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71歲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後,吉野彰先生說道:「能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我很興奮。今年鋰電池與環保相關項目能入選獲獎領域,我感到很高興,相信這對於從事鋰電池相關行業的年輕研究人員而言,也是一大激勵。」
吉野彰先生之所以喜歡化學,是因為小學3、4年級的班導師曾建議他閱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的《蠟燭的科學》一書,內容記載著蠟燭為何會燃燒、蠟燭火焰為何變黃等。自此,吉野彰開始喜歡上了化學。他有時候會自己把釘子放入自家廁所的清潔專用鹽酸裡,觀察氫氣放出等現象。通過實踐活動,他對化學的好奇心也日漸旺盛,化學也成為了他最擅長的科目。
吉野生於大阪府吹田市,從京都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進入旭化成,除了擔任電池研發部門負責人以外,2017年他開始在名城大學擔任教授。
在京都大學時,他加入了考古學同好會,全身心投入到考古工作中。考古學就是通過搜集古代遺物,再鞏固理論知識的學問。他表示,這點同自然科學很相似,能夠培養自己調查探究的能力。在歷史長河裡尋古覓今,這些都與研究開發緊密相關。
當被問及在企業的經歷對自己有何影響時,他說道「進去企業後,我始終站在開發的第一線,因此我的目標就變得很明確,就是研發出鋰電池。這可比留在大學研究要有趣得多。」這些想法也為他開發鋰電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除了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外,還有德克薩斯州大學教授約翰·古德伊納夫(97歲)和斯坦利·惠廷厄姆(77歲)。在記者會上,當被問及共同獲獎的97歲美國教授古德伊納夫時,吉野表示,已超過90歲的古德伊納夫仍在德州大學從事鋰電池尖端研究,自己每年會拜訪一次古德伊納夫先生,而古德伊納夫對自己也非常好。
當被問到獲獎原因時,吉野表示,一定要有興趣與執著心。此外,自己性格比較執拗,能為了達到目的而堅持不懈努力,這對研究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