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2020-11-23 騰訊網

楊煦生和陳彥先生接受騰訊新聞專訪

時間:2010年7月13日中午1點30分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HJ417

嘉賓:

陳 彥:歐洲華人學會秘書長 中歐論壇創始人之一

楊煦生: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訪談人:楊子云 騰訊新聞高級編輯

開放的民族主義VS封閉的民族主義

訪談人:各位網友下午好,這裡是「第三屆中歐論壇」騰訊網嘉賓訪談間。我先介紹一下兩位嘉賓,一位是楊煦生老師,他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這次中歐論壇宗教小組的中方組長。一位是陳彥老師,他是中歐論壇的發起人,歐洲華人學會秘書長。歡迎兩位老師。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民族主義的話題,先問陳老師,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歐洲、在中國各有什麼不同的內涵,分別以什麼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陳彥:民族主義這個話題當然很大,民族主義在歐洲和中國呈現的形態也不完全一樣。這個不僅僅是涉及到地域的問題,也涉及到歷史的問題。從整體上來講,我覺得大概可以把民族主義分做幾個不同的形態。我們可以從政治角度來講民族主義,也可以從文化的角度的來講民族主義,甚至現在也可以從經濟角度來講民族主義。當然整體上從時代上來看,我覺得可以把民族主義分成兩種,一種是所謂開放的民族主義,一種是封閉的民族主義。這個區分從歐洲來看,比較清楚。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法國的民族主義,當時法國革命的傳統,以及現在法國學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就是法國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開放的民族主義,它追求的是一種普世價值。儘管有很多的價值是以法國文化的面目出現,它追求的一種普世的價值。

我舉一個例子,你在法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有資格申請法國國籍。但是,相對來說,德國的民族主義,如果你在德國,無論你住了多長時間,你都不能申請德國國籍。只有你同德國人結婚,有了血緣關係,你才可以申請德國的國籍。

這個原因從歷史上來講,法國大革命的時候輸出它的這一套理念,甚至通過武力輸出。對德國曾經也有過戰爭,「普法戰爭」。後來拿破崙到了北非甚至到了埃及都輸出這種理念,一直到後來的殖民主義也都有輸出這樣一種理念,他認為他們堅持的理念是一種普世的理念。

這種法國式的輸出理念,到了德國引起了反彈,成為德國的民族主義最開始的反抗對象。我們需要的不是你們的價值觀,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東西,我有我德意志民族的特性,這是一種反彈性質的民族主義。從中國的角度講,民族主義還可以區分成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現在看來,跟西方尤其是歐洲的民族國家建立時期的民族主義是同一類型的,也就是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

比如說孫中山提出的,他反對西方對中國的侵入,同時他也有包容的一面。他不是以反對西方、反對歐美為宗旨的民族主義,他的宗旨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現代的中華民族國家。到了後期的民族主義,比如說當今的民族主義,跟孫中山時代是不同的。現在,民族國家已經建立起來,在沒有外來入侵、也沒有外來威脅的情況下,再來鼓吹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就成了一種排外的、仇外的民族主義。這是現在歐洲特別反對的一種民族主義,比如說法國勒龐的民族陣線,現在歐洲國家出現了一些極右的、排外的政黨,這都屬於這一類的民族主義。

中國歷來有民族,未必有主義

訪談人:民族這個概念的興起,它一方面是構建了民族國家,加強了民族的認同。同時它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災難,比如二戰時期德國人強調雅利安民族血統的純淨性和優越性,排猶、反猶。下一個問題想問楊老師,我們中國現在是56個民族,這種民族的認定和區分,請從文化學的角度,談談這種區分給我們的社會治理帶來了什麼樣的現實效果?

