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做蘇軾研究,是不是擺噱頭搞炒作
清華附小班級內部公眾號點擊量破百萬,記者向老師當面求解小學生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
今年清華附小開展一系列致敬蘇軾活動,學校裡有關蘇軾的展示隨處可見。宰飛 攝
《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蘇軾VS李白》……初看這些研究課題,你或許會以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可是你錯了。這些課題報告的作者是一群小學生。
昨天,微信朋友圈流傳著一篇題為《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文章源於清華附小六(4)班公眾號。文章寫到,「利用假期時間,我們進行了以蘇軾為主題的小課題研究。本次班級共完成課題研究報告23份,研究主題各有不同。」在其中一份報告中,學生們通過電腦程式,對蘇軾的3458首詩詞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發現,「子由」是蘇軾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在《蘇軾詩詞全集》中共出現229次,「足可見蘇軾與弟弟子由之間的手足情深。」另外,「歸來」一詞共出現157次,「歸去」則出現92次。學生隨即展開思考,這樣用詞的原因是因為他總是到處雲遊嗎?通過進一步分析詩詞創作的年代,結合蘇軾被貶謫的經歷,學生發現,「蘇軾一生三次被謫,每次被謫結束之後,蘇軾詩中『歸來』出現的次數就會有所增加。」
看著文章裡分享的5篇質量不低的研究論文,很多成年人感到驚詫。小學生做蘇軾研究?是不是清華附小擺噱頭、搞炒作?這些研究成果真的出自十來歲的孩子之手,還是由父母、老師捉刀代筆?基礎教育是不是跑偏了……網上的質疑、讚揚、反思出乎學校師生意料。師生家長平時用來內部互通的班級公眾號少有外人關注,怎麼一下子點擊量破了百萬?清華附小的老師們也有點懵了。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位於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清華附小,向學校的老師們當面求解。
清華附小是借蘇軾來炒作嗎
文章所登的班級微信公眾號平時用來向家長展示教育教學活動,是個常態行為,學校根本不存在炒作的動機。
看到網上有人說,清華附小在借題炒作,學校老師覺得很委屈:「班級微信平時就是用來向家長展示教育教學活動的,是一個常態的行為,不知為何被轉了出去,學校根本不存在炒作的動機。」
學校負責人說,清華附小是一所創辦於1915年的清華子弟學校,走出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6位兩院院士、6位共和國將軍。在學校會議室,記者看到兩幅書法題詞:「祝清華附小同學們學業猛進!」「發展自己的興趣」,落款均為「楊振寧」。
事實上,類似蘇軾研究的小課題在清華附小並不是頭一次。據介紹,在之前幾年,全校師生共同做過史鐵生研究、魯迅研究等,明年學校還計劃進行朱自清研究。
校方通過微信給記者發送了上屆六年級孩子的作品合集 《魯迅小課題研究》。看看題目,也都頗有學術氣息:《魯迅筆下少年形象》《魯迅童年課題研究》《那些年魯迅吃過的零食》《故鄉·少年》 ……這些研究課題去年也同樣發在班級的公眾號裡,當時並沒有引發輿論熱議,而今年的蘇軾研究產生的反響是學校老師始料未及的。
六(4)班兩位班主任之一的易老師是一位教數學的小夥子。他說,小課題研究在學校是一個常態化的教學項目。說話間,他捧出一摞足有一尺高的A4列印文稿,記者翻看後發現這些都是孩子們的研究報告:《共享單車的受歡迎程度和存在的問題》《關於無紅綠燈路口的建議》《關於紙質書與電子書優缺點的調查研究》……
《當小學生遇見蘇軾》之火並非刻意而為。「很多人之所以對我們有非議,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和他們的所見不一樣。」學校對一些不理性的評價也覺得很無奈。
小學生研究蘇軾是否揠苗助長
學校推行「1+X課程」,「1」凸顯學科價值,「X」強調創造生成。孩子從三年級下半學期就開始課題研究訓練。
小學六年級就拿出專業調查報告,學校是否揠苗助長?不少網友質疑這步子邁得是不是太快了?
