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如何指向學生物理觀念的培養

2021-03-01 蔣物理

歡迎關注清華附中蔣物理公眾號

各位教育同仁大家好,出於對教學科研的愛好,特在公眾號中開闢新的欄目《教學科研》,分享交流教育教學的研究感悟。本文是我在2019年4月發表於《基礎教育課程》第8期上的文章。

摘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以學生的物理觀念培養為引領,緊扣課標主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在情境中使其發現問題,並用自己所學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將學生自己的前觀念演變為科學的物理觀念的內化。關鍵字:物理觀念 物理教學設計物理核心素養 高中物理教學

物理觀念是物理核心素養之一,是指知識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和運用。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而且要將所學知識內化,在此基礎上形成對物質世界的整體認識。物理核心素養中首先提出的是物理觀念,培養物理觀念也是培養核心素養其他三個方面的基礎和目的。如何以物理觀念的培養來設計教學呢?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

 

[1]蔣煒波.教學設計如何指向學生物理觀念的培養?[J].基礎教育課程,2019(08):56-60.

本文旨在交流學習,轉載或使用時請務必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清華附中蔣物理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學生不會做題往往是沒有形成物理觀念
  • 初二物理教學設計:長度的測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並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並指出長度測量是*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於「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繫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
  • 初二物理教學設計:光的反射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 初中物理《密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會用密度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驗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密度是表徵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活動,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 指向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研討會在邕高舉行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為推動指向核心素養的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12月24日,南寧師範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學科教學(地理)研究生地理教學研討會在南寧市邕寧高級中學舉行。一、課例展示 指向核心素養的新教學1.大單元教學:《地球上的水》 授課教師:周恩輝「大概念」和「單元教學」是當下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兩個關鍵詞,周恩輝老師將這兩個關鍵點結合,基於大單元教學下進行整節課的架構。在正式上課前,學生先明確本單元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從學生主體出發開展任務學習。
  • 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針對當前英語的教學現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結合閱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書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化英語課程改革的重大之舉。
  • 高中物理《圓周運動》教學設計
    本節課是從運動學的角度來研究勻速圓周運動 ,圍繞著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展開,通過探究理清各個物理量的相互關係,並使學生能在具體的問題中加以應用。(過渡句)知道了教材特點,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學生特點。也就是我說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 新高一物理教學中加速度的教學設計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要有效地實施課改工作就應該推祟新的教學理念,將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創造創新思維的培育者,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把教學的中心放在教會學生如何「學」上。
  • 武漢紡織大學《大學物理實驗》探索混合式教學 讓學生愛上物理課
    >近年,課程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得到了迅猛發展,MOOC、SPOC、翻轉課堂等一系列教學新式樣如雨後春筍般孕育而生。更新理念 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模式在線課程建設的後續問題就是如何投入使用?如何和線下課程做好銜接?在使用之初,老師們也會有疑問,當過去的線下課程脫變到了雲端後,教師今後在課堂上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呢?課堂教學又應該如何組織教學呢?
  • 「蘇軾研究」不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就小學科學教育的目標和教學方法而言,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項能夠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求真質疑的態度、勇於探索的品格、熱愛自然的情懷。蘇軾研究固然包含質疑的成分,但看不出小學生研究蘇軾的內在動機、目的是什麼,是前人對蘇軾的評價過分或不夠?顯然,這不是一個真問題,不是孩子們自己提出的問題,而是成人強加給孩子的問題。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學探索
    核心素養的整體性決定了教學設計不是一個個割裂開來的知識點,而是將知識結構化、情境化、意義化的一個個單元。教師如何學會規劃和設計單元教學呢?問題四:這幾年,關於學生的學習和測評有兩個熱詞,「真實情境」和「問題解決」,請您談一談,在課程實施中,如何選擇或創設「真實情境」,如何設計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真實任務?怎樣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測評?線上線下的融合如何有效提升教學和評價的效果?
  •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位移關係教學設計
    這是省優質課獲獎教學設計,分享給大家教 材 分 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位移的關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該內容是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前兩個規律的基礎上,繼續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深入和拓展。
  • 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用好這8種方法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應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課堂教學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了。那麼,課堂教學如何去做,方能使學生的創造性得以培養呢?這裡,筆者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介紹8種方法,供各位有志者參考。
  • 教師在教學過程安排上,注意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那麼,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我想通過多年的教學來分析以下幾個方面。1 營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教學氛圍民主,寬容和理解是學生創造性發展的先決條件。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曾說:「民主像一座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民主與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觀地位,讓學生自由地發展。
  • 重視實踐平臺建設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專訪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實驗...
    【導讀】「重在課內、拓展課外、搭建平臺、因材施教」,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通過分階段、分層次、階梯式的教學改革,將以往學生「要我學我就學」 「要我做我才做」的被動學習習慣轉變為「我要學」的自發行為。中心還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素質放在第一位,通過各種物理實踐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 注重實驗探究教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物理在初中教學中處於重要的學科地位,如何全面實施素質 教育 呢?我認為,應該加大實驗探究教學的力度,追求實驗探究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多種能力。「實驗教學應擺在物理教學中的首要地位」已成為廣大物理教師的共識。
  • 《電動勢》教學設計
    《電動勢》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係。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4.理解電源內電阻。
  • 特級教師說| 朱開群:基於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
    3.基於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在引入主題情境後,又如何將情境與教材有機連接起來?通過具有高階思維導向的問題設計。問題設計既成為連接情境與教材的橋梁,又成為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開放性意識、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和助推器。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河南省安陽市英語教研員張瑞娟:初中英語教學設計的前世今生
    剛才我說落腳點是加強教學互動,因此我想說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也就是教學是交際。用交際去教,為交際而學,教學要活動化,活動交際化,交際生活化。基於實際語境,然後能夠忠實理解如何通過教學設計走進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