楊煦生:民族以什麼基礎來定義,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歷來有民族,比如說在古典裡面,在先秦時期,它不用這種形式表現,「非我族類」,那個時候的「族」和「類」是很清楚的。中國古代的天下意識,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

那麼這個天下意識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地理上的概念,它並不是以種族來區分。但是客觀上我們可以講,周朝伐鬼方,鬼方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相對野蠻的,經常侵犯中原地區的那些北部民族。有軍事衝突跟政治衝突的時候,種族的意義有時候會出來。

在中國有一個健康的傳統,我們對民族的定義是以文化來定義的,而不是以種族,也不是在戰爭時期,以國族、地理上的疆界來定義。

現代民族主義,我們歷來有民族,但是未必有主義。一旦成為主義的時候,就必須找出它那個主義的基點。比如說剛才陳老師講到的,德國的民族主義更多的是以種族,以雅利安人的絕對優越性,這個角度的民族主義很快可以成為一種災難。而法國這種民族主義未必要求一種高盧人種的純正性,它更多的是從啟蒙時代這種自由、平等、博愛的角度,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理想,在現代的一種延續。只要能夠融進法國,當然相對還有地域上的意義。但是從文化上能夠融進去,融進現代法國,它就可以從政治意義上承認你。所以我們並不害怕這種民族主義,我們要警惕的是以種族為號召的民族主義,還要警惕在國家之間有文化衝突的時候,以文化、以種族為號召的民族主義。

當普世價值被作為政治工具,它就是危險的

陳彥:我插一句話,剛才楊老師談到的德國和法國民族的一個不同,剛才沒有進一步深入下去。這兩種民族主義,一種是相對封閉的,像德國式的,一種是相對開放的,法國式的。德國式的這種封閉式的民族主義,很快就通向了法西斯主義、納粹。這個是大家都公認的,實際上無論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民族主義,它都有危險的一面。

比如說法國的民族主義,它說是自由、平等、博愛,這個沒問題。如果是涉及到本國的建國方略來說,要保證每一個人的權利,這個是對的。假如它以這個名義作為對外侵略、對外擴張的手段,這個民族主義的負面東西就出現了。並不因為你有先進的理念,或者你覺得自己是普世的理念,就強加於其他的民族。所以說民族主義是必須得有一個地域作為單位,這個單位就是你自己的國家,也就是要建國。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講民族主義難以區分,到底是民族主義還是國家主義?臺灣的學者就把民族主義這個詞翻譯成國族主義。我們不清楚它代表的是國家還是代表民族,如何區分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概念。即使是在西文裡邊也不是很清楚的,什麼時候民族是nation,什麼時候民族是state,這個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在當今中國語境之下,一定要搞清楚,你說的民族主義是什麼?是國家主義嗎,國家一定就是民族最高的代表嗎?

實際上國家只是政治組織的一種形式,比如說我們有希臘城邦這樣的政體組織,也有現代國家的組織,還可能有帝國的組織等。像中華帝國,到底是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帝國,其實也不是很清楚。

還有一個問題,在一種帝國的組織或者大國家組織前提下,「民族」就更難說清楚了。我們說中華民族,但是中華民族剛才你說的,有50多個民族。這些民族有沒有自己的民族主義呢?假如說它沒有,他們怎麼達到集體認同?如果說他們有,那問題就出來了,你如何看待你這個地域之內、國家之內的不同民族的民族主義的,這個問題就很複雜了。

楊煦生:我接著你這個話,剛才咱們把德法作為兩種類型,實際上在德國同樣有這樣的問題。這種世界主義的理念是德國啟蒙思想家們的貢獻,在康德之前,洪堡、赫爾德、萊布尼茲這些人,貢獻了世界公民的觀念,世界主義的觀念。這個觀念到現在還是全球化時期一個積極的精神遺產,但是這個遺產一旦被政治濫用。比如說講納粹時期,這種以種族為號召的民族主義,可以要求他們獨一種族的普世權力。

希特勒等於濫用了兩者,一個是種族觀念,一個是文化觀念。所以陳老師剛才講的問題很重要,一旦某種普世價值被作為政治工具的時候,它一樣是危險的。所以在民族跟國族,民族跟國家之間,每一個研究者自己在使用的時候,是需要自己先搞清楚的,他用的是哪一個意義。

民族主義影響人類的和諧共處

訪談人:回頭來看,民族劃分,其實是身份認同的方式之一,安德森說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當下中國,民族主義有哪些內涵?

