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球頂級鋰電科學家吉野彰/西美緒/Jeff Dahn/ Jean-Marie...

2021-01-18 中國網

專訪:全球頂級鋰電科學家吉野彰/西美緒/Jeff Dahn/ Jean-Marie Tarascon-鋰電池-電池中國網   

「動力電池可以實現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兼得,關鍵是在設計和材料選擇上要很小心。這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到。」 加拿大科學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教授、國際著名電池研究專家傑夫·達恩(Jeff Dahn)在LBIS2019第四屆全球鋰電科學技術研討會暨第九屆華南鋰電論壇上接受電池中國網專訪時表示。據悉,傑夫·達恩通過精確限定鎳鈷錳材料中鎳的含量,使三元複合正極材料成功實現規模商業化,傑夫·達恩也因此成為業界公認的三元材料技術真正的開創者和發明者。

 


圖為Jeff Dahn接受電池中國網專訪


對於如何提升能量密度問題,商業化鋰離子電池創始人、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工程獎(工程學界最高獎)獲得者、前Sony高級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西美緒(Yoshio Nishi)向電池中國網表示,其中一個途徑就是開發更高電壓的電池。「電壓提高了,能量密度就相應提高,這就需要開發出新的電解質來承受更高的溫度。」他解釋道。

 


圖為西美緒接受電池中國網專訪

 

西美緒表示,目前很多人在開發承受4.2–4.5伏電壓的電解質,不過這很有難度。比如在4.5伏左右的電壓承受力下,負極材料與正極材料會膨脹或者收縮。當鋰電池充電時,電解質會膨脹,放電時則收縮。如果是固態電解質,它與負極之間的接點就會斷開,這樣電池就失效。當鋰電池充電時,正極材料也收縮,接點斷開。所以在固態電解質、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之間保持接點連結,是一個難點。


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員讓-馬力·塔拉斯科(Jean-Marie Tarascon)則表示,對於電池的負極,目前使用的通常都是石墨等單一材料,接下來可能生產複合負極材料,比如加入10%的矽碳材料。他預測,下一代電池應該會用到矽碳材料,以最大化提升能量密度。傑夫·達恩也認為,「矽碳負極材料有助於提高能量密度,生產更輕更小的電池,比目前材料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為Jean-Marie Tarascon接受電池中國網專訪

 

讓-馬力·塔拉斯科還認為,軟包電池能夠用於所有形狀的電池包,當在設計隔板(gusset)時,不用考慮電池適應性問題,軟包提供了這種集成上的便利性。軟包電池有幾個優點:首先,相對於圓柱和方形電池,它的耐熱性更好,目前不需要冷卻系統。下一代軟包電池可以有冷卻系統,提升耐熱性能,這樣安全性更高。其次,從能量密度和成本的角度而言,未來軟包電池將更有市場。


對於如何保障電池的安全,西美緒認為,電池保持低溫環境是非常必要的,最好保持在60攝氏度以下。另外過度充電也是一個問題,在高電壓的情況下過充電容易引起著火事故發生。所以,低溫環境和避免過充是電池安全的重要保證。


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動力電池性能的重要指標,而有效降低成本也很關鍵。鋰離子電池發明者、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工程獎獲得者、旭化成株式會社資深會員吉野彰(Akira Yoshino)表示,降低電池成本,一個辦法是使用新型原材料;另一個辦法就是增加電極厚度,能夠減少隔膜和集電極的區域,同時也能夠提升能量密度,目前有許多針對增加電極厚度的研究。「這種一增一減是一種理想的技術。」他總結道。

 


圖為吉野彰接受電池中國網採訪


對於未來的技術路線,這些接受電池中國網採訪的大咖普遍認為固態電池是主要方向,但是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塔拉斯科表示,當前業界對固態電池很熱心,紛紛談及其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不過固態電池仍然有不少技術瓶頸需要突破才能實現商業化。塔拉斯科判斷,「即使到2025年,固態電池的大規模生產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我認為至少還要10-15年才能應用。」吉野彰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固態電池是下一代電池的希望,商業化應用尚需時日,大約需要10-15年時間。


