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演化與民族主義的真相

2020-11-11 政文觀止Poliview

文獻來源:J. Philippe Rushton, "Ethnic Nationalism,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Genetic Similarity Theory*,"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Vol. 11, No. 4, 2005, pp. 489-507.

作者簡介:J. Philippe Rushton(1943-2012),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者,生前曾任教於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 Western University),並長期領導致力於優生學的先鋒基金會。他是將演化理論和基因生物學應用於社會科學的開創性人物,但也因為種族主義傾向而備受批評。

一、社會科學的缺環

在當代世界中,族群衝突和民族主義愈演愈烈,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科學現象。但社會科學家對此的解釋卻一直沒有什麼新意。在現代主義範式的主導下,民族主義總是被視為一種人為的社會建構,因此社會科學家不斷地從文化、經濟和個體認知的角度尋找變量。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能理解為何盧安達人民會自相殘殺,為何印度錫克教徒和穆斯林會水火不容,以及為何白人會對黑人抱有難以抑制的敵意。

盧安達大屠殺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對任何現象的充分解釋都應當滿足通融性(consilience)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下位的層級找到上位現象的具體機制。譬如離開了DNA的分子結構,基因生物學就是空中閣樓。又譬如不藉助原子物理學就無法真正打開化學現象的黑箱。

對於民族主義現象,安東尼·史密斯曾嘗試溝通歷史學範式和心理學範式。"族群-符號論"將民族主義的起源追溯到前現代社會的親緣聯繫和信仰體系。在史密斯看來,古老的神話、記憶、符號、語言塑造今天的民族國家認同,最終在特定的時候鼓舞著光榮的烈士為國捐軀。

然而,為什麼族群和符號能發揮如此強大且歷久彌新的作用?事實上,民族主義現象的下位機制仍然是一個謎團。作者認為,演化理論和基因生物學也許能夠補上社會科學的缺環。

二、 演化中的人性

人性是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但幾乎沒有社會科學家能說清楚什麼是人性。但在演化理論看來,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人性的本質就是追求向後世傳播基因,這是人類個體的本能,也是人類群體的終極追求。在《人類的由來》中,達爾文明確指出,人類同其他生物一樣,追求"普遍的善"(general good),也即更多地養育更好的後代。而所有道德、經濟、政治甚至哲學上的追求都服務於這一"普遍的善"。在政治哲學中,功利主義思想家曾寫下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樣直白的宣言。但達爾文主義則更為直白地點明了"幸福"的真正含義。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

人類追求向後世傳播基因,因此會本能地致力於保全自己的血親,同時發展出了互利互惠的社會模式。但這存在一個很致命的問題:如果人人為己,那麼如何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包括最為直接的自我犧牲?事實上,利他行為也廣泛地存在於其他生物群體中,這似乎違背了"普遍的善"。

對此,威廉·漢密爾頓等演化生物學者發展出了"廣義適合度"理論。他們認為,在複雜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不是所有人類個體能有機會直接向後世傳播自己的基因。但相似的基因同樣值得他們去保護。舉例而言,兄弟姐妹可能共享了50%的基因,他們的後代也許共享了25%的基因。以此類推,天然形成的家庭和族群總是共享著比外人更多的基因。為了保護共享的基因,特定情況下的個體會做出利他行為,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事實上,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動物的利他行為基本上都是源於基因的相似性。

然而,廣義適合度理論能否適用於現代人類群體,特別是民族國家?目前很少有學者這麼做,而批評與反對的聲音卻不絕於耳。譬如有學者強調,現代民族國家並不依賴於血緣上的裙帶關係,甚至是為了擺脫裙帶關係才生產的。還有學者指出,在民族國家這樣龐大複雜的群體中,隨機兩個成員之間的基因相似性微乎其微,又怎麼可能產生如此強大的民族主義情感呢?哪怕是真正的直系親屬,譬如伊莉莎白二世和威廉一世,他們之間的基因相似性也早就被時間衝淡。

對此,作者強調,討論基因相似性時,重點不是其絕對值大小,而是不同個體間基因距離的相對遠近。時至今日,相對於普通民眾,伊莉莎白二世和威廉一世仍然是非常相似的。而隨機兩個英國民眾之間的基因距離也很大概率會小於他們和外國人的基因距離。

三、人類行為的證據

廣義適合度真的會主導人類的行為嗎?基因相似性真的會導致個體之間的區別對待嗎?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了證據。

1. 擇偶與交友。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更喜歡更像自己的人。當然,對相似性的追求在擇偶時有一個上限:人類和大多數生物一樣都會天然地避免近親交配。事實上,人類夫妻往往擁有相似的年齡、學歷、種族背景以及價值觀、態度、人格和認知能力。更為細緻的研究則表明,人類在擇偶時更加看重能夠遺傳的特性。譬如夫妻之間腰圍的相似性要大於頸圍的相似性,因為前者更容易遺傳。類似的,人類在交友時也會被基因相似性驅使。

