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研究」不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2020-12-06 荔枝網新聞

  近來,媒體領域就清華大學附小學生用「大數據方法」研究蘇軾(下面簡稱「蘇軾研究」)一事討論熱烈。就小學科學教育的目標和教學方法而言,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項能夠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求真質疑的態度、勇於探索的品格、熱愛自然的情懷。蘇軾研究固然包含質疑的成分,但看不出小學生研究蘇軾的內在動機、目的是什麼,是前人對蘇軾的評價過分或不夠?顯然,這不是一個真問題,不是孩子們自己提出的問題,而是成人強加給孩子的問題。無論是根據早期杜威的探究教學原理還是當代的建構主義理論,學生的探究都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問題基礎上。小學生對蘇軾的興趣大還是對自然界興趣大?他們面臨的問題是蘇軾的詩歌風格類型還是太陽的東升西落、月轉星移、四季更替、花開花落?

  其次,探究設計的難點在哪裡?哪個環節需要學生反覆試驗、攻克難關?探究的結論對孩子們有什麼意義?科學探究往往需要經歷從困惑、到尋找證據、到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敗感的過程,也需要經歷與同伴分工、合作、切磋、互助的過程。這些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而且培養了合作能力和民主意識。這些經歷與家長的合作是不能替代的。

  當然,對於蘇軾的研究也是可以採用科學研究方法的,就像類似的某種紅樓夢研究一樣,屬於社會科學的研究範疇。然而,鑑於人類認識自然界比認識自身更早、更成熟,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於小學生而言,社會科學的主題不如自然科學的主題更合適。其次,即便是社會科學的主題,選擇蘇軾不如選擇柳宗元,因為柳宗元是我國古代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他的散文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其「作品」比其他文學家更接近於科學考察的「野外記錄」。以其《小石潭記》為例:「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其岸勢犬牙錯互」,這或許可以代表我國古代地質學野外記錄的雛形——對「向斜構造」的描摹。因此教師可以將文學與科學等科目相聯繫進行跨學科教學探索,例如可以比較科學與文學的區別和聯繫,也可以討論地質構造與山水景色的關係,甚至可以讓學生用模擬實驗方法演示地質構造和自然景色的形成過程,並以科學觀察的方式進行客觀記錄,甚至提出「小石潭」的構造成因假說。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應該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學習相互聯繫,發展一種終身享用的理性的、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從這個綜合性上看,蘇軾研究進行了可喜的探索。然而,應該注意的是,我國科學課課時已經太少,因此教學設計必須精打細算,因為好的取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與蘇軾等並稱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和韓愈曾經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針對當時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文風,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倡導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的批判精神。在語言上提倡「務去陳言」「辭必己出」。這些都是與科學精神相一致的。然而,我們的教師,不僅是語文教師,包括科學教師都常常忽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科學基因。

  關於小學階段綜合課教學,西方國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英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內容的縱向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重演西方世界從古希臘到近代兩次工業革命的文明史為基本框架的。低年級小學生們身著自製的古希臘服裝,製造原始的香料、橄欖油麵包;學習古羅馬騎兵傳遞信息的方法;想像在希臘群島上寫一封求救信,放在用蠟封口的自製漂流瓶裡,再應用簡單的海流和潮汐的知識,決定投放漂流瓶地點,並估計幾天後可到達對岸島嶼,等等。由此,語文、數學、科學、歷史、地理學習相互支持、融會貫通。與此相配合,英國小學生學習字母、單詞和閱讀、寫故事、繪圖同步進行,而不是先識字、後閱讀、再寫作。閱讀、寫作、繪圖等多種技能各顯神通,使得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就提高。