陳彥:我們需要弄清楚,認同這個概念是十分難以把握的,因為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一個民族認同的問題。這個認同有多種層面的認同。比如說我是一個記者,我是一個教授,一個企業家,我認同這個,這是屬於一部分的認同。社會層面的認同,比如說我屬於某一個社會的階層,我們還有政治的認同,假如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裡面,我投左派的票,還是投右派的票,這是一種政治認同。還有信仰的認同,這都是十分重要的認同。在這之上,其實才談得上集體的認同。集體的認同就涉及到民族的認同,這個民族是什麼,是指的哪一個部分,是社會上哪一個層級。 我們是漢族,我們有沒有漢族的認同。我們是苗族,我們有沒有苗族的認同等等。

如果把這些東西區分開來,我們把它細說一下,就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所謂民族主義的民族認同,實際上還是比較空泛的。我們可能沒有細想這些問題,只是聽別人說,聽到了宣傳,聽到了各種議論,就認為我們可能是有一個民族的集體認同。這個民族的集體認同實際上多數情況下,在中國的語境下談的民族主義多半是與西方對應的民族主義,你是美國,你是歐美,我們是中國。中國的概念裡面包羅萬象,到底是如何認同的,這個也是非常有區別的。

在孫中山的時候提出了民族主義,五族共和。這個就是相對歐美世界來說的,現在的情況與孫中山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的民族主義是針對我們如何共處的問題,共處絕不是民族主義可以解決的問題。

共產主義實質是一種國際主義,中國共產主義的外衣下藏著很多民族主義的東西

訪談人:回到中國內部,在1949年以後至1980年代之前,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以階級劃分人的身份,這個時候,民族認同相對模糊,民族概念似乎被遺忘了。在1980年代之後,開始有民族身份的恢復、重新認定等一系列的工作。近幾年來,中國內部的民族問題、民族衝突較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我想請兩位老師來分析一下這樣一種趨勢,給中國社會的整合會帶來什麼影響?

楊煦生:接著剛才的話題,英文的「Identity」(身份認同)這個概念,在漢語不同的語境當中,有不同的翻譯。比如說哲學上它是同一性,哲學界內部沒有問題。在社會學這個意義上來講,講一個人怎麼找到他的歸屬關係,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族群上的,這個東西我們可以把它作為認同。另外一個角度,這個詞可以有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意義。把dentity作為一種自性,這個自性是從佛教來的。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只要你作為人,你首先要有一種內在的精神某種同一性。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發展,他首先基於這樣一種內在的同一性。有了這個同一性才可以跟別人溝通。這是一個在哲學上深度反省或者從宗教經驗上深度反省可以體會到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可以成為今天被社會學意義上使用的太爛的認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講的不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的歸屬問題。

我們作為人,這是最根本的。我們精神上的內在基礎,這也是不同文化之間能夠溝通的基礎。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領域的人,不同國族的人,他們最後能夠找著可以通用的語言、可以共同地為未來做一點事情。這個才是積極的部分,所以把這個概念我覺得要分層面來講,哲學上的同一性,咱們放一邊。但是認同跟自性,相對來講社會學上的帶一點負面意義的。一個是可以成為一種積極的、建構性的這麼一個概念。

訪談人:民族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它可能帶來很多積極性的影響,也有很多消極性的影響。

陳彥:我回過頭來說一下你剛才提的問題,你說到1949年以後,我們長期沒有使用「民族」這個概念,民族概念似乎已經消失了。到了八十年代慢慢又出現了,這個很簡單。1949年以後中國的一統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是一種國際主義。從國際主義的角度來講,現在我們所說的少數民族性質的這種民族主義、民族問題都不會出現。包括中國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也不應該出現,在這個大的框架之下。只是在這種意識形態慢慢走向衰落以後,出現了各種

