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2020-12-03 張磊趣談歷史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怎樣選擇?無疑是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教師們首先應該面對的問題。

(1)作為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師,在身份上屬於一個中國人,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上,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這樣豐厚的文化遺產,這直接影響著萬千大學生的接受和誤讀。所以教師世界主義的意識的形成在外國文學授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既尊重他國文學的異質性,又能平等對待他國文學,更重要的是在文學選擇上能一視同仁地對待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學,不要厚此薄彼,消除潛意識中的霸權意識和西方中心主義思想,要有對所有與自己不同的他國文學的"他性充滿好奇和興趣,將他者視為對自我不可替代的補充的寬闊心胸"。

作為外國文學的老師,要及時捕捉學術前沿,引導學生全面捕捉世界文學發展的脈搏,以世界主義意識的眼光來準備課程內容,這樣才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世界主義意識,真正培養出具有世界眼光和世界主義意識的人才。

(2) 學生多元接受渠道的引導除了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有意識地踐行世界主義的意識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去了解世界文學發展的動態。外國文學涉及的信息量很大,而一般分配的課時又相對很少,所以在有限的課時內要完成對諸多國家眾多作家的介紹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藉助網絡、影視等多渠道地了解外國文學發展的動態。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現象也要引起老師的注意。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高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開始使用多媒體授課,老師最大可能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增加了內容的密度和容量,使得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

但是,伴隨著多媒體的廣泛運用,隨之而來的不良影響人們也應該正視。課堂上大量圖片影視資料的使用在增加內容的直觀性和容量的同時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忙於看眼花繚亂的投影內容,對老師言說的內容的接收量大打折扣,甚至有同學上課根本就不認真聽課,課後拷貝老師的課件內容就可以了。

同時,網絡時代影視資料的豐富,使得很多學生對於名著的了解僅限於根據原著改編的影視劇,根本不願意去讀原著,圖像時代的影響使得書本悄然遠離大學生的書桌。文字的魅力與生命僅通過影視劇是無法展現的,而文字所帶來的無限想像空間在影視劇中也變成了有限,這無疑對於文學來說是一種損耗。

當然也有些影視劇忠於原著,甚至提升了文學原著,但是影視劇的視圖與空間永遠無法替代文字所展現的無限時空。而文學的生命源於文字,語言文字應該是文學的基本載體,是文學的血脈,所以說對於網絡給文學帶來的利弊,人們只有以正確的心態對待,才能在自己的授課中,在多媒體的網絡運用上遵循合理的原則,取其長處、避其短處,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3) 教材編訂的世界主義意識的體現"隨著8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思潮的湧入,我國的外國文學史編撰經歷了從學術觀念、研究方法到話語使用等方面的裂變與更新。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不斷推出的新成果,也往往能夠被及時地吸收到文學史編寫中來。在中外文學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編撰者們對國外的相關研究資料(外國學者編寫的多種文學史)的了解和借鑑,對外國文學作品原文的閱讀理解,都有了明顯的長進。

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外國文學史編寫,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是在走著一條逐漸上升發展的道路。"我們的教材編訂雖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有需要彌補的不足,教材編訂中世界主義意識的滲透就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外國文學史的教材編訂應增加有關當代知名作家的章節,以增強外國文學教學的現代感。傳統外國文學史教材的編訂多關注現代作家,對著名的當代作家提及很少。

當代作家的文學史地位雖然有待歷史的進一步驗證,但是作為一門學科,對當代作家的關注是了解時代與文學現狀的最好辦法。學生在學習中對當代作家也容易產生親近感,對於文學作品也更少隔膜感,所以當代作家的引入是文學史編撰過程中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

其次,人們在文學史的編撰過程中增加亞非文學的比重,吸收一些亞非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實這一部分內容的介紹和引進,在文學史的編撰上儘量體現編者的世界主義意識,客觀公正地評價和定位作家和作品,對一些小國的文學現象也能予以客觀的敘述,祛除任何所謂的中心主義思想,用世界主義的意識和眼光去對待人類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文化多元、異質並存。

歌德說"世界文學的時代來臨了"。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教師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國際眼光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窗口,人們只有通過對不同國家充滿異域風情的他國文學給予關照,才能更清晰地反觀自身,看到自己的影子。