  由於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殊性,可以直接利用的我國古代科學教育的素材尚待挖掘。除了如上所述的柳宗元作品外,《墨經》《論衡》《荀子》中有許多適合於科學教育的內容。例如,墨子的小孔成像原理就是一項不錯的有利於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素材。此外,對於高年級學生,採取科學案例史教學法,探討科學發現與社會歷史的關係,如介紹墨子小孔成像原理的發現過程與先秦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聯繫,都是不錯的教學設計。不過,關於我國古代科學教育的素材挖掘是一項亟待開展的重要工作,希望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教學設計如何指向學生物理觀念的培養
    教學科研》,分享交流教育教學的研究感悟。摘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以學生的物理觀念培養為引領,緊扣課標主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在情境中使其發現問題,並用自己所學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將學生自己的前觀念演變為科學的物理觀念的內化。
  • 「重磅」STEM教學能提高學生創造力?基於42項實驗研究的元分析
    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建議降低STEM學習的認知負荷,優化STEM教學主題設計,實現STEM教學的學段貫通以及構建STEM教學的創新場域。關鍵詞:STEM教學;創造力;元分析;調節效應一、問題提出STEM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Parker et al.,2015;餘勝泉等,2015)。
  • 科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嗎?——如何讓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表說明】我們經常說: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記住科學結論,還要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這也是「課程思政」的一部分)。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如何讓學生理解和記住科學結論、學會靈活應用而大傷腦筋!
  •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螞蟻》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螞蟻》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設計理念】「科學探究始於細緻觀察」的新課程理念,教學中著力去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科學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性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性課程模式。
  • 《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文版,21世紀人才培養科學教育理論
    同時,鑑於該標準的啟發,我國科學教育可在課程設置,教師培養範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作出相應改變。《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優勢《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的每一條內容都包含三個維度:學科核心概念、科學與工程實踐以及跨學科概念。科學與工程實踐以及跨學科概念被設計在一定的情境中,而不是在「真空」中。
  • 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用好這8種方法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應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課堂教學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了。那麼,課堂教學如何去做,方能使學生的創造性得以培養呢?這裡,筆者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介紹8種方法,供各位有志者參考。
  • 美國小學科學教學的特色及帶來的啟示
    在新一輪小學科學教學改革中,人們高度重視科學、數學和技術的整合,現行教材也更加貼近兒童社會生活,注重科學與社會的聯繫;科學教學則重在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實踐的綜合能力,呈現出與別國大不相同的獨特之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 小學生做蘇軾研究,是不是擺噱頭搞炒作
    文章寫到,「利用假期時間,我們進行了以蘇軾為主題的小課題研究。本次班級共完成課題研究報告23份,研究主題各有不同。」在其中一份報告中,學生們通過電腦程式,對蘇軾的3458首詩詞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發現,「子由」是蘇軾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在《蘇軾詩詞全集》中共出現229次,「足可見蘇軾與弟弟子由之間的手足情深。」另外,「歸來」一詞共出現157次,「歸去」則出現92次。
  • 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針對當前英語的教學現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結合閱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書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化英語課程改革的重大之舉。
  • 淺談小學科學中的實驗教學
    缺少實驗的教學,就絕不是自然科學的教學。小學科學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有利於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傳統的考試方式很難挖掘學生的科學素養,往往那些講解式的教學方式在考試中比那些認認真真實行實驗教學的教學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轉換觀念,拋開以分數決定教學質量的意識。可以採用平時操作和考試兩種成績去雙向評價。
  • 畫江南說江南唱江南 創意課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11月1日,在主題閱讀創意課程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們通過美術、識字、音樂等學科融合的方式,用不同方式學習了古詩《江南》,從不同角度領略了江南的美,老師和學生們意猶未盡。「我非常喜歡今天的課,我們在遊戲中學習新知識,真是太好玩了!」一年級的孩子們說。「『創意課堂研究』是基於朝陽小學的文化體系——家國情懷、陽光心態、未來事業。」
  • 科學精神,從一年級抓起
    在教學和科研中,管越強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學生考上大學了,還不會用基礎的實驗器材,最簡單的實驗也需要老師一步步演示;學生找他大都是為了發表論文,很少有人來探討科學問題,對科學普遍缺乏興趣。 大學生的問題,其癥結往往源自中小學階段科學精神培育的缺失。 「科學一直貼著副科的標籤。」
  • 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導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對其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周,三好教師聯盟為老師們推薦一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文章。
  • 重視實踐平臺建設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專訪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實驗...
    【導讀】「重在課內、拓展課外、搭建平臺、因材施教」,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通過分階段、分層次、階梯式的教學改革,將以往學生「要我學我就學」 「要我做我才做」的被動學習習慣轉變為「我要學」的自發行為。中心還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素質放在第一位,通過各種物理實踐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導體與絕緣體》課堂教學策略分析作者:姚春玲我們在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的科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還要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培養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
  •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計算,學會解答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 中學英語:活化教材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面向21世紀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外語素質教育,但到底什麼樣的課才算貫徹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卻成了外語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難題。本文試從"活化 "教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一角度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
  • 提升科學素養是培養提問能力關鍵
    能夠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不僅僅是所有學問深入研究的起點,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邏輯鏈:只有懷疑之精神,才有獨到之見解,方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才有可能在繼承和發揚前人總結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從已知到解未知,推陳出新,甚至完全顛覆已有認知,提出新的理論或者定律推動科學的進步,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新的時代。以上,與我們當前一直呼籲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息息相關。
  • 教師在教學過程安排上,注意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的最基本階段。因此,在現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是一門學科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依賴於各學科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多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
  • 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挖掘信息能力的方法
    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是學生應具備的化學素養之一。培養學生挖掘課本信息的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一個有效的、具體的、重要的方法與途徑。從化學課本的哪些角度,採用哪些方法挖掘課本上的隱含信息呢?一、挖掘的角度與方法1、從課本插圖上挖掘隱含信息。插圖的作用(1)直觀形象(2)言簡意賅。往往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