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彰獲得諾貝爾獎,那日本在鋰電池行業是「隱形冠軍」嗎?

2020-12-05 無事君說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隱形冠軍」這個詞,指是在某些關注度不高的行業佔有主要市場份額的企業。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在許多高技術行業都是「隱形冠軍」。比如之前小編寫過的「永不鬆動螺母」,還有半導體相關的光阻劑、IC封裝載板、導線架、氧化爐、光刻膠等等行業,日本企業都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

為何日本能誕生這麼多的「隱形冠軍」?當然是跟日本強大的科研能力分不開的。在進入21世紀的19年,日本一共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可見其科研能力之強。今年,日本的吉野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他研究的鋰電池是一個極有可能產生「隱形冠軍」的成果。那麼,日本在鋰電池行業是否也是隱形冠軍呢?

您別說,確實是的,而且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為什麼要強調名副其實呢?因為鋰電池行業並不算冷門,如果是直接做電池的話,那就是「明面冠軍」而非「隱形冠軍」了。

事實上,日本一開始在鋰電池行業就是「明面冠軍」,日本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造出了第一塊鋰電池並實現量產,算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做鋰電池的了。可以說鋰電池跟晶片一樣,是個高技術高利潤行業,日本在較早的時候(大概2010年之前)通過鋰電池很是賺了一筆。但後來,這個行業也跟晶片被韓國企業追上一樣,中國企業追上來了,而日本企業則越來越集中到耐用性、安全性、長續航、新材料研發等「隱形領域」中去了,逐漸就從「明面冠軍」變成了「隱形冠軍」。

關注電池行業的人應該注意過,日本有一個「國際二次電池展覽會」,從2010年開始每年一屆。從這個展會的變化就能看出上述趨勢。總體上看,這個展會最開始自然是日本電池企業唱主角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展會上的日本企業一年比一年少,相對的,中國企業則是一年比一年多,如今已經是中國企業唱主角了。但是呢?在高端材料、智能電網、系統集成等拼技術的展區,還是日本企業的主場。

電動汽車使用的電解液、石墨陰極材料等領域,日本企業都是行業翹楚。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先生供職的公司旭化成就是全球電池絕緣體龍頭,是鋰電池行業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日本的三洋、索尼、東芝、NEC、日立等一大票國際知名企業也都在鋰電池行業建樹頗豐,如果不考慮他們本身的知名度,僅從鋰電池行業的某個特殊領域來說,也都可謂是「隱形冠軍」。

雖然近幾年日本在鋰電池行業的專利申請逐漸減少,中國在鋰電池行業的專利申請則逐漸增多,中國企業在電解液、絕緣體等領域也打破了日本的壟斷,但日本在鋰電池的核心技術上仍佔有絕對優勢。據說,日本公司已經開始突破鋰電池最難的技術之一——長續航(500公裡),這也是電動車取代汽油車的關鍵性技術。如果日本率先讓這一技術實現商用,那中國目前在鋰電池行業的優勢都可能就要失去了。因此,中國企業可不能躺在「產能第一」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得從技術上重視日本同行了。