2. 兄弟姐妹。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被共同養育,非親生的兄弟姐妹仍然會表現出非常不同的行為模式。而親生的兄弟姐妹卻傾向於表現一致的行為模式,哪怕他們被分開撫養。事實上,親生兄弟姐妹各自的配偶和朋友都很相像。此外,在社會行為上,同卵雙胞胎的一致性會比異卵雙胞胎更高,因為前者共享了更多的基因。

3. 血親逝世。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更像父親或母親中的一方,那麼孩子的去世就會令這一方更為悲痛。類似的,同卵雙胞胎會比異卵雙胞胎更加相親相愛,對其手足的逝世也會更加悲痛。

四、 民族主義的真相

上述證據主要來自天然形成的小群體,那麼基因相似性能否解開民族主義的真相呢?一些學者認為,對於族群和民族國家而言,人類區分彼此的"標記"主要是文化性的而非血緣性的,譬如語言和服飾。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背後的動力仍然來自基因相似性。

既有研究推算,如果同時考慮群體內的基因相似性和群體間的基因距離,那麼人類群體之間的相似性大概是0.25。換言之,如果你覺得某人是你的族群同胞,那麼他和你的相似性大致與你的表親相當。當然,這是由人類群體數量決定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群體,那麼隨機兩人的基因相似性無限趨近於0。如果世界上只有兩個人類群體,那麼這一數值將會是0.004,相當於1/32個表親。

人類學家的工作則表明,大量的人類行為仍然被基因相似性所驅使,而文化性的標誌只是其中的中介變量。以俄羅斯的乞討現象為例,俄羅斯人更傾向於向本土乞討者和東歐同胞施捨,對于吉普賽人則很少報以同情。這在本質上並不是因為吉普賽人奇特的服飾、語言或舞蹈儀式,而是因為他們在血緣上沒什麼聯繫,或者說基因相似性很低。事實上,很多研究都發現,即使是幼童也能夠快速準確地分辨出同胞與外族。而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又很快學會了通過性別、年齡、體型和職業來給個體分類。

當然,更為宏觀的例證也比比皆是。譬如,雖然猶太人在歷史中顛沛流離四散各處,但當代各國的猶太人都擁有很高的基因相似性,這解釋了他們極強的群體認同。又譬如印度的種姓制度早已被取消,但不同種姓之間基因距離仍然存在,這深刻地影響了當代印度政治。再譬如,廣義適合度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當代的自殺襲擊現象。

當然,作為大熔爐的美國也沒有在政治上擺脫基因相似性的強大力量。研究表明,人們總是會給更像自己的候選人投票,基因的相似性很可能會壓倒所有所謂的價值觀。事實上,秉持相似價值觀的群體很可能就具有高度的基因相似性。譬如有一種理論認為,強烈反對墮胎的美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很可能高度共享了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基因。

美國的民族主義

總而言之,人性的本質就是追求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人類在廣義適合度的驅使下發展出了利他主義,而極端的民族主義、天然的排外思想甚至恐怖襲擊和種族屠殺則是這種利他主義的陰暗面。共享神話、記憶、符號、語言的背後很可能就是共享的基因。而基因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是否接受某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因此,愛國情感和民族主義並不完全是精英處於自身目的的社會建構。基因相似性很可能就是"族群-符號論"的下位機制。

