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2020-11-23 騰訊網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

城市 : FR - Paris

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於是,從家庭、氏族,再到國家乃至整個地球,各個級別上的「我」與「非我」的區別形成了。正是基於這樣的區別,民族的認同形成了,一個民族被認為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和命運、共同的利益、甚至是共同的血緣之上。而這個民族所面對的外部世界則充滿了以同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其他民族。

國際間的交流古已有之,而天下一家的理念不知孕育了多少偉大的哲學體系。如果說在各國精英階層的內部最終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那麼對於人民的絕大多數來說,內外有別仍然是天經地義的。全球化以前也曾有過類似的浪潮,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日不落帝國曾激起理念、文化和不同民族的激烈碰撞。但民族情緒並未因此遭到削弱,19世紀不僅是西方擴張的時代,也是民族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

那麼今天我們的狀況又如何呢?新一輪的全球化在70年代末重整旗鼓,新的全球性信息系統的發展更給全球化壯了聲勢,人們同時也認識到生態系統和各個命運共同體自身的脆弱性,這一切產生了新的現實和夢想。但民族主義的沒落和世界主義的勝利並未如期而至。相反,全球化使人們感覺到自己的身份認同受到了威脅,這種感受深入人心又不斷擴散。這種威脅孕育了恐慌與不安,何況全球化的收益還沒有平均分配到社會各個階層。

社會的變化如此迅速,每個國家都陷於內部矛盾,而政府則樂於把責任推給別人,同時通過頌揚民族認同和民族自豪感來重新凝聚人民。

歐洲聯盟的建設是項超越民族主義的歷史壯舉,然而歐盟迅速擴大至27國,各國政治精英害怕失去自主權,他們因此在90年代更傾向於國際談判,而非建設一個超國家的整體,這使得今天民族主義得以重新抬頭。在歐洲眼中,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化對歐洲未來威脅的象徵。在中國,經濟的成功也產生了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人們懷疑西方會在她的發展過程中從中作梗:儘管世界主義正在開疆拓土,作為它的對頭的民族主義並未束手就擒,它正在覺醒。中歐雙方如何通力合作以驅散這些危險呢?

Ladies :

GARCÍA MATEOS Crescen

KRUCZKOWSKA Maria

MARTINS Dora

ROTINO Elisabetta

Gentlemen :

ACLIMANDOS Tewfick

BEJA Jean Philippe

CHENG Yinghong (程映紅)

CHEN Yan (陳彥)

DELANNOI Gil

DIMITRAKOS Dimitri

FERAJ HYSAMEDIN

KANG Xiaoguang (康曉光)

WU Guoguang (吳國光)

XIAO Bin (肖濱)

XIAO Gongqin (蕭功秦)

XU Youyu (徐友漁)

ZHU Xueqin (朱學勤)