相關焦點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正是基於這樣的區別,民族的認同形成了,一個民族被認為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和命運、共同的利益、甚至是共同的血緣之上。而這個民族所面對的外部世界則充滿了以同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其他民族。國際間的交流古已有之,而天下一家的理念不知孕育了多少偉大的哲學體系。如果說在各國精英階層的內部最終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那麼對於人民的絕大多數來說,內外有別仍然是天經地義的。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日本開始流行偽中國語,背後是中國經濟、文化實力的快速崛起
    從2009年開始,日本開始流行偽中國語,這樣完全不懂漢語的日本網友只用日語中的漢字也能聊天。這甚至也紅到中國,因為根據一些日語中遺留的一些古代漢語詞彙和句式,中國網友也能猜出大概意思。偽中國語流行後,因為很多語法是古代的,在中國人看來,這很有古風味道,所以一些中國人也很有興趣地用它和日本人交流。
  • 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憤青調查:愛國還是誤國
    它在中國開始被廣泛引用,是針對西方情調至上的「小資」文化而來的,它原先的主要任務是反小資。「因為他一開始就是針對西方文化至上的,所以應該說由它來充當民族主義的代言人有一定的基礎,這個概念雖然有了許多分支,但是最主要的是反美反日一派。而其中最為令人關注的是『謾罵式愛國主義憤青』」李明水對記者說。
  • 瞭望丨舞臺小世界人生大舞臺——訪陳彥
    凡人情物事,不僅見性見情,見血見淚,也見精神之首。」    長年浸泡在戲劇行當之中,他熟悉在逆境中掙扎和成長的那類人,他的寫作緊貼大地,既深刻又生動地描摹了世道人心。陳彥說:「長篇小說更像是開了一條大河,裡面有深潭、有九曲十八彎;舞臺劇更像是掘井。但是兩者都要在思想藝術上開挖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陝西是文學大省,這裡出了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著名作家。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但是,起源於西方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主權」為核心的民族主義理論,對於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這場因東西方殖民武力的衝擊而興起的民族主義熱潮,遠非今人所能想像的那麼簡單。於20世紀初,民族主義引進中國之時,事實上已經發生了進一步的扭變,即一直隱然深埋在漢族士人心中的對滿族貴族統治合理性的質疑,在甲午對日海戰失敗之後開始全面爆發,一場擎著種族革命大纛的資產階級革命,已在知識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領域迅速地展開,並將這種混雜著種族主義的革命思想帶入到對歷史資源選擇的視角和對西方民族—國家理論的接受視角。
  • 陳斌:賈平凹陳彥小說異質性淺議
    #紀錄片中國#賈平凹陳彥小說異質性淺議文/豐陽玢子著名作家賈平凹早期小說的異質性是缺乏的,隨著他創作經驗的日趨成熟,他小說裡的異質性也非常突出的表現出來。《兵娃》是賈平凹的早期小說,作品裡圍繞荷塘展開,異質性缺乏。
  • 民族主義解釋
    「民族主義」,筆者認為簡言之,即指將自我民族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而置於至上至尊價值觀考慮的思想或運動。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所以,美國學者卡爾頓·海斯得出結論說:「關於愛國主義、民族性和民族主義的歷史和屬性的系統和總體研究,在任何語言中都不存在。」他進而指出:(1)民族主義是一種歷史進程——(人們)在此進程中建設民族國家;(2)「民族主義」一詞意味著包含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的理論、原則或信念;(3)民族主義是某種將歷史進程和政治理論結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動;(4)民族主義意味著對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忠誠超越於其他任何對象。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只與傳統文化相關,它缺乏現代政治的價值指向,比如個人的自由、權利、法治,由民族主義凝聚的共同體中的成員很可能是臣民,只有以憲政愛國主義凝聚而成的國家,其成員才是公民。民族主義是西方隨著民族國家出現而產生,在近代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社會思潮。中國的傳統政治和思想文化中本來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我們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華夷之辯」的概念和「天朝上國-藩屬·的關係。