相關焦點

  • 【轉載】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 人物
    昨天,日本人又雙叒叕獲得諾貝爾獎了。而獲獎的正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吉野彰(よしの あきら)。他的獲獎,也將日本的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推至27人(包含2名美籍日本人)。 吉野彰之所以獲獎,是因為它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圖/吳軍淡灰色的襯衫加暗條紋格領帶、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裝,坐在第一財經記者面前的是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 19年間19位獲獎丨日本學者吉野彰摘諾貝爾化學獎
    2019年度諾貝爾獎於10月9日揭曉,來自日本的學者吉野彰憑藉鋰電池的發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鋰電池,小到此刻你手裡正在捧著的手機、大到未來前景大好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至此,包括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內,已經有27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實屬驚人!
  • 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 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古迪納夫首先發現了鈷酸鋰作為合適的陰極材料,後續又發現了錳基尖晶石和磷酸鐵鋰。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首次頒發,直到1949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才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到2001年3月,也就是在諾貝爾獎的一百年歷史上,日本一共才獲得了9個諾貝爾獎,這也難怪日本提出要在
  • 2019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鋰電池之父刷新年齡紀錄
    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三名科學家因開發和提煉可充電鋰離子電池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三名科學家因開發和提煉可充電鋰離子電池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貢獻令全球信息技術、移動和化石燃料革命成為可能。2019諾貝爾獎創紀錄,97歲的美國人約翰·古迪納夫成為年齡最大的一位。
  • 鋰電池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獎——帶你了解鋰電池如何改變了人類歷史
    歸根到底,這些便捷的生活方式,都要仰仗於能量供給技術——鋰電池的快速發展。Goodenough和吉野彰等三位科學家分享。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發展上做出了傑出貢獻。事實上,電池並非人類必需的技術,但電池的出現大大加快了人類發展的速度。如今我們使用的鋰電池有很多種形式,手機、平板使用的是鋰聚合物電池,新能源汽車中主要使用三元鋰電池。
  • 諾獎得主「鋰電池先驅」吉野彰:如果沒選化學,他也許會去考古發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記者 | 田思奇10月9日(周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成就,稱他們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其中,旭化成公司的研究員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含美籍),也是日本第2位獲得諾獎的企業研究者。
  • 日本再添一枚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圖源西日本新聞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京都木工學部出身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等3人。其中共同獲獎者的古德伊納夫獲得了諾貝爾各獎的最高年齡獎項。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分析丨《新材料周刊》28期:「鋰電池之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領域的重要創新。這種可充電電池使得無線電子產品成為現實,也為未來人類進入無化石燃料世界奠定了基礎,未來的電動汽車、儲能、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重要領域都將廣泛應用到鋰電池。可以說,人類社會的能源體系,從此開始向新的時代邁進!
  • 「雙面」科學家吉野彰
    日本化學會平成10年度「化學技術獎」(鋰離子二次電池開發)、美國Electrochemical Soc. 「1999 Technica Award of Battery Division」(Pioneering work on lithium ion battery technology)、日本國政府「紫綬褒章」、日本化學會「第5屆日本化學會特別會員」、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授予的 「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日本化學家吉野彰獲獎
    2019年10月9日晚7點23分,吉野彰手捧鮮花在東京都千代田區與媒體見面(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10月9日電 (孫璐 李沐航)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原因為對鋰離子電池所進行的開發
  • 對中國鋰電池崛起,諾獎得主吉野彰這樣看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鋰電池生產領域曾經是日本強項,但現在中國、韓國企業的崛起令世界矚目。對此,《日本經濟新聞》10月10日刊登了對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的採訪。這位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的化學家談了他的看法。
  •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天
    《日本新華僑報》記者朱桃老教授是個小傲嬌!今年71歲的吉野彰,是第27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22位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第8位京都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獲得者,第2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
  • 日本第27位諾貝爾得主——吉野彰 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
    這也是日本時隔9年之後再次獲得這個獎項。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Akira Yoshino 吉野彰,一位看上去非常和藹和親的老爺爺,京都大學本科和修士都是石油化工科,博士畢業於大阪大學。下圖是非常詳細的個人履歷和職業列表。這也是日本大學網站的特色了,每個教授的資歷都是非常清楚的。
  • 諾獎得主吉野彰:鋰電十年內仍將主導電池產業
    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於上月專訪了今年因鋰離子電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吉野彰看來,鋰離子電池未來10年仍將主導電池行業,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將會對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前景會帶來「無法想像」的變革。無法想像的變革吉野彰從發現「portable」(可便攜)一詞開始流行,便意識到社會需要一種新的電池。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好奇心是推動我前行的主要動力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71歲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北歐時報連線提問獲獎者吉野彰教授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 |鋰離子電池|吉野彰|諾貝爾化學獎|約翰·古迪納夫|旭化成
    吉野彰在諾貝爾獎獲獎發布會上(圖片取自日本NHK的報導)至此,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達到27人(含後加入美國籍的中村修二博士)。吉野彰是繼2010年根岸英一氏、鈴木章氏之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第8位日本人,也是第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同時也是第22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