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好奇心是推動我前行的主要動力
    ,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後,吉野彰先生說道:「能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我很興奮。今年鋰電池與環保相關項目能入選獲獎領域,我感到很高興,相信這對於從事鋰電池相關行業的年輕研究人員而言,也是一大激勵。」
  • 鋰電池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獎——帶你了解鋰電池如何改變了人類歷史
    歸根到底,這些便捷的生活方式,都要仰仗於能量供給技術——鋰電池的快速發展。Goodenough和吉野彰等三位科學家分享。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發展上做出了傑出貢獻。事實上,電池並非人類必需的技術,但電池的出現大大加快了人類發展的速度。如今我們使用的鋰電池有很多種形式,手機、平板使用的是鋰聚合物電池,新能源汽車中主要使用三元鋰電池。
  • 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北歐時報連線提問獲獎者吉野彰教授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 專訪:全球頂級鋰電科學家吉野彰/西美緒/Jeff Dahn/ Jean-Marie...
    專訪:全球頂級鋰電科學家吉野彰/西美緒/Jeff Dahn/ Jean-Marie Tarascon-鋰電池-電池中國網    「動力電池可以實現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兼得,關鍵是在設計和材料選擇上要很小心。這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到。」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吉野彰等三人獲獎
    Stanley Whittingham )以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成果。 跳轉閱讀化工醫藥領域哪些上市公司、著名企業已經入駐化學加?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日本化學家吉野彰獲獎
    2019年10月9日晚7點23分,吉野彰手捧鮮花在東京都千代田區與媒體見面(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10月9日電 (孫璐 李沐航)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原因為對鋰離子電池所進行的開發
  • 如何看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的重新上位?
    磷酸鐵鋰電池似乎成為了被淘汰的電池種類。然而最近特斯拉可能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新聞以及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應用,將人們的視線重新拉回到磷酸鐵鋰電池身上,難道我們又要用回磷酸鐵鋰電池?是技術的「退步」還是資本的「讓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本文主要核心看點:1、如果特斯拉要使用磷酸鐵電池,很大原因是看中的其成本低的優勢,想用其降低入門車型售價,擴大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