  •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從民族主義的性質入手,民族主義又可以按照開放與封閉兩種趨向加以梳理。前者以政治認同為歸屬,後者以 文化認同為訴求,法國大革命後法德的民族主義分屬於此二種不同類型。 當代中國當然早已擺脫殖民或半殖民狀態,但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動力源之一仍是近代的歷史屈辱。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無疑難以開放或封閉一概論 之,但反觀當今中國民族主義的種種表現,是否更多地體現了排他和復仇的一面?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引子現代民族國家的"民族大廈"建立在以公民身份為載體的、建構性的公民民族主義之上,但是在全球化的當前階段,原生性的族群民族主義驟然突顯,民族國家陷入認同之困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一、早期民族國家形成的範例為了給民族主義下一個定義,須先理解何為「民族國家」,並對「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顧。二、啟蒙運動背景下法國共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民族主義率先在法國表現出了其「現代性」特點。通過對法國大革命各種思想的研究可以發現,民族主義成為革命話語的中心詞:自由主義者藉助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喚醒民眾的政治熱忱,保皇派以國王作為民族利益的代表而為之辯護,代表貴族利益的最高法院也借用民族名義反對王政專權,經過系列的論辯。三、德國歷史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啟蒙運動使德國人部分地接受了啟蒙精神,喚醒了共和民族主義的熱情,而法國大革命和對德戰爭則引起德國思想家對法國精神的反思和批判。
  • 美媒:美國大選是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戰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5月4日發表題為《2016年川普與希拉蕊之戰是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戰》的文章稱,專家學者和評論人士以及政客和預言家都會指出五花八門的政治分歧來解釋唐納·川普與希拉蕊·柯林頓之間即將展開的大戰,這是川普與女人之戰,是基督教新教徒與希拉蕊之戰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王爾敏指出,先秦典籍中的「中國」一詞雖有「京師」「國境之內」「諸夏之領域」「中等之國」「中央之國」五種含義,但最主要的是被用來指稱「諸夏之領域」:「在秦漢統一以前,『中國』一詞所共喻之定義已十分明確。那就是主要指稱諸夏之列邦,並包括其所活動之全部領域。至於此一稱謂之實際含義,則充分顯示民族文化一統觀念。諸夏列邦之冠以『中國』之統稱,主要在表明同一族類之性質與同一文化教養之兩大特色。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民族主義的生物學基礎
    殺戮傳說他毫無還手之力。他獨自尋找食物顯然是錯誤的,哪怕有一個同伴也不至於如此。而他在山谷中越走越遠,更是錯上加錯。顯然,他走進了&34;(other)的世界。一開始,只有兩個敵人,他試圖反抗。但他身後又冒出了四個。他就這樣被毆殺,然後又被肢解。這樣的殺戮已經發生了20起,直到&34;完全佔領了山谷。乍看起來,這是一個聳人聽聞的傳說故事。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夷夏之辨」觀念,建立了現代意義民族國家,開創了具現代民族國家意義的「五族共和」的觀念,實現了傳統意義的「夷夏之辨」向近代民族主義的轉變,也開闢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新紀元,實現了由「王朝中國」向近代民族國家的轉型。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其中,人類學家也許不是最銳利最敏銳的,民族主義在人類學家眼中像是純然現代的東西,一種和傳統的、原初的人類社會不一樣的「雜質」。但是,20世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似乎能為人們理解民族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的民族神話部分提供某些洞見。美國人類學家麥可·赫茲菲爾德的著作《文化親暱》即是試圖通過研究巴爾幹地區的傳統社會互動模式,來理解當代民族主義與政府組織、社會權威、族群之間的關係。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就其積極意義而言,民族主義在推動各民族追求民族解放、反對外來壓迫和侵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消極角度來講,它導致了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和民族分裂主義等現象的產生。  當前全球政治中的民族主義則正在演變成民粹主義。同民族主義將整個民族或國家作為認同對象不同,民粹主義將一個民族或國家中的「平民」作為認同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