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做蘇軾研究,是不是擺噱頭搞炒作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小學生做蘇軾研究,是不是擺噱頭搞炒作

  清華附小班級內部公眾號點擊量破百萬,記者向老師當面求解小學生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

  今年清華附小開展一系列致敬蘇軾活動,學校裡有關蘇軾的展示隨處可見。宰飛 攝

  《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蘇軾VS李白》……初看這些研究課題,你或許會以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可是你錯了。這些課題報告的作者是一群小學生。

  昨天,微信朋友圈流傳著一篇題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文章源於清華附小六(4)班公眾號。文章寫到,「利用假期時間,我們進行了以蘇軾為主題的小課題研究。本次班級共完成課題研究報告23份,研究主題各有不同。」在其中一份報告中,學生們通過電腦程式,對蘇軾的3458首詩詞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發現,「子由」是蘇軾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在《蘇軾詩詞全集》中共出現229次,「足可見蘇軾與弟弟子由之間的手足情深。」另外,「歸來」一詞共出現157次,「歸去」則出現92次。學生隨即展開思考,這樣用詞的原因是因為他總是到處雲遊嗎?通過進一步分析詩詞創作的年代,結合蘇軾被貶謫的經歷,學生發現,「蘇軾一生三次被謫,每次被謫結束之後,蘇軾詩中『歸來』出現的次數就會有所增加。」

  看著文章裡分享的5篇質量不低的研究論文,很多成年人感到驚詫。小學生做蘇軾研究?是不是清華附小擺噱頭、搞炒作?這些研究成果真的出自十來歲的孩子之手,還是由父母、老師捉刀代筆?基礎教育是不是跑偏了……網上的質疑、讚揚、反思出乎學校師生意料。師生家長平時用來內部互通的班級公眾號少有外人關注,怎麼一下子點擊量破了百萬?清華附小的老師們也有點懵了。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位於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清華附小,向學校的老師們當面求解。

  清華附小是借蘇軾來炒作嗎

  文章所登的班級微信公眾號平時用來向家長展示教育教學活動,是個常態行為,學校根本不存在炒作的動機。

  看到網上有人說,清華附小在借題炒作,學校老師覺得很委屈:「班級微信平時就是用來向家長展示教育教學活動的,是一個常態的行為,不知為何被轉了出去,學校根本不存在炒作的動機。」

  學校負責人說,清華附小是一所創辦於1915年的清華子弟學校,走出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6位兩院院士、6位共和國將軍。在學校會議室,記者看到兩幅書法題詞:「祝清華附小同學們學業猛進!」「發展自己的興趣」,落款均為「楊振寧」。

  事實上,類似蘇軾研究的小課題在清華附小並不是頭一次。據介紹,在之前幾年,全校師生共同做過史鐵生研究、魯迅研究等,明年學校還計劃進行朱自清研究。

  校方通過微信給記者發送了上屆六年級孩子的作品合集 《魯迅小課題研究》。看看題目,也都頗有學術氣息:《魯迅筆下少年形象》《魯迅童年課題研究》《那些年魯迅吃過的零食》《故鄉·少年》 ……這些研究課題去年也同樣發在班級的公眾號裡,當時並沒有引發輿論熱議,而今年的蘇軾研究產生的反響是學校老師始料未及的。

  六(4)班兩位班主任之一的易老師是一位教數學的小夥子。他說,小課題研究在學校是一個常態化的教學項目。說話間,他捧出一摞足有一尺高的A4列印文稿,記者翻看後發現這些都是孩子們的研究報告:《共享單車的受歡迎程度和存在的問題》《關於無紅綠燈路口的建議》《關於紙質書與電子書優缺點的調查研究》……

  《當小學生遇見蘇軾》之火並非刻意而為。「很多人之所以對我們有非議,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和他們的所見不一樣。」學校對一些不理性的評價也覺得很無奈。

  小學生研究蘇軾是否揠苗助長

  學校推行「1+X課程」,「1」凸顯學科價值,「X」強調創造生成。孩子從三年級下半學期就開始課題研究訓練。

  小學六年級就拿出專業調查報告,學校是否揠苗助長?不少網友質疑這步子邁得是不是太快了?