軸心人物 : CHEN Yan (陳彥), DELANNOI Gil

後勤支持 : AFFAIRES PUBLIQUES, CLEP Bénédicte

接待 : BEJA Jean Philippe

相關焦點

  • 劉擎:重建全球想像——從「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義
    第三,新世界主義的核心論題是,為後霸權的世界秩序奠定一種跨文化的普遍主義規範基礎,通過對「和而不同」「華夷之辨」和「求同存異」等觀念的再闡釋,探討中國傳統思想對構想跨文化普遍主義的重要啟發意義。最後,本文在結語中辨析全球化時代文化遭遇的特徵,由此闡明將「一個共建的世界」作為新的全球想像的必要性,並思考中國崛起對重建世界秩序的可能前景。
  • 歐美為何拒認中國戰疫,一場新舊世界主義之爭箭在弦上
    疫情之下,浮現在東西方輿情表面的是洶湧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及意識形態偏見的喧囂,而其背後,則指向人類社會的價值和道路選擇問題。疫情之後,是東西方決出勝負,還是各有損傷?是東西方價值撕裂,還是雙方互鑑互學、創造新的價值體系?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透過疫情現象,深入根本的價值衝突領域,回溯西方幾百年來形成的世界主義價值觀,以及這種價值觀的「非世界性」。
  • 蔡拓 汪家銳: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理論:吉登斯的世界主義思想探析
    他的思想體系龐大,涉及多個學術領域和研究層次, 而 「世界主義」就是其學術思想的關鍵詞之一。儘管尚未出版過大量成體系的世界主義研究著作,但 「世界主義」「世界主義的/世界性的」 「全球世界主義秩序」「全球世界主義社會」等相關概念和觀點頻繁出現于吉登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著作,並佔據顯要地位。不僅如此,吉登斯更自稱「世界主義者」。
  • 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義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撰文 | Pengfei Li編輯 | 黃月民族主義勢力近些年來正在全球範圍內抬頭,人們漸漸開始擔憂全球化的退潮以及「地球村」願景消逝背後更深層的文明/文化衝突。不同的文化之間真的只有衝突這一條路嗎?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追溯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源流與演變,在當下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氛圍中發出另外一種聲音?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中國古代並沒有使用「民族」一詞,將「民」與「族」合稱,是在西方nation與 nationalism概念衝擊下形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意識,相反,倡導民族意識、主張「夷夏之防」在中國古代十分明顯,而且在西歐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共同體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
  •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小組主題: 認同與全球化: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從歷史階段入手,可以將近代以降的民族主義劃分為殖民時代的民族主義與後殖民時代的民族主義。殖民時代被殖民國家的民族主義一般不僅旨在建構民族國 家的歷史正當性,也包含著爭取個體解放的普世追求。
  • 世界主義的理路與譜系
    貝克的新帝國論有著歷史上「世界城邦」「世界帝國」的基因,但又增添了時代的新內容,與康德的國家和平聯盟有相似之處,但似乎世界主義的色彩更濃厚。 赫爾德另闢蹊徑,以「世界主義民主」來構建世界主義共同體的框架。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事實上,近代中國人在認識和比較中西之間從器物到政治到文化的差異的過程中,現代國家觀念就逐漸被接受並不斷得以深化,然而直到20世紀初年,先進的知識分子引進民族主義理論,並與之前由嚴復引進和詮釋的社會進化論相結合後,所有關於新的「民族—國家」觀念才得以正本清源,成為完整的體系,民族主義思潮遂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建立現代主權國家便成為一些先覺悟的社會精英們所日夜縈懷的時代問題。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天下觀念在本質上是反民族主義的。天下觀支配下的中國,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沒有主權意識,因此談不上為國家取一個名字的需要。天下觀念也可稱為「世界主義」,「中國人的理想人生實在並不錯,錯的只在他的世界主義上。要真實表現出中國人的理想人生,則非真達到世界主義的路程上不可。但中國人自始就自認為中國已是一個大世界。中國文化在此一點上走過了頭,使它和現實的世界脫節,不接頭。」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民族主義的話題,先問陳老師,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在歐洲、在中國各有什麼不同的內涵,分別以什麼不同的形式來呈現? 陳彥:民族主義這個話題當然很大,民族主義在歐洲和中國呈現的形態也不完全一樣。這個不僅僅是涉及到地域的問題,也涉及到歷史的問題。從整體上來講,我覺得大概可以把民族主義分做幾個不同的形態。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通過對法國大革命各種思想的研究可以發現,民族主義成為革命話語的中心詞:自由主義者藉助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喚醒民眾的政治熱忱,保皇派以國王作為民族利益的代表而為之辯護,代表貴族利益的最高法院也借用民族名義反對王政專權,經過系列的論辯。三、德國歷史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啟蒙運動使德國人部分地接受了啟蒙精神,喚醒了共和民族主義的熱情,而法國大革命和對德戰爭則引起德國思想家對法國精神的反思和批判。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基因、演化與民族主義的真相
    他是將演化理論和基因生物學應用於社會科學的開創性人物,但也因為種族主義傾向而備受批評。一、社會科學的缺環在當代世界中,族群衝突和民族主義愈演愈烈,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科學現象。但社會科學家對此的解釋卻一直沒有什麼新意。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原標題: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自20世紀的 「語言學轉向」以來,語言、思想與實在這三者構成的「語義學三角」就成為哲學領域所關注的論題。在這種與傳統哲學相區別的運思方式中,意義問題始終位於核心地位;而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語義學視域中的規範性論題也日益體現出其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在當代語言哲學的發展歷程中,很多哲學家在不同的研究進路之間感到困惑和難以取捨。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吉琛佳評《「民主」與「愛國」》︱作為變革與反抗的民族主義
    雖然從1956年便開始有「已經不再是戰後了」的觀念,然而直到2016年,以「永續戰敗論——戰後日本的核心」為標題的著作依然在成為暢銷書,足可見「戰後」這一分期框架的強韌生命力。猶記得筆者赴日本讀書的頭一年,在指導老師之一、家族社會學者落合惠美子教授的研討班上,教授帶領我們閱讀了J. W. 道爾的日本戰後史名著《擁抱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