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怎樣選擇?無疑是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教師們首先應該面對的問題。
(1)作為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師,在身份上屬於一個中國人,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上,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這樣豐厚的文化遺產,這直接影響著萬千大學生的接受和誤讀。所以教師世界主義的意識的形成在外國文學授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既尊重他國文學的異質性,又能平等對待他國文學,更重要的是在文學選擇上能一視同仁地對待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學,不要厚此薄彼,消除潛意識中的霸權意識和西方中心主義思想,要有對所有與自己不同的他國文學的"他性充滿好奇和興趣,將他者視為對自我不可替代的補充的寬闊心胸"。
作為外國文學的老師,要及時捕捉學術前沿,引導學生全面捕捉世界文學發展的脈搏,以世界主義意識的眼光來準備課程內容,這樣才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世界主義意識,真正培養出具有世界眼光和世界主義意識的人才。
(2) 學生多元接受渠道的引導除了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有意識地踐行世界主義的意識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去了解世界文學發展的動態。外國文學涉及的信息量很大,而一般分配的課時又相對很少,所以在有限的課時內要完成對諸多國家眾多作家的介紹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藉助網絡、影視等多渠道地了解外國文學發展的動態。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現象也要引起老師的注意。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高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開始使用多媒體授課,老師最大可能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增加了內容的密度和容量,使得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
但是,伴隨著多媒體的廣泛運用,隨之而來的不良影響人們也應該正視。課堂上大量圖片影視資料的使用在增加內容的直觀性和容量的同時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忙於看眼花繚亂的投影內容,對老師言說的內容的接收量大打折扣,甚至有同學上課根本就不認真聽課,課後拷貝老師的課件內容就可以了。
同時,網絡時代影視資料的豐富,使得很多學生對於名著的了解僅限於根據原著改編的影視劇,根本不願意去讀原著,圖像時代的影響使得書本悄然遠離大學生的書桌。文字的魅力與生命僅通過影視劇是無法展現的,而文字所帶來的無限想像空間在影視劇中也變成了有限,這無疑對於文學來說是一種損耗。
當然也有些影視劇忠於原著,甚至提升了文學原著,但是影視劇的視圖與空間永遠無法替代文字所展現的無限時空。而文學的生命源於文字,語言文字應該是文學的基本載體,是文學的血脈,所以說對於網絡給文學帶來的利弊,人們只有以正確的心態對待,才能在自己的授課中,在多媒體的網絡運用上遵循合理的原則,取其長處、避其短處,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3) 教材編訂的世界主義意識的體現"隨著8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思潮的湧入,我國的外國文學史編撰經歷了從學術觀念、研究方法到話語使用等方面的裂變與更新。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不斷推出的新成果,也往往能夠被及時地吸收到文學史編寫中來。在中外文學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編撰者們對國外的相關研究資料(外國學者編寫的多種文學史)的了解和借鑑,對外國文學作品原文的閱讀理解,都有了明顯的長進。
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外國文學史編寫,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是在走著一條逐漸上升發展的道路。"我們的教材編訂雖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有需要彌補的不足,教材編訂中世界主義意識的滲透就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外國文學史的教材編訂應增加有關當代知名作家的章節,以增強外國文學教學的現代感。傳統外國文學史教材的編訂多關注現代作家,對著名的當代作家提及很少。
當代作家的文學史地位雖然有待歷史的進一步驗證,但是作為一門學科,對當代作家的關注是了解時代與文學現狀的最好辦法。學生在學習中對當代作家也容易產生親近感,對於文學作品也更少隔膜感,所以當代作家的引入是文學史編撰過程中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
其次,人們在文學史的編撰過程中增加亞非文學的比重,吸收一些亞非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實這一部分內容的介紹和引進,在文學史的編撰上儘量體現編者的世界主義意識,客觀公正地評價和定位作家和作品,對一些小國的文學現象也能予以客觀的敘述,祛除任何所謂的中心主義思想,用世界主義的意識和眼光去對待人類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文化多元、異質並存。
歌德說"世界文學的時代來臨了"。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教師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國際眼光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窗口,人們只有通過對不同國家充滿異域風情的他國文學給予關照,才能更清晰地反觀自身,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