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回顧 鋰電池未來會更精彩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古迪納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分校斯坦利·威廷漢和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彰三人,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研發的卓越貢獻。那麼,鋰電池是如何研發出來的?未來的發展將會怎樣?

  1 沒有鋰電池就沒有移動智能生活

  我們早已生活在一個「可充電的世界」,但真正帶來電子設備便攜化,開啟了現代移動生活的則是鋰電池。可以說,如果沒有鋰電池,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移動智能生活。

  鋰電池因重量輕、可充電、功能強大且便攜,被廣泛應用於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等各個領域。它在全球範圍內用於為可攜式電子設備供電,我們使用這些可攜式電子設備通訊、工作、學習和娛樂。

  鋰電池還促進了長續航電動汽車的開發以及來自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和風能)的能量存儲,為實現一個無線(可移動)、無化石燃料的社會打下基石。可以說,鋰離子電池作為能源存儲器件,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此次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領域的科學家,是對每一位為鋰電池從無到有、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做出貢獻的鋰電從業者的認可,是對仍在從事鋰電研究和志在繼續推動清潔、便攜社會發展的人們的激勵。

  2 石油危機直接促成了鋰電池研發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直接促成了鋰電池研發。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公司判斷,石油資源作為典型不可再生資源,將在不久之後面臨枯竭,於是組建團隊開發下一代替代石化燃料的能源技術。

  而鋰電池就是人們提出的新型電池之一。當時,供職於埃克森公司的斯坦利·威廷漢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材料二硫化鈦作為正極材料,可以在分子層間儲存鋰離子。當其與金屬鋰負極匹配時,電池電壓高達2V。

  然而,由於金屬鋰負極活性高,帶來極大安全風險,這種電池並未獲得推廣。但科學家們並未放棄探索,既然問題出在電極材料上,或許替換電極就能解決問題。

  當時在英國牛津大學的無機化學實驗室擔任主任的古迪納夫推斷,採用金屬氧化物替代硫化物作為正極,可以實現更高電壓,改善鋰離子電池的性能。

  1980年,古迪納夫用鈷酸鋰作為電池正極,可將電池的電壓提高到4V。鈷酸鋰的橫空出世是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極大突破,它至今仍是可攜式電池的主力正極材料。

  3 上世紀90年代出現首個商用鋰電池

  但受制於金屬鋰負極的不穩定特性,當時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仍是嚴重的問題。1985年,日本科學家吉野彰採用石油焦替換金屬鋰作為負極,用鈷酸鋰作為正極,發明了首個可用於商業的鋰離子電池。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發布了首個商用鋰離子電池。

  經過三十多年的工業化發展,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性取得了長足進步,並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目前廣泛使用的商用鋰電池中,鋰離子在以特殊層狀材料作為電池正負極的「主人」家裡,隨意地來回「串門」,以完成電池充放電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鋰離子這個嵌入與脫嵌的「串門」過程,並不影響「主人」家裡的物質結構,但整個過程仍是化學反應而非物理反應。

  4 鋰電池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鋰電池領域,是對這個行業巨大的肯定和激勵。鋰電池從誕生發展到應用推廣,當下仍面臨著諸多艱巨的挑戰。

  從1991年索尼公司商業化生產第一批鋰離子電池至今,上述鋰離子來回「串門」的「搖椅式電池」成了最有前途和發展最快的市場。但受制於鋰離子電池原理的限制,現有體系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已經從每年7%的增長速率下降到2%,並正在逐漸逼近其理論極限。與之相反,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便攜、清潔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

  採用更少質量儲存更多電量的電極材料,有望構築能量密度更高的鋰離子電池。金屬鋰的比容量高達 3860mAh/g,是構築高比能電池的終極材料。但直接把金屬鋰作為電池負極材料使用的話,始終逃不開一個「跗骨之蛆」——枝晶。面對這個造成鋰電池安全隱患的「大敵」,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正在進行不懈努力。

  5 應對鋰電池安全的大敵「枝晶」

  我們都知道,電池分為正極、負極和電解質,通過氧化還原反應來產生電流,放電時離子從負極流向正極,充電時從正極流向負極。

  對鋰電池來說,放電時鋰會被氧化成離子進入電解質最終抵達正極;重新充電時,這些鋰離子會再沉積到鋰金屬負極的表面。

  但是這種沉積往往不均勻,隨著鋰電池的頻繁使用,鋰金屬表面會長出針狀或樹枝狀的鋰枝晶。枝晶生長得過長就會折斷,不再參與反應,給電池體系帶來不可逆的容量損失;最危險的是,長大的枝晶會刺破電池正負極之間的隔膜,造成短路,埋下電池過熱自燃或爆炸的安全隱患。

  鋰電領域裡,如何做到「魚與熊掌兼得」?如何通過提出新原理、新體系、新方法,實現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充電更快的儲能過程?這些都是鋰電領域未來面臨的挑戰。

