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來源:J. Philippe Rushton, "Ethnic Nationalism,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Genetic Similarity Theory*,"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Vol. 11, No. 4, 2005, pp. 489-507.
作者簡介:J. Philippe Rushton(1943-2012),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者,生前曾任教於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 Western University),並長期領導致力於優生學的先鋒基金會。他是將演化理論和基因生物學應用於社會科學的開創性人物,但也因為種族主義傾向而備受批評。
在當代世界中,族群衝突和民族主義愈演愈烈,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科學現象。但社會科學家對此的解釋卻一直沒有什麼新意。在現代主義範式的主導下,民族主義總是被視為一種人為的社會建構,因此社會科學家不斷地從文化、經濟和個體認知的角度尋找變量。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能理解為何盧安達人民會自相殘殺,為何印度錫克教徒和穆斯林會水火不容,以及為何白人會對黑人抱有難以抑制的敵意。
盧安達大屠殺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對任何現象的充分解釋都應當滿足通融性(consilience)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下位的層級找到上位現象的具體機制。譬如離開了DNA的分子結構,基因生物學就是空中閣樓。又譬如不藉助原子物理學就無法真正打開化學現象的黑箱。
對於民族主義現象,安東尼·史密斯曾嘗試溝通歷史學範式和心理學範式。"族群-符號論"將民族主義的起源追溯到前現代社會的親緣聯繫和信仰體系。在史密斯看來,古老的神話、記憶、符號、語言塑造今天的民族國家認同,最終在特定的時候鼓舞著光榮的烈士為國捐軀。
然而,為什麼族群和符號能發揮如此強大且歷久彌新的作用?事實上,民族主義現象的下位機制仍然是一個謎團。作者認為,演化理論和基因生物學也許能夠補上社會科學的缺環。
人性是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但幾乎沒有社會科學家能說清楚什麼是人性。但在演化理論看來,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人性的本質就是追求向後世傳播基因,這是人類個體的本能,也是人類群體的終極追求。在《人類的由來》中,達爾文明確指出,人類同其他生物一樣,追求"普遍的善"(general good),也即更多地養育更好的後代。而所有道德、經濟、政治甚至哲學上的追求都服務於這一"普遍的善"。在政治哲學中,功利主義思想家曾寫下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樣直白的宣言。但達爾文主義則更為直白地點明了"幸福"的真正含義。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
人類追求向後世傳播基因,因此會本能地致力於保全自己的血親,同時發展出了互利互惠的社會模式。但這存在一個很致命的問題:如果人人為己,那麼如何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包括最為直接的自我犧牲?事實上,利他行為也廣泛地存在於其他生物群體中,這似乎違背了"普遍的善"。
對此,威廉·漢密爾頓等演化生物學者發展出了"廣義適合度"理論。他們認為,在複雜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不是所有人類個體能有機會直接向後世傳播自己的基因。但相似的基因同樣值得他們去保護。舉例而言,兄弟姐妹可能共享了50%的基因,他們的後代也許共享了25%的基因。以此類推,天然形成的家庭和族群總是共享著比外人更多的基因。為了保護共享的基因,特定情況下的個體會做出利他行為,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事實上,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動物的利他行為基本上都是源於基因的相似性。
然而,廣義適合度理論能否適用於現代人類群體,特別是民族國家?目前很少有學者這麼做,而批評與反對的聲音卻不絕於耳。譬如有學者強調,現代民族國家並不依賴於血緣上的裙帶關係,甚至是為了擺脫裙帶關係才生產的。還有學者指出,在民族國家這樣龐大複雜的群體中,隨機兩個成員之間的基因相似性微乎其微,又怎麼可能產生如此強大的民族主義情感呢?哪怕是真正的直系親屬,譬如伊莉莎白二世和威廉一世,他們之間的基因相似性也早就被時間衝淡。
