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2020-12-02 哎呀娛樂先生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

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

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值得注意的是,民族的個性這一課題在盧梭的思想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盧梭於1722年在波蘭曾有過主旨為波蘭國家應該只由波蘭人構成的講話,可以說與國家這一政治性框架相比,他本來更關注於民族共同體的個性與連帶關係。帕拉梅那茲(J.Plamenatz)甚至斷言,「在盧梭的著作中根本見不到政治民族主義的蹤影」。這是因為,盧梭「雖然說政治性共同體的構成人員為了其共同體統一、強大而必須共有同一的基本性價值,但他沒有論述到共有同一文化者必須統一於一個政治共同體」。再者,赫德、博林布魯克、盧梭這些92在思想上立場不同的人們在強調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對整個人類傾注了關愛。在這一點上,海斯(Carton Heyes)甚至把他們都歸入到「人道主義的民族主義者」範疇,這是意味深長的。

確實,在文化民族主義思想框架中對盧梭作出評價是有意義的,但不能忘卻其與赫德以及浪漫主義思想的相異之處。凱密拉依涅對海斯的論點基本上予以認同,但也指出,各類思想家對有關民族獨特性的原因各有不同的考慮。他說:「博林布魯克、盧梭與赫德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前兩者與後者相比沒有給國民性(民族性)明確定義,而且對於產生民族個性的源泉也想法各異」。也就是「對於赫德,產生固有的民族性的是有機的遺傳性要素,而博林布魯克與盧梭則承認民族性(國民性)的重要性,但還要從民族的(national)制度(intitutions)這一觀點考慮這個問題」。

同樣指出這一點的還有柯邦(Alfred Cobban)。柯邦關注的是,18世紀的歐洲有關民族自我認同意識思想的發展,其與德意志流派浪漫主義的、有機的思維方式是迥然不同的。[9]它不是像19世紀的「民族精神"(volksgeist)那種被誇張了的概念,在這種思想的1發展中,與國家及共同體自我認同意識相關的、更加穩健的觀點也得到了展開。應當在這樣一種潮流中來評價盧梭的思想。盧梭認為正是制度(institutions)才是創造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主要源泉。

通過制度,國民性才被嵌入鑄型中或是被創造出來,並且培育出對民族的熱愛。借用盧梭的話,「使國民的才能、性格、趣向、禮儀方式得以形成的是國家的各種制度(national institutions)。制度使國民成其為國民,使國民表達對國家的熱烈的愛」。按照柯邦靈巧的表達,盧梭是要「把大多數過去以及同時代的思想家認作為自律性的力量(即國民性)"圈入「人的意志的領域".。柯邦論述道:如盧梭也承認的那樣,國民性與制度的關係是複雜的。民族是由制度而形成的,同時制度是要由民族來適應。但是,在盧梭的思想中,「與其他所有的相比,制度更受到重視"

制度論式的文化民族主義,例如用漢斯?柯恩(Hans Kohn)的分類法,可以在體驗過(萊茵河西側這一意義上的)「西型"民族主義的若干國家(英國、法國、美國等)中看到(「東型」即意味以德國為首的東歐、亞洲)。應該指出的是,如柯恩的分類所顯示出的那樣,「西型」民族主義是與政治民族主義被等同看待的,即使在「西型」地域,文化民族主義也有助於國民意識的創造、發展。

