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若是用 「 小學生 」 這個詞去形容一個人,那不是在說這個人幼稚就是在說這個人又坑又菜,反正不是什麼好詞。
但是在看過這幾條新聞以後,你會發現,如今小學生的地位,可是今非昔比。
就在上個周,雲南一個才上六年級的小學生,做了一個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的項目。
這個項目還獲得了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以及第 34 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厲害吧,你們這些奔三奔四的叔叔阿姨是不是都沒看明白這項目在說啥?
但是不要自卑,是你們不夠聰明,然後還不努力。
在這位小朋友的試驗記錄裡他提到,其實自己在一開始,連 「 基因 」 這個詞兒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
還是通過百度,才明白了 「 基因 」 的定義。
但是經過這位小朋友的苦心鑽研,僅僅只花了三天的時間,他就已經能夠了解判斷基因表達水平與功能了!
據知名媒體帳號 @丁香園 所說,這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也就是說,這個小朋友從 2018 年 1 月對 「 基因 」 還一無所知,但是在 2019 年 4 月,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他就從小白將基因融會貫通。
甚至還做出了一個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這該是怎樣一個神童啊!
總之,這件事處處都透露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正所謂 「 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也許厲害的,並不是這個小學生呢?
你還別說,還真是,厲害的,可能是這個小學生背後的父母。
這位 「 神童 」 的父母原來就是中科院的研究員。
怪不得,原來我們都輸在了起跑線上。
然而,如今的神童,可不止他一個。
緊接著,又有一條新聞爆出來,繼昆明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直腸癌獲獎以後,武漢又有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
而這次的小學生年紀更小,狐妹不禁發出疑問……這年頭 「 神童 」 都可以量產了嗎?
在網友發出質疑以後,武漢科學技術館發出了核實結果,表示對這個項目是認可的。
在這篇聲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小朋友是在指導老師的演示教學後,獨立完成了實驗過程。
但似乎網友們對這個聲明並不買帳,有網友發出質疑:「不過是複製粘貼一下老師的操作,就能拿科技創新的獎了?」
「 這不還是拼爹、拼資源嗎!」
但無論如何,這個項目的獲獎暫時是經過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組委會的認可了。
我想大家應該不禁發出疑問,這個 「 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 」 到底是個什麼性質的比賽,怎麼最近總是被曝出問題來呢?
狐妹再來給大家講講,「 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 」 到底算什麼。
從青創賽的官網,我們可以看到,評審規則有六個,明確規定要求了要「 自己選題 」、「 自己設計和研究 」,以及 「 自己製作和撰寫 」。
不僅如此,還要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這個大賽分成省賽和全國賽。要進入全國賽,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其實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官網
正是因為不容易,所以一直以來,青創大賽獲過獎的同學在參加高考自主招生考試的時候可以獲得加分的機會。
甚至在 2013 年以前還可以獲得保送的資格。
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官網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顯示,青創大賽獎項都是申請學校自招資格的最低標準之一。
你說說,福利這麼大,這當然也就有功利之人會在這個比賽上面打起了歪主意。
於是,也就出現了利用自己的學術資源給孩子的簡歷添磚