對此,作者強調,討論基因相似性時,重點不是其絕對值大小,而是不同個體間基因距離的相對遠近。時至今日,相對於普通民眾,伊莉莎白二世和威廉一世仍然是非常相似的。而隨機兩個英國民眾之間的基因距離也很大概率會小於他們和外國人的基因距離。
廣義適合度真的會主導人類的行為嗎?基因相似性真的會導致個體之間的區別對待嗎?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了證據。
1. 擇偶與交友。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更喜歡更像自己的人。當然,對相似性的追求在擇偶時有一個上限:人類和大多數生物一樣都會天然地避免近親交配。事實上,人類夫妻往往擁有相似的年齡、學歷、種族背景以及價值觀、態度、人格和認知能力。更為細緻的研究則表明,人類在擇偶時更加看重能夠遺傳的特性。譬如夫妻之間腰圍的相似性要大於頸圍的相似性,因為前者更容易遺傳。類似的,人類在交友時也會被基因相似性驅使。
2. 兄弟姐妹。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被共同養育,非親生的兄弟姐妹仍然會表現出非常不同的行為模式。而親生的兄弟姐妹卻傾向於表現一致的行為模式,哪怕他們被分開撫養。事實上,親生兄弟姐妹各自的配偶和朋友都很相像。此外,在社會行為上,同卵雙胞胎的一致性會比異卵雙胞胎更高,因為前者共享了更多的基因。
3. 血親逝世。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更像父親或母親中的一方,那麼孩子的去世就會令這一方更為悲痛。類似的,同卵雙胞胎會比異卵雙胞胎更加相親相愛,對其手足的逝世也會更加悲痛。
上述證據主要來自天然形成的小群體,那麼基因相似性能否解開民族主義的真相呢?一些學者認為,對於族群和民族國家而言,人類區分彼此的"標記"主要是文化性的而非血緣性的,譬如語言和服飾。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背後的動力仍然來自基因相似性。
既有研究推算,如果同時考慮群體內的基因相似性和群體間的基因距離,那麼人類群體之間的相似性大概是0.25。換言之,如果你覺得某人是你的族群同胞,那麼他和你的相似性大致與你的表親相當。當然,這是由人類群體數量決定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群體,那麼隨機兩人的基因相似性無限趨近於0。如果世界上只有兩個人類群體,那麼這一數值將會是0.004,相當於1/32個表親。
人類學家的工作則表明,大量的人類行為仍然被基因相似性所驅使,而文化性的標誌只是其中的中介變量。以俄羅斯的乞討現象為例,俄羅斯人更傾向於向本土乞討者和東歐同胞施捨,對于吉普賽人則很少報以同情。這在本質上並不是因為吉普賽人奇特的服飾、語言或舞蹈儀式,而是因為他們在血緣上沒什麼聯繫,或者說基因相似性很低。事實上,很多研究都發現,即使是幼童也能夠快速準確地分辨出同胞與外族。而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又很快學會了通過性別、年齡、體型和職業來給個體分類。
當然,更為宏觀的例證也比比皆是。譬如,雖然猶太人在歷史中顛沛流離四散各處,但當代各國的猶太人都擁有很高的基因相似性,這解釋了他們極強的群體認同。又譬如印度的種姓制度早已被取消,但不同種姓之間基因距離仍然存在,這深刻地影響了當代印度政治。再譬如,廣義適合度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當代的自殺襲擊現象。
當然,作為大熔爐的美國也沒有在政治上擺脫基因相似性的強大力量。研究表明,人們總是會給更像自己的候選人投票,基因的相似性很可能會壓倒所有所謂的價值觀。事實上,秉持相似價值觀的群體很可能就具有高度的基因相似性。譬如有一種理論認為,強烈反對墮胎的美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很可能高度共享了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基因。
美國的民族主義
總而言之,人性的本質就是追求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人類在廣義適合度的驅使下發展出了利他主義,而極端的民族主義、天然的排外思想甚至恐怖襲擊和種族屠殺則是這種利他主義的陰暗面。共享神話、記憶、符號、語言的背後很可能就是共享的基因。而基因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是否接受某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因此,愛國情感和民族主義並不完全是精英處於自身目的的社會建構。基因相似性很可能就是"族群-符號論"的下位機制。
註:本文不代表平臺觀點,編譯對文字內容進行了較大刪改,請讀者自行原文。
編譯:陸屹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