相關焦點

  • 吉野彰獲化學諾獎引發關注 日企全球布局鋰電原料供應網
    日本鋰離子電池研究人員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觸發日本國內對鋰離子電池行業新關注。《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企業近年加快鋰電產業投資,在全球構建鋰電池原料供應網。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右一) 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資料圖日本電信巨頭軟銀集團2018年4月出資大約80億日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購得加拿大尼馬斯卡鋰業公司9.9%股份。這家加拿大能源企業從事鋰礦勘探開採和冶煉,正在籌集資金,用以開採魁北克省霍布奇鋰礦山。霍布奇鋰礦是全球少有的鋰礦之一,預期年產量3.3萬噸。
  • 諾獎得主吉野彰:鋰電十年內仍將主導電池產業
    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於上月專訪了今年因鋰離子電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吉野彰看來,鋰離子電池未來10年仍將主導電池行業,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將會對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前景會帶來「無法想像」的變革。無法想像的變革吉野彰從發現「portable」(可便攜)一詞開始流行,便意識到社會需要一種新的電池。
  • 「雙面」科學家吉野彰
    科學家應該是什麼樣子?一頭銀髮,一副金絲邊眼睛,臉上布滿溝溝壑壑的皺紋,清瘦的身材,乾淨的西裝和襯衣領……初見吉野彰,第一印象是一位安靜而有修養的長者。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吉野彰是旭化成特別研究員,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還是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特命教授。
  •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圖/吳軍淡灰色的襯衫加暗條紋格領帶、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裝,坐在第一財經記者面前的是日本科學家吉野彰,
  • 【轉載】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未來 | 人物
    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第一財經記者 王佑 文淡灰色的襯衫加暗條紋格領帶、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裝,坐在第一財經記者面前的是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他清瘦而有禮貌。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沒有他,或許就沒有手機和筆記本電腦
    文: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吉野彰先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我連忙打電話給旭化成公司前駐北京總代表森山博之先生,問他一句話:「你熟悉吉野先生嗎?」森山先生回答說:「幾次陪他一起出差、一起喝酒,他是一個很坦率的人。」
  • 青海企業成全球鋰電銅箔生產供應商
    青海銅箔產能在國內市場連續七年蟬聯第一,國內市場佔有率超30%,全球市場佔有率超20%,生產企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銅箔生產供應商。  隨著5G商用、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鋰電池產業需求旺盛,而鋰電池用電解銅箔作為關鍵要素,其薄厚程度直接影響到電池能量的密度和安全性。
  • 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而吉野彰也憑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成就,成為第8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同時也是第22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獲獎人簡介- 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 1922年7月25日,古迪納夫教授在美國出生,現年97歲。
  • 「鋰離子電池之父」吉野彰獲「歐洲發明家獎」 有望角逐諾貝爾獎
    6月下旬,歐洲專利廳為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71歲)授予了「歐洲發明家獎」。本月初,旭化成召開了對吉野彰獲得「2019歐洲發明家獎」的記者招待會。據了解,「2019歐洲發明家獎」表彰的是世界範圍內對技術進步做出貢獻的發明人。
  • 超威集團發布全球首款超循環安全鋰電——超威勁恆鋰電
    近日,南京展傳來利好消息,萬眾期待的超威勁恆鋰電正式發布。作為全球首款超循環安全鋰電池,超威勁恆鋰電是超威集團歷經數次研發、精細打磨的用心之作。超威勁恆鋰電直面消費者最關心的安全問題,直擊行業難以解決的壽命痛點,為行業提供了領先的技術產品解決方案。
  • 瑪麗·薩普(Marie Tharp),這個老奶奶可不一般!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e_Tharp[2]https://marietharp.ldeo.columbia.edu/[3]https://blogs.ei.columbia.edu/2020/07/24/marie-tharp-connecting-dots/[4]https://theconversation.com
  • 19年間19位獲獎丨日本學者吉野彰摘諾貝爾化學獎
    吉野彰194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現年71歲。他對於化學產生興趣的契機是在小學四年級。班主任老師老師給學生推薦了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的著作《蠟燭的科學》。這本書打開了他通往化學世界的大門。吉野彰在京大加入了考古學研究會,參加了許多遺蹟發掘和保護工作。他和京大的考古同好們的考古調查報告,現在還被收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不僅如此,他和妻子也是通過考古研究會相識的。
  • 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北歐時報連線提問獲獎者吉野彰教授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吉野彰等三人獲獎
    10月18日,歡迎走進美麗重慶 導讀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3位科學家,分別為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 「電動車鋰電池全球領導者」的鋰電夢想啟示錄
    10月23日,2021年中國電動車鋰電夥伴大會暨星恆品牌戰略發布會在安徽滁州舉行。作為國內領先的電動車鋰電池及全球電動輕型車鋰電池研發/製造龍頭企業,星恆電源舉行的這場品牌戰略發布會,到底傳遞了哪些消息,又為動力鋰電行業帶來哪些啟示?
  • |鋰離子電池|吉野彰|諾貝爾化學獎|約翰·古迪納夫|旭化成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的貢獻。吉野彰在諾貝爾獎獲獎發布會上(圖片取自日本NHK的報導)至此,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達到27人(含後加入美國籍的中村修二博士)。
  • 對中國鋰電池崛起,諾獎得主吉野彰這樣看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10月10日刊登了對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的採訪。這位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的化學家談了他的看法。吉野彰是智慧型手機和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名譽研究員。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他也曾獲獎無數,被稱之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
  • ...警惕「疫苗民族主義」——深度專訪全球著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
    「是有些政府,而不是科學家,成天抱著民族主義的說辭」,這是全球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教授本周接受我專訪時的明確表態。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希望自己的疫苗研究成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何大一教授(David Ho)曾因發明「雞尾酒療法」,在人類應對愛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拯救了眾多生命。
  • 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的發明有多重要!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的貢獻。 吉野彰在諾貝爾獎獲獎發布會上(圖片取自日本NHK的報導) 至此,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達到27人(含後加入美國籍的中村修二博士)。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
    而吉野彰也憑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成就,成為第8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同時也是第22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 ●-獲獎人簡介-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1922年7月25日,古迪納夫教授在美國出生,現年97歲。 1943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系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