  「別忘了,這是清華附小。」校方這樣答覆。作為有著歷史傳承的清華教職員工子弟學校,生源所受的家庭教育與眾不同。因此也就有了推行7年的「1+X課程」的育人模式,「1」凸顯學科價值,「X」強調創造生成。蘇軾研究就是清華附小「X」課程的一部分。

  六(4)班另一位班主任連老師說:「國慶長假的『遇見蘇軾』作業是為期一年研究的報告初稿。其實,蘇軾研究早在今年春天就已經開始了。」

  上半年主要是對蘇軾的靜態學習,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外,學生們閱讀大量書籍,學校還請《百家講壇》名師康震來學校做了3小時的講座。

  下半年開始進行選題討論,對選題不斷修改後開始調查研究。學生利用國慶長假將這幾個月的研究整理成報告,隨後還將進行小組討論、再次修改、答辯等多個環節。

  此次網上瘋傳的六(4)班《當小學生遇見蘇軾》並非一蹴而就。這些孩子從三年級下半學期就開始接受課題研究訓練。易老師回憶起第一次研究「種小苗」,他帶著孩子們一點點記錄著「小苗」的成長。孩子們結合語文課進行「種小苗」的日記寫作,結合數學課進行小苗的測量,結合自然課學習「小苗」的分類……老師不斷教授課題研究方法、報告書寫規範等。

  研究報告是否父母老師捉刀

  老師坦言,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確實沒有,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小學生遇見蘇軾》主要內容為學生個人完成。

  對於《小學生遇見蘇軾》是否為孩子獨立研究的疑問,校方並不否認家長在其中的參與,但表示主要內容為學生個人完成。

  當前教育改革倡導「家校協同」。清華附小擁有得天獨厚的家長資源,大師、院士進校園成為常態。校方認為學校利用家長幫助孩子學習,並不是件壞事。

  易老師解釋說,大家可能把這個研究想得太難了。在小學課程的統計裡,已經接觸了研究方法的學習,調查問卷法要求每位學生都要掌握,包括「信度」「效度」等統計學知識也曾教授。

  老師坦言,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確實沒有,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有個孩子進行「高頻詞檢索」研究,是其父親在網上幫忙找的搜索分析軟體,「軟體把高頻詞彙檢索出來,剩下的事就是利用課上所講的數學統計分析了。」易老師解釋道。有家長教給孩子做折線統計圖,有家長幫忙將問卷導入「問卷星」網站。幾份研究報告中,《蘇軾的朋友圈》研究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

  連老師抱著孩子們的一摞作業說:「我對這幫孩子太熟悉了,從小學二年級就帶他們,從一片紙的小作業到今天的研究報告,我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哪個孩子什麼研究水平我了如指掌。他們是靠自己獨立完成的,還是家長幫忙完成的,我一看便知。」

  老師主要扮演論文指導角色。易老師告訴記者,「遇見蘇軾」的研究選題由班主任逐一把關。學生選題的最大問題是太大,比如「蘇軾詩歌風格研究」,這就需要老師引導他們進行修改。有的調查問卷由老師提出意見並「改到崩潰的第11稿」。

  他們對於學生的幫助是全天候的。採訪當天18時,連老師看看表,「一般我都19時回家,當孩子有問題找我,就是我的上班時間。」國慶8天長假,用一個詞形容兩位班主任對學生的幫助就是「陪伴」。他們隨時等著孩子們問問題,不斷為孩子們打磨研究報告。

  清華附小模式可以被複製嗎

  學校負責人坦言,清華附小模式恐怕難以簡單複製。這些小課題研究基於學校的學生特點、清華資源及附小歷史。

  當大多數小學生還在孜孜不倦於基礎課程時,清華附小的孩子們已經「玩」起了高等教育才有的課題研究。學校負責人坦言,清華附小雖有引領中國小學教育的意圖,但其模式恐怕難以簡單複製。她說:「清華附小的小課題研究基於本校學生特點、清華資源、附小歷史。」