相關焦點

  • 教學設計如何指向學生物理觀念的培養
    教學科研》,分享交流教育教學的研究感悟。摘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以學生的物理觀念培養為引領,緊扣課標主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在情境中使其發現問題,並用自己所學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將學生自己的前觀念演變為科學的物理觀念的內化。
  • 蔡拓 汪家銳: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理論:吉登斯的世界主義思想探析
    故此,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簡要敘述吉登斯如何在反思和承接古典社會理論思想基礎上重構現代性理論並提出現代性的全球化維度;第二、三、四部分則從三個層面分別論述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的主要內容,即社會與個體的轉型、民族國家的重新定位以及全球治理的變革; 最後一部分為結論。
  • 劉擎:重建全球想像——從「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義
    傳統文人的世界主義在這種新的民族意識中「塌陷」為地方性,但現代中國的歷史運動並沒有完全收斂於民族主義,同時也生成了一種以階級構想的「新世界的政治」。由此,民族意識對天下觀的克服並不是在普遍主義意義上的退縮,而是超越那種被視為「地方性」的傳統帝國的世界主義。
  • 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2019年5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及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協辦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系列講座」第五十八講在中文系舉行。此次講座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宋炳輝主講,中文系張輝老師主持,題目為「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
  • 文學欣賞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一般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從鑑賞文學過程來愉悅感情以及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並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相統一。建國30年以來,大部分文學領域的人都以「認識論」作為文學欣賞主流觀念。在本文中,主要通過文學欣賞的藝術認識、作品解讀、思想傾向這三個方面來一一解析文學欣賞觀念,從而達到對文學欣賞觀念的整體把握。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在接觸批判性思維之前,我是靠經驗進行教學;接觸批判性思維之後,我覺得批判性思維給了我一個理性的支點,讓我可以撬動課堂教學,抓著『理解—思考—超越』這根線,讓語文核心素養和課標落地,從此,我的教學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經驗走向理性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近代以來中國處理周邊事務面臨的主要困境是面對西方外力壓迫如何自存的問題,即常說的所謂「救亡」問題,但有些論者把「救亡」與「啟蒙」對立起來,認為「救亡」運動壓抑了「啟蒙」思想得以成長和擴散的機會,由此形成了一種彼此衝突的格局,這種論點是大可值得商榷的。
  • 學生不會做題往往是沒有形成物理觀念
  • 外國語學院 「2020第二屆當代英語文學前沿問題研究高端論壇」 召開
    河北師範大學副教授王小會在「馬丁·艾米斯『倫敦三部曲』中的後現代『地方』」主題發言中探討了艾米斯如何運用地方書寫真實再現了後現代都市中的「後自然」環境,公共場所和居所的現狀,呼籲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估地方的價值以解決地方發展的危機。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觀察 觀身邊 察天下2014-03-14 第204期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近年來新出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如早年間的譯本好讀了,就連最近的幾位外國諾獎得主作品,因語句不順而讀不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翎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
  • 學科專業PK|外國語言文學—北外VS上外(上篇)
    什麼是「外國語言文學」?  把名稱拆開來看,它包含了「外國語言」和「外國文學」兩個部分。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內容有外國語言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翻譯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以及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等等。  可見,大學的「外語」專業,不僅是語言的學習那麼簡單。
  • 歐美為何拒認中國戰疫,一場新舊世界主義之爭箭在弦上
    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透過疫情現象,深入根本的價值衝突領域,回溯西方幾百年來形成的世界主義價值觀,以及這種價值觀的「非世界性」。與之對應,以中國為代表的古老文明,在借鑑西方現代性時以自身文明與文化為依據,走出了一條新的具有普遍性的道路,也就是官方話語體系中的「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這大概是今天疫情之下東西方觀念尖銳碰撞的根本原因所在。那麼,如何構建東西方之間的統一?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識記:宗教觀念的本質。  (2)理解:①意識的概念。②分析意識的不同類型,說明意識根源於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重點  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難點  (1)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  (2)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3)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方法  (1)主要採用歸納法進行敘述。
  • 世界主義的理路與譜系
    當前的世界主義研究大體可分為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兩部分。實踐研究主要關注世界主義在當前的價值,著重探討世界主義為何在全球化時代能夠復興,世界主義對於全球治理有何意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何關係,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實現社會正義、分配正義和普遍人權,等等。
  • 傅剛: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漸漸地意識到了一些問題,即中外學術交流存在不平等現象:中國學者非常認真地傾聽外國學者的聲音,閱讀他們的著作,學習他們的研究方法,吸收他們有價值的學術觀念;而外國學者,特別是歐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歷史與文化的漢學家總數並不多。
  • 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義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追溯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源流與演變,在當下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氛圍中發出另外一種聲音?世界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教條和價值取向由來已久,這雖然是一個相對模糊、眾說紛紜的理論,但其核心理念「個人是宇宙/世界這個更廣大的共同體的一員」還是很明晰的。
  • 202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綜合英語...
    考研大綱裡主要包括研究生考試科目的考試範圍、考試要求、考試形式以及試卷結構,本文整理202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綜合英語》考試大綱。本考試大綱適用於外國語言文學專業以下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外國文學及世界文學、翻譯傳播及區域國別研究(英語)、外語教育。一、考試形式考試形式為筆試。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滿分為 150 分。試卷含試題和答題紙,試題答案未寫在答題紙上的視為無效。
  • 破解文學批評的斯芬克斯之謎
    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大家都在熱烈呼喚批評,但動起筆來還是習慣於表揚。 在汗牛充棟的文學批評文章中,我們很少見到具有辯證法精神的文本出現,大多呈現二元對立思維特徵,要麼捧上天,要麼貶入地,這已成為「中國式批評」的常規態勢。而真正客觀的批評絕對不該是這樣的,應履行魯迅先生「壞處說壞,好處說好」的教誨,向批評家別林斯基學習,進行捍衛真理、堅守初心的批評。此間,言者立其誠乃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