註:本文不代表平臺觀點,編譯對文字內容進行了較大刪改,請讀者自行原文。

編譯:陸屹洲

相關焦點

  • 在批量生產的假新聞背後,民族主義陰魂不散,「後真相」屹立不倒
    新冠疫情籠罩之下,情緒的浪潮總是比理性更先靠岸,民族主義伺機回魂,將自己摻雜在恐懼、憂慮等情緒中,藉助各個渠道、各個層面的各類表述不斷壯大聲勢。虛假、簡陋而富有煽動性的信息像皮癬一樣頑固,完美地迎合了後真相時代「情緒先行,事實第二」的法則。值得警惕的是,民族主義的話語總是黏靠於歷史書寫。
  • 民族主義的生物學基礎
    人類最好的和最壞的時刻可能只是因為前一秒的神經元活動,也可能起源於漫長的演化歷史要理解人類群體認同的原始動力和演變過程,包括當代民族主義的復興傾向,就必須深入探索其背後的生物學和認知基礎。2. 部落思維截至目前,科學研究沒有提供令人樂觀的結論。人類的大腦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就可以準確區分內群與外群成員,同時會鼓勵我們善待前者而敵視後者。這種偏見往往是無意識的,而且在人類幼年就會表現出來。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中國古代並沒有使用「民族」一詞,將「民」與「族」合稱,是在西方nation與 nationalism概念衝擊下形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意識,相反,倡導民族意識、主張「夷夏之防」在中國古代十分明顯,而且在西歐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共同體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因此,就民族主義與國家建構的複雜聯繫而言,民族主義具有清晰可見的兩面性,即種族中心論的族群民族主義與國家中心論的公民民族主義。族群民族主義體現的是一種建立在血統紐帶之上的生物學意義的共同體意識,是種族和族群動員的意識形態。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但是,起源於西方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主權」為核心的民族主義理論,對於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這場因東西方殖民武力的衝擊而興起的民族主義熱潮,遠非今人所能想像的那麼簡單。  第三,同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民族主義的單一任務相比,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面臨著雙重使命:救亡和啟蒙都很緊迫。如何讓中華民族在獲得獨立、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命運的同時,使中國從此走上現代化,使國人獲得民主自由,從而平等地生活,也是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基因丟失可能會使生命演化得更加複雜
    這就會讓你重新思考某些基因的重要性。」今年早些時候,《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上刊登了兩篇令人驚訝的分析文章,充分說明了基因可以多麼的無足輕重,以及失去基因後,演化可以有多麼高的創造性。通過分析數百個來自動物界的基因組,西班牙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生命演化樹中普遍存在著驚人程度的基因缺失。
  • 物種演化有不確定性,恐龍的近親是否可能基因突變重新演化出恐龍
    因為當今世界的鳥類,就是恐龍演化出來的生物。從這個角度說,恐龍似乎又並不算真正的滅絕。   那麼,話說回來,物種的演化是不確定方向的,而不是簡單地朝向越來越強大或者某個方向來演化。因此,很多人好奇:鳥類是否會因為發生基因突變,然後一點點變回恐龍呢?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基因突變和物種演化的關係。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只與傳統文化相關,它缺乏現代政治的價值指向,比如個人的自由、權利、法治,由民族主義凝聚的共同體中的成員很可能是臣民,只有以憲政愛國主義凝聚而成的國家,其成員才是公民。民族主義是西方隨著民族國家出現而產生,在近代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社會思潮。中國的傳統政治和思想文化中本來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我們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華夷之辯」的概念和「天朝上國-藩屬·的關係。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一、早期民族國家形成的範例為了給民族主義下一個定義,須先理解何為「民族國家」,並對「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顧。二、啟蒙運動背景下法國共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民族主義率先在法國表現出了其「現代性」特點。通過對法國大革命各種思想的研究可以發現,民族主義成為革命話語的中心詞:自由主義者藉助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喚醒民眾的政治熱忱,保皇派以國王作為民族利益的代表而為之辯護,代表貴族利益的最高法院也借用民族名義反對王政專權,經過系列的論辯。三、德國歷史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啟蒙運動使德國人部分地接受了啟蒙精神,喚醒了共和民族主義的熱情,而法國大革命和對德戰爭則引起德國思想家對法國精神的反思和批判。
  • 技術民族主義的破產
    這次不得不向MIPS低頭,也可以理解,為了龍芯的市場化、國際化,花了數億元國家資金,總有責任在市場見個響聲吧.而對此不能理解的,則是 那些迷信「技術民族主義」的官員與時常為民族自豪感熱血翻騰的網民們.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6035.htm  技術民族主義和技術民族虛無主義  技術民族主義源於這樣的信念:經濟增長依賴於高科技,而高科技只有是本土企業100%擁有的,本國才能實現100%的 控制,才能實現受益;也就是說只有純種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符合中華民族收益的.2004年,網際網路實驗室出臺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近代從西方引進的民族國家意識興起後,作為民族主義主觀構建過程的最終結果,「中國」才凝結成為中國的正式國家名稱,構成了中國人對其身份的認同。然而,用民族主義敘述中國身份認同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中國式的民族主義與源自歐洲的民族主義存在本質上的差別。歐洲民主意識先於民族主義產生,而中國卻走向了其反面,同時,在構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並且中國回歸了大一統。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巴爾幹半島在20世紀初和20世紀末見證了民族主義帶來的兩次巨大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巴爾幹開始,後冷戰時代和平和繁榮的幻覺也由看南斯拉夫的解體在一夜之間撕破。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意味著什麼?許多學者都試圖在巴爾幹地區尋找答案。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從理論上講,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行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指出,民族實質上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也就是說它被想像為一種在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作為一種政治運動,民族主義主要追求三個目標:第一,一個民族的成員首先應當忠誠於自己所屬的那個民族共同體。第二,這種民族共同體希望成為獨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