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隱形冠軍」這個詞,指是在某些關注度不高的行業佔有主要市場份額的企業。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在許多高技術行業都是「隱形冠軍」。比如之前小編寫過的「永不鬆動螺母」,還有半導體相關的光阻劑、IC封裝載板、導線架、氧化爐、光刻膠等等行業,日本企業都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
為何日本能誕生這麼多的「隱形冠軍」?當然是跟日本強大的科研能力分不開的。在進入21世紀的19年,日本一共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可見其科研能力之強。今年,日本的吉野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他研究的鋰電池是一個極有可能產生「隱形冠軍」的成果。那麼,日本在鋰電池行業是否也是隱形冠軍呢?
您別說,確實是的,而且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為什麼要強調名副其實呢?因為鋰電池行業並不算冷門,如果是直接做電池的話,那就是「明面冠軍」而非「隱形冠軍」了。
事實上,日本一開始在鋰電池行業就是「明面冠軍」,日本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造出了第一塊鋰電池並實現量產,算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做鋰電池的了。可以說鋰電池跟晶片一樣,是個高技術高利潤行業,日本在較早的時候(大概2010年之前)通過鋰電池很是賺了一筆。但後來,這個行業也跟晶片被韓國企業追上一樣,中國企業追上來了,而日本企業則越來越集中到耐用性、安全性、長續航、新材料研發等「隱形領域」中去了,逐漸就從「明面冠軍」變成了「隱形冠軍」。
關注電池行業的人應該注意過,日本有一個「國際二次電池展覽會」,從2010年開始每年一屆。從這個展會的變化就能看出上述趨勢。總體上看,這個展會最開始自然是日本電池企業唱主角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展會上的日本企業一年比一年少,相對的,中國企業則是一年比一年多,如今已經是中國企業唱主角了。但是呢?在高端材料、智能電網、系統集成等拼技術的展區,還是日本企業的主場。
電動汽車使用的電解液、石墨陰極材料等領域,日本企業都是行業翹楚。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先生供職的公司旭化成就是全球電池絕緣體龍頭,是鋰電池行業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日本的三洋、索尼、東芝、NEC、日立等一大票國際知名企業也都在鋰電池行業建樹頗豐,如果不考慮他們本身的知名度,僅從鋰電池行業的某個特殊領域來說,也都可謂是「隱形冠軍」。
雖然近幾年日本在鋰電池行業的專利申請逐漸減少,中國在鋰電池行業的專利申請則逐漸增多,中國企業在電解液、絕緣體等領域也打破了日本的壟斷,但日本在鋰電池的核心技術上仍佔有絕對優勢。據說,日本公司已經開始突破鋰電池最難的技術之一——長續航(500公裡),這也是電動車取代汽油車的關鍵性技術。如果日本率先讓這一技術實現商用,那中國目前在鋰電池行業的優勢都可能就要失去了。因此,中國企業可不能躺在「產能第一」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得從技術上重視日本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