「別忘了,這是清華附小。」校方這樣答覆。作為有著歷史傳承的清華教職員工子弟學校,生源所受的家庭教育與眾不同。因此也就有了推行7年的「1+X課程」的育人模式,「1」凸顯學科價值,「X」強調創造生成。蘇軾研究就是清華附小「X」課程的一部分。
六(4)班另一位班主任連老師說:「國慶長假的『遇見蘇軾』作業是為期一年研究的報告初稿。其實,蘇軾研究早在今年春天就已經開始了。」
上半年主要是對蘇軾的靜態學習,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外,學生們閱讀大量書籍,學校還請《百家講壇》名師康震來學校做了3小時的講座。
下半年開始進行選題討論,對選題不斷修改後開始調查研究。學生利用國慶長假將這幾個月的研究整理成報告,隨後還將進行小組討論、再次修改、答辯等多個環節。
此次網上瘋傳的六(4)班《當小學生遇見蘇軾》並非一蹴而就。這些孩子從三年級下半學期就開始接受課題研究訓練。易老師回憶起第一次研究「種小苗」,他帶著孩子們一點點記錄著「小苗」的成長。孩子們結合語文課進行「種小苗」的日記寫作,結合數學課進行小苗的測量,結合自然課學習「小苗」的分類……老師不斷教授課題研究方法、報告書寫規範等。
研究報告是否父母老師捉刀
老師坦言,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確實沒有,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小學生遇見蘇軾》主要內容為學生個人完成。
對於《小學生遇見蘇軾》是否為孩子獨立研究的疑問,校方並不否認家長在其中的參與,但表示主要內容為學生個人完成。
當前教育改革倡導「家校協同」。清華附小擁有得天獨厚的家長資源,大師、院士進校園成為常態。校方認為學校利用家長幫助孩子學習,並不是件壞事。
易老師解釋說,大家可能把這個研究想得太難了。在小學課程的統計裡,已經接觸了研究方法的學習,調查問卷法要求每位學生都要掌握,包括「信度」「效度」等統計學知識也曾教授。
老師坦言,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確實沒有,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有個孩子進行「高頻詞檢索」研究,是其父親在網上幫忙找的搜索分析軟體,「軟體把高頻詞彙檢索出來,剩下的事就是利用課上所講的數學統計分析了。」易老師解釋道。有家長教給孩子做折線統計圖,有家長幫忙將問卷導入「問卷星」網站。幾份研究報告中,《蘇軾的朋友圈》研究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
連老師抱著孩子們的一摞作業說:「我對這幫孩子太熟悉了,從小學二年級就帶他們,從一片紙的小作業到今天的研究報告,我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哪個孩子什麼研究水平我了如指掌。他們是靠自己獨立完成的,還是家長幫忙完成的,我一看便知。」
老師主要扮演論文指導角色。易老師告訴記者,「遇見蘇軾」的研究選題由班主任逐一把關。學生選題的最大問題是太大,比如「蘇軾詩歌風格研究」,這就需要老師引導他們進行修改。有的調查問卷由老師提出意見並「改到崩潰的第11稿」。
他們對於學生的幫助是全天候的。採訪當天18時,連老師看看表,「一般我都19時回家,當孩子有問題找我,就是我的上班時間。」國慶8天長假,用一個詞形容兩位班主任對學生的幫助就是「陪伴」。他們隨時等著孩子們問問題,不斷為孩子們打磨研究報告。
清華附小模式可以被複製嗎
學校負責人坦言,清華附小模式恐怕難以簡單複製。這些小課題研究基於學校的學生特點、清華資源及附小歷史。
當大多數小學生還在孜孜不倦於基礎課程時,清華附小的孩子們已經「玩」起了高等教育才有的課題研究。學校負責人坦言,清華附小雖有引領中國小學教育的意圖,但其模式恐怕難以簡單複製。她說:「清華附小的小課題研究基於本校學生特點、清華資源、附小歷史。」
不過回到教育思路本身,專家認為,這種創新彌補了當前中小學教育的不足,加強對於學術研究的基本訓練。幫助孩子將興趣順利轉化為實際的成果,這正是基礎教育應該做的事。探究式學習通過課題展開教學的方法對培養小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很有幫助。這種嘗試值得鼓勵,期待在全國更多的小學推廣。
學校負責人說得很實在,她所做的只是在清華附小因材施教。專家表示,不可否認,地區間、學校間教育資源不均衡是客觀現實,教育改革正在努力縮小這種差距,但均衡也只是個相對的概念。與其焦慮或糾結於客觀條件,不如在教育思路突破、教學方式創新上多動動腦筋。(記者 宰飛 見習記者 餘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