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疫苗民族主義」——深度專訪全球著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

2020-11-30 安徽網

「是有些政府,而不是科學家,成天抱著民族主義的說辭」,這是全球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教授本周接受我專訪時的明確表態。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希望自己的疫苗研究成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何大一教授(David Ho)曾因發明「雞尾酒療法」,在人類應對愛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拯救了眾多生命。現在他帶領團隊在新冠病毒抗體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最新成果,期待以「抗體雞尾酒」,用抗體「組合拳」助力新冠特效藥和疫苗的研究。

在專訪中,何大一教授特別指出:成功的疫苗,明年可期;但是與疫苗相關的其他政治和社會問題,卻一直無解。比如:在成功疫苗供不應求時,到底誰應該最先得到疫苗?何教授特別提到幾個層面的複雜情況。在美國,沒有資源的人,一定沒有特權階層和富有之人的機會多,這已成規律;而在全球來看,也是類似邏輯,富國會有一套自己的疫苗計劃,而窮國的命運就很難講;在人群上來看:年老體弱者、有呼吸道慢性病的人最應該獲得疫苗;但這些人對疫苗的反應和產生抗體的能力也相對較弱;而那又可能成為疫苗分配上一個複雜而現實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成功疫苗明年可期 警惕「疫苗民族主義」——深度專訪全球著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
    「是有些政府,而不是科學家,成天抱著民族主義的說辭」,這是全球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教授本周接受我專訪時的明確表態。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希望自己的疫苗研究成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何大一教授(David Ho)曾因發明「雞尾酒療法」,在人類應對愛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拯救了眾多生命。
  • 何大一:疫情尚在早期 全球應仿效「武漢式隔離」
    來源:《財經》雜誌專訪何大一:疫情尚在早期,全球應仿效「武漢式隔離」文 |《財經》特派記者 金焱 發自華盛頓 新型冠狀病毒踏著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腳步,全面進入人類社會的敘事。此前,何大一因對研究抗擊愛滋病作出的重大貢獻而舉世聞名,他是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主要發明人,1996年底他被評為《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之後何大一花了近二十年時間對冠狀病毒防疫進行深入研究,其間,非典、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新冠肺炎先後暴發並全球蔓延,何大一希望找到應對冠狀病毒的科學解決方案。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哥大教授何大一
    就抗愛滋病病毒藥物對新冠病毒的療效及疫苗開發問題,本周哥倫比亞大學Clyde 』56 and Helen Wu醫學講席教授、「雞尾酒療法」創始人何大一博士接受了中國日報的專訪。何大一博士稱,儘管嘗試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或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治。
  • 新型冠狀病毒療法,何大一教授怎麼看?
    帶著這些問題,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第一時間對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主要發明人何大一教授進行了專訪。在訪談中,這名《時代》周刊評選的1996年度風雲人物表示目前的一些「雞尾酒療法」背後,並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此外,他也向我們分享了關於新藥研發方向,以及冠狀病毒防疫的一些深入思考。
  • 何大一:新冠患者體內發現強效抗體 「抗體雞尾酒」或助治療和預防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專訪何大一:新冠患者體內發現強效抗體,「抗體雞尾酒」或助治療和預防何大一是亞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的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他因提出愛滋病「雞尾酒療法」而享譽世界。
  • 「睿見」查道炯:「疫苗民族主義」與多邊主義
    未來對新冠疫苗的需求,會不會像非典疫情過後那樣消失,也是未知數。總而言之,「疫苗民族主義」和多邊主義之間在進行著一種競賽。多邊計劃有利於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景做準備。所以,一些經濟體採取了在研發階段與他國合作(包括準備入市產品的分裝、運輸);另一些經濟體則因沒有疫苗自研或參與研發的機會,需要通過國際採購才有機會獲得產品供其民眾接種使用。WHO的疫苗預先認證為國際採購提供了技術性參考。基於全球新冠疫苗供應劑數的不確定性,以及與有接種需求人口之間的龐大差額,獲批產品推出初期出現供需短缺是難免的。
  • 何大一:中國男同愛滋感染率是美國十倍 很可怕
    4月3日晚,「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4-2015」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絢麗揭幕,登上本年度「影響世界華人」榜單的分別是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和國學大師饒宗頤,以及獲
  • 德媒:世衛組織警告疫苗民族主義
    原標題:德媒:世衛組織警告疫苗民族主義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德媒稱,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周四對「疫苗民族主義」發出警告,稱如果一國未來試圖壟斷新冠病毒疫苗,那只會延長疫情。
  • 何大一:雙抗體療法有望對HIV病毒儲庫產生作用根治HIV