相關焦點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我們可以從政治角度來講民族主義,也可以從文化的角度的來講民族主義,甚至現在也可以從經濟角度來講民族主義。當然整體上從時代上來看,我覺得可以把民族主義分成兩種,一種是所謂開放的民族主義,一種是封閉的民族主義。這個區分從歐洲來看,比較清楚。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法國的民族主義,當時法國革命的傳統,以及現在法國學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
  • 民族主義解釋
    「民族主義」,筆者認為簡言之,即指將自我民族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而置於至上至尊價值觀考慮的思想或運動。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事實上,近代中國人在認識和比較中西之間從器物到政治到文化的差異的過程中,現代國家觀念就逐漸被接受並不斷得以深化,然而直到20世紀初年,先進的知識分子引進民族主義理論,並與之前由嚴復引進和詮釋的社會進化論相結合後,所有關於新的「民族—國家」觀念才得以正本清源,成為完整的體系,民族主義思潮遂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建立現代主權國家便成為一些先覺悟的社會精英們所日夜縈懷的時代問題。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一、早期民族國家形成的範例為了給民族主義下一個定義,須先理解何為「民族國家」,並對「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顧。二、啟蒙運動背景下法國共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民族主義率先在法國表現出了其「現代性」特點。,主要從事19世紀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較政治文化研究。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只與傳統文化相關,它缺乏現代政治的價值指向,比如個人的自由、權利、法治,由民族主義凝聚的共同體中的成員很可能是臣民,只有以憲政愛國主義凝聚而成的國家,其成員才是公民。民族主義是西方隨著民族國家出現而產生,在近代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社會思潮。中國的傳統政治和思想文化中本來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我們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華夷之辯」的概念和「天朝上國-藩屬·的關係。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民族主義的生物學基礎
    要理解人類群體認同的原始動力和演變過程,包括當代民族主義的復興傾向,就必須深入探索其背後的生物學和認知基礎。2. 部落思維截至目前,科學研究沒有提供令人樂觀的結論。人類的大腦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就可以準確區分內群與外群成員,同時會鼓勵我們善待前者而敵視後者。這種偏見往往是無意識的,而且在人類幼年就會表現出來。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民族主義的動員力量的確在20世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邊際效應」正在遞減。個人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個人對國家主義的民族主義說教日益採取分析性的立場。中華民族的復興如果僅僅是民族主義之下的復興顯然已經不具有普遍的感召力和說服力,而文化中國的身份認同可能更能提供一種新的價值體系。天下觀是中國獨有的世界觀,其體制(結構)上的終結和文化心理上的終結並不同步,或者說後者從未真正終結。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巴爾幹半島在20世紀初和20世紀末見證了民族主義帶來的兩次巨大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巴爾幹開始,後冷戰時代和平和繁榮的幻覺也由看南斯拉夫的解體在一夜之間撕破。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意味著什麼?許多學者都試圖在巴爾幹地區尋找答案。
  •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從民族主義的性質入手,民族主義又可以按照開放與封閉兩種趨向加以梳理。前者以政治認同為歸屬,後者以 文化認同為訴求,法國大革命後法德的民族主義分屬於此二種不同類型。 當代中國當然早已擺脫殖民或半殖民狀態,但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動力源之一仍是近代的歷史屈辱。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無疑難以開放或封閉一概論 之,但反觀當今中國民族主義的種種表現,是否更多地體現了排他和復仇的一面?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中國古代並沒有使用「民族」一詞,將「民」與「族」合稱,是在西方nation與 nationalism概念衝擊下形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意識,相反,倡導民族意識、主張「夷夏之防」在中國古代十分明顯,而且在西歐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共同體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就其積極意義而言,民族主義在推動各民族追求民族解放、反對外來壓迫和侵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消極角度來講,它導致了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和民族分裂主義等現象的產生。  當前全球政治中的民族主義則正在演變成民粹主義。同民族主義將整個民族或國家作為認同對象不同,民粹主義將一個民族或國家中的「平民」作為認同的對象。
  • 趙鼎新:知識分子對「民族主義」的理解走入過哪些誤區?
    而知識分子們對民族主義在理解上存在過幾個誤區:他們認為民族主義往往有單一起源原因;民族主義有「民主」因素,民族主義需要公民;有好的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和壞的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民族主義有客觀基礎以及民族主義能保護地方文化等誤區。
  • 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憤青調查:愛國還是誤國
    它在中國開始被廣泛引用,是針對西方情調至上的「小資」文化而來的,它原先的主要任務是反小資。「因為他一開始就是針對西方文化至上的,所以應該說由它來充當民族主義的代言人有一定的基礎,這個概念雖然有了許多分支,但是最主要的是反美反日一派。而其中最為令人關注的是『謾罵式愛國主義憤青』」李明水對記者說。
  • 基因、演化與民族主義的真相
    一、社會科學的缺環在當代世界中,族群衝突和民族主義愈演愈烈,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科學現象。但社會科學家對此的解釋卻一直沒有什麼新意。在現代主義範式的主導下,民族主義總是被視為一種人為的社會建構,因此社會科學家不斷地從文化、經濟和個體認知的角度尋找變量。
  • 2012中外十大思潮:民族主義列首位
    比如,2012年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在世界不少國家呈現新的變化趨勢。中東阿拉伯世界公眾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期望值上升,更加注重公平正義,期待民主政治的推進。日本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進一步抬頭,攪亂東亞和平局勢……這些都值得關注。
  • 張天潘:民族主義是陷阱,應培養更多世界公民
    而且從文化價值觀上,他打球的動機是追求「永恆的快樂」,不是輸贏的快樂。「我不是為球迷打球,不是為家人打球,甚至不是為我自己打球,我必須要為上帝的榮耀打球。」如果放到中國,這番說法那就是政治不正確的,你必須為了國家榮譽為了集體打球的,連感謝也只能先感謝政府與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