  不過回到教育思路本身,專家認為,這種創新彌補了當前中小學教育的不足,加強對於學術研究的基本訓練。幫助孩子將興趣順利轉化為實際的成果,這正是基礎教育應該做的事。探究式學習通過課題展開教學的方法對培養小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很有幫助。這種嘗試值得鼓勵,期待在全國更多的小學推廣。

  學校負責人說得很實在,她所做的只是在清華附小因材施教。專家表示,不可否認,地區間、學校間教育資源不均衡是客觀現實,教育改革正在努力縮小這種差距,但均衡也只是個相對的概念。與其焦慮或糾結於客觀條件,不如在教育思路突破、教學方式創新上多動動腦筋。(記者 宰飛 見習記者 餘晨揚)

相關焦點

  •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突破 石墨烯電池到底是不是噱頭?
    是的,石墨烯電池大概率是噱頭。三年之前,石墨烯電池就曾名噪一時,但繁華落盡,一地雞毛。三年之後,石墨烯電池取得了質的突破嗎?我們希望如此,但仍需要用事實說話。關於石墨烯,最近有兩件事情。一個圈外,一個圈內。先說圈外的,前不久,「天才少年」曹原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雜誌上同時發表了兩篇文章,主要介紹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阿聯航空:我太難了,承擔遊客醫療費用被指搞噱頭?
    旅客聽到這樣的消息,並沒有表現得過多開心,他們認為阿聯應該把預備支付的醫療費用,提前花在保護旅客的安全上,然後把全部工作的重心,放在確保旅客健康及安全方面,而不是想著去承擔「出事」後的相關後果,甚至有一些媒體指責:阿聯借著新冠肺炎的噱頭炒作。到底怎樣的航空公司,才能讓非常時期的旅客感到十足的放心呢?
  • 「蘇軾研究」不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近來,媒體領域就清華大學附小學生用「大數據方法」研究蘇軾(下面簡稱「蘇軾研究」)一事討論熱烈。
  • 石墨烯電池到底是不是噱頭?
    是的,石墨烯電池大概率是噱頭。三年之前,石墨烯電池就曾名噪一時,但繁華落盡,一地雞毛。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謎團:他似乎連基因都搞不清楚,卻能研究...
    ◎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王申說,她之所認為這不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還因為「它不好玩」。「也有小學生、初中生做出非常棒的項目,他們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自己覺得有趣,進而想去一探究竟。」王申說,當然在其研究過程中肯定少不了成人的助力,「但那是技術上的幫助,而不是想法或思路上的。」在王申看來,這類比賽的重點應還是以激發和培養興趣為主。
  • 小學生靠研究直腸癌參加全國科創比賽,學術造假是不是太嚴重了?
    「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看到這句話大家是不是第一反應覺得不可能,是謠言?現在小學生都開始進行科研活動了嗎?研究的還是癌症、基因這種非常需要專業知識的學科。
  • 食用油行業陷「噱頭」怪圈 無概念不炒作?
    據了解,此前也有一些食用油品牌打出過「省油」的口號,龍大新一代花生油是真省油還是又一次概念炒作?業內人士一語道破天機:其實,食用油行業是一個相當成熟的行業,企業的宣傳都進入了無概念不炒作怪圈,企業已經沒有新的宣傳噱頭,只能用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招攬消費者了。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個造假者升天,無數個科學家墜落
    ,小學生的時間和體力適應不了這麼高強度的工作;從知識方面來講,研究中涉及很多專業的英文詞彙、轉錄組SPSS數據分析以及mega等相關的操作,這也不是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可以達到的。,這些研究內容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
  • 湖南衡陽600名小學生擺人體地球呼籲關愛家園
    湖南衡陽600名小學生擺人體地球呼籲關愛家園) "← →"翻頁 4月19日,正值第47個世界地球日前夕,湖南衡陽高新區蒸水小學600名小學生用身體組成直徑近
  • 小學生研究直腸癌獲獎,究竟尷尬了誰?
    今天,有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傳遍五湖四海:喜大普奔,六年級小學生攻克直腸癌難題!雲南昆明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研究的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項目,獲得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會研究癌症的小學生,可能不止100個
