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考克雷爾工程學院( 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約翰·古迪納夫教授(Professor John Goodenough)在牛津期間的研究,使得鋰離子電池開發成為可能,為此,他被授予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一同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還有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及牛津大學博士校友英國科學家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
從左至右:約翰·古迪納夫 、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 Nobel Media.
1980年,在古迪納夫教授擔任牛津大學無機化學系主任期間,他與水島公一(Koichi Mizushima),菲利普·瓊斯(Philip C Jones)和菲利普·懷斯曼(Philip J Wiseman)一起,確定了合適的正極材料,讓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開發成為可能。正是這一突破迎來了可攜式電子設備(例如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時代。
牛津大學無機化學系主任史蒂夫·福克納教授(Professor Steve Faulkner)說:「約翰·古迪納夫和他的研究小組在牛津率先開發了鋰正極材料。沒有這項工作,就不會有可充電鋰電池,甚至可以說現代的互聯世界將不復存在。他領導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的十年裡開創的一片研究領域,至今仍在繁榮發展。自1950年代以來的每個十年,古德納夫教授都對科學知識做出了傑出貢獻,跨越不同專業並定義了新的學科。」

2019年5月,古迪納夫教授還獲得了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Royal Society’s Copley Medal),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獎。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牛津聖凱薩琳書院(St Catherine's College)的榮譽學者。
在宣布古迪納夫教授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幾天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剛剛宣布授予牛津大學教授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彼得爵士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醫學系標靶研究所所長,也是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臨床研究主任。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位獲獎者,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Binghamton Universit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他於1965年入學牛津大學新書院(New College)學習化學專業,是牛津大學無機化學的本、碩和博士畢業生。他在硫化鋰鈦電池正極上的工作為古迪納夫教授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在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門口豎立的藍色紀念牌,來認可實驗室為可充電鋰離子電池開發以及後續的移動電子設備時代,所作出的裡程碑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