    何大一博士是美國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的創立者,科學理事及執行長。該中心是世界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所;同時,他是洛克菲勒大學的艾琳戴蒙德教授(Irene Diamond Professor)。 何大一博士分別從加州理工大學(1974年)和哈佛醫學院(1978年)獲得學位。
  • 專訪袁國勇院士解讀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對疫苗有何影響?
    來源:澎湃新聞專訪袁國勇院士解讀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對疫苗有何影響?8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Yuen Kwok-yung)及其團隊一項最新研究被《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接收,將於近期發表。
  • 對話何大一:攻克這個堡壘,治癒愛滋病的曙光就在前方
    一時間全球媒體爭相報導這位明星科學家;彼時,人們記憶中仍是何大一教授風華正茂的模樣。20餘載倏忽而往,本月初他在首屆藥明康德健康產業論壇登臺演講,已然兩鬢斑白。作為半個世紀以來首位成為《時代》雜誌年度人物的科學家,何大一教授眼中的宇宙,肇始何處,如何構建,又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劇本?讓我們走近他數十載與HIV病毒搏鬥的科研軌跡,讓我們凝視那些每輪複製都不斷突變的病毒顆粒,讓我們用心速寫出他一生的探索與期冀!
  •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0-04-07 15:23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楊煦生和陳彥先生接受騰訊新聞專訪 時間:2010年7月13日中午1點30分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HJ417 嘉賓: 陳 彥:歐洲華人學會秘書長 中歐論壇創始人之一 楊煦生: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一位是陳彥老師,他是中歐論壇的發起人,歐洲華人學會秘書長。歡迎兩位老師。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民族主義的話題,先問陳老師,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歐洲、在中國各有什麼不同的內涵,分別以什麼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陳彥:民族主義這個話題當然很大,民族主義在歐洲和中國呈現的形態也不完全一樣。這個不僅僅是涉及到地域的問題,也涉及到歷史的問題。
  • 醫學史上的12月31日: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愛滋病雞尾酒療法
    歷史上的今天即1996年12月31日,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華裔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提出愛滋病新療法——雞尾酒療法。 1952年9月3日,何大一出生在中國臺灣省臺中市,12歲時隨家庭移民美國。1970年,18歲的何大一考入名校麻省理工,197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4年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 何大一院士怎麼看?
    目前,何大一教授仍然領導著該研究中心走在愛滋病領域的最前沿。何一大教授何大一教授上周接受了CNBC的電話採訪,分享了對抗COVID-19藥物的一些看法。對於氯喹或羥氯喹,何大一教授認為對COVID-19並沒有益處,此前法國團隊的報導氯喹可以減少病毒載量,但何大一教授認為該研究質量令人難以信服,並且對其副作用表示擔憂。此外,何大一教授還認為抗IL-6受體的藥物在改善肺部炎症方面「make sense」。
  • 美媒:美國大選是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戰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5月4日發表題為《2016年川普與希拉蕊之戰是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戰》的文章稱,專家學者和評論人士以及政客和預言家都會指出五花八門的政治分歧來解釋唐納·川普與希拉蕊·柯林頓之間即將展開的大戰,這是川普與女人之戰,是基督教新教徒與希拉蕊之戰
  • 人體冷凍華人科學家揭秘
    人體冷凍首位華人科學家揭秘)古時,帝王嚮往永生,煉丹求藥,鬧出不少笑話。當永生的夢想幻滅後,「年壽有時而盡」就成了我們基於生死的一種普遍認識,生命常在,而年壽有盡。而到了現在,醫療科技帶來的技術革新,永生或將不再是幻想。為此,在清明之際,紅星新聞特別奉獻,推出關於醫療革新改變生命的新聞——每年清明,都是人們祭奠逝者、表達哀思的時刻。
  • 【環球深度】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但在病毒快速傳播、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從7000萬至8000萬僅用時14天的當下,疫苗的生產依然需要與時間進行一場未知的賽跑,同時,在分配等領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義」做一場或明或暗的較量。歲末年初,當《環球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全球疫苗研發的種種努力和展望明年疫苗是否會給終結這場大流行一個時間表時,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同在,因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無人會安全」。
  • 專訪華人科學家張首晟:追尋電子的自旋舞步
    主持相關理論研究的華人科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日前在北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張首晟教授說,有關霍爾效應的研究成果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霍爾效應最初由科學家埃德溫?霍爾在19世紀末發現,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表現出的一種特殊的電磁效應。1980年,科學家又發現在極低溫和強磁場條件下,霍爾效應會呈現量子化的表現形式,這就是量子霍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