    就在上個周,雲南一個才上六年級的小學生,做了一個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厲害吧,你們這些奔三奔四的叔叔阿姨是不是都沒看明白這項目在說啥?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了獎,你研究癌症停留在MTT活性檢測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曝光#最近,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一項叫作「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獲獎作品在學術圈引發了一場小地震,對癌症領域有過了解、甚至正在從事或已經完成相關研究的碩博們也紛紛對此進行著激烈的討論。
  • 「包治百病的神水」 功能水是噱頭炒作嗎
    山東威海國際健康水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研究員李復興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功能水需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研究證明,且經過多次重複的科學試驗依然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時,才能定義該類產品具有某種功能。目前,國際上對功能水尚處於研究階段,有許多聲稱具有某種功能的水,還沒有相應的經得起推敲的研究報告,我國也是如此。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原來,近日,一項聽起來就段位頗高、直逼博碩水平的「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細心的網友們發現,該基因研究項目完成人是雲南昆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陳某石。有的人驚呼:莫非這就是百年一遇的醫學研究奇才?在水木社區論壇裡,網友跟帖評論說:「牛,直接進中科院讀博士吧。這得從小在實驗室做實驗,聽報告長大的。
  • 華為Mate8最大騙局:石墨烯電池竟是赤裸裸的炒作
    華為Mate8最大騙局:石墨烯電池竟是赤裸裸的炒作  倦夢還 • 2015-11-27 10:49:30
  • 藍光對皮膚的「傷害論」是不是謠言,是否護膚品行業的營銷噱頭?
    藍光對人體皮膚的「傷害論」是不是謠言,是不是護膚品行業的營銷噱頭?這幾年,關於藍光危害和藍光技術在護膚品中應用,其實已經有不少相關的研究報導和文獻。研究表明,採用280-700nm波段對人體皮膚進行照射,由此產生的自由基中,50%來自紫外線中的UVA波段,另外50%來自可見光波段,其中約35%來自藍光波段。可見光中藍光,與紫外線相比,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以直達人體皮膚的真皮層組織,造成皮膚更深層次的傷害。
  • 餘鵬鯤:小學生研究癌症 究竟壞在哪裡
    隨著進一步深挖,更多天才般的小學生湧現了出來。根據網友爆料,武漢一名三年級小學生和五年級小學生(系一對姐妹)合作完成了《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隨著越來越多的類似案例被曝光出來,公眾終於開始認識到某些比賽中研究成果分量與參賽者年齡和資歷不符已是普遍現象。面對輿情洶洶,相關方面立刻進行了回應。
  •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 超出小學生認知
    一位腫瘤專家向澎湃新聞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也有北京某高校教授認為,小學生經過訓練是可以按指導完成相關實驗操作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科研。但他提出,關鍵點在於「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怎麼設計實驗?怎麼來分組、怎麼來體現研究目標?」這些恐怕是小學生無法解答的。
  • 輪椅上的霍金,究竟是悲劇而智慧的典型,還是用病症炒作的騙子?
    結果第二次上課的時候霍金沒做,說是因為題目有錯,然後還把題目的錯誤講了出來,令滿堂師生目瞪口呆,可謂智力高絕。這樣的命運讓名校畢業的調皮天才霍金的人生選項一下子變得狹窄:他本有各種的人生可能性,但是「漸凍症」讓他除了做學術研究,別無選擇。甚至在物理學中他也只能選擇宇宙學這樣的課題。因為這一課題不需要做實驗,在腦中演算方程、想像宇宙原理就可以。
  • 小學生研究基因項目獲獎!是後浪可畏還是學術造假?網友:已舉報
    近日,一則「小學生研究基因項目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消息,在網絡上傳的沸沸揚揚,有人說這是神童轉世,果然後生可畏,也有人說這樣的科研項目別說小學生了,大多數研究生都望塵莫及,所以不是故意製造噱頭就是學術造假,一定要嚴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