  在這樣的形勢下,湧現出了鋰硫電池、鋰空電池、鈉離子電池等許多新體系電池。新材料的不斷產生,也給這些新體系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延伸閱讀

  我國鋰電研究者正在開展大量原創工作

  中美日韓德英等國都制定了各自的電池發展戰略,以期推動電池原理的創新以及核心技術的開發,支撐當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鋰電研究者們在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下,圍繞高效能量存儲這個不變的「初心」,持續開展科學研究。

  目前鋰電池領域主流研究方向仍聚焦在尋找更安全高效的負極材料。由筆者帶領的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從2013年開始,在金屬鋰負極形核和無枝晶生長領域開展了原創性的科學研究。

  研究發現,在金屬鋰負極中添加具有親鋰性的摻氮碳骨架,讓電池中游離的鋰離子在充電初始,就像小蝌蚪找媽媽一樣,優先奔向青蛙媽媽——摻氮位點,在電池中形成均勻分布的金屬鋰「小團體」;在充電過程中,「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小團體」繼續「抱團」。這種均勻沉積的行為可以避開以往形核少而產生的金屬鋰枝晶生長。

  基於上述成果的論文2017年被化學領域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選為封面,今年還入選了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評選活動。研究團隊在上述能源化學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設計了碳鋰複合負極。這些複合金屬鋰負極不僅避開了「危險的枝晶」,還表現出了優異的電化學性能,有效提升了金屬鋰負極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也為基於金屬鋰的二次電池提供了新的實用化探索思路和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除了鋰電池之外,採用鈉、鉀、鋁、鋅等離子並研發其能源化學新原理,也有望提出具有獨特性質的新型儲能器件。除電化學儲能之外,採用其他能源存儲和轉化方式以及新型能源載體,有望構築具有顛覆性的儲能技術,滿足未來社會對於儲能設備的新需求。

  下一代解決能源存儲與轉化技術的突破,已經在路上。(張強 作者系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化學學科報告人)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當初鋰電池賣不出去很痛苦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日本學者吉野彰及另兩位英美學者因為對研發鋰離子電池貢獻卓著,共同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回憶說,開發出鋰電池後起初3年都賣不出去,身心很沉重、備受折磨。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德伊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報導稱,77歲的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97歲的約翰古德伊納夫以及71歲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因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授予2019年諾貝化學獎。
  • 2019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他們是鋰電池發明者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97歲「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M.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獎勵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這三位「鋰電池之父」為鋰離子電池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預測:鋰電池之父有望獲獎
    Goodenough是鋰電池之父,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從而實現商業化,同時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出品:科普中國製作:林風 (安陽工學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初識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
  • 漲知識|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主角」鋰電池的前世今生
    很少看到一種元素在學術舞臺上扮演核心角色,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主角卻是一個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的古老化學元素——鋰。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日本科學家再次入選
    整理 | 常春藤 2019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鋰電池領域的三位學者: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惠廷漢姆和日本學者吉野彰。
  •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池之父」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鋰電池之父」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3位科學家,分別為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John B.「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宣布之後,諾獎官網上發布了一篇名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鋰離子電池作為質量輕、可充電的強大電池,被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領域,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諾貝爾化學獎不「化學」根據維基百科列出的19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統計發現,其中有17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比如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冷凍電子顯微鏡術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三位生物物理學家。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進化控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生物學家。因此諾貝爾化學獎曾被不少科學家戲謔稱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三名科學家
    中新網10月9日電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
  • 2019年97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鋰電池之父—約翰·B·古迪納夫...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97歲高齡的「鋰電池之父」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的報導,內心的感觸較多,從這位科學家個人經歷的過程來看,他有一種偉大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精神就是「不因環境的改變和生活的磨難放棄自己對學習和研究的堅持」,他的這種精神也在證明另外一個問題:也即「社會的發展進步總是由一些有著堅韌性格的人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推動的。」
  • 約翰·古迪納夫教授因在牛津的鋰電池研究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考克雷爾工程學院( 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約翰·古迪納夫教授(Professor John Goodenough)在牛津期間的研究,使得鋰離子電池開發成為可能,為此,他被授予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9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年諾貝爾化學獎新聞發布會現場。
  • 鋰電池得以大規模商用,離不開這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貢獻
    來源:鈦媒體摘要: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發布,美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鋰電池的發明,是電子信息與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石。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鈦媒體註: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發布,美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 鋰電池之父等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來源:央視網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開發鋰離子電池」的貢獻。通過獲獎者的工作,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初,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M.斯坦利·威廷漢在開發首個功能性鋰電池時就利用了鋰的巨大動力來釋放其外部電子。2019年化學獎得主約翰·B.古迪納夫將鋰電池的潛力提高了一倍,為功能更強大、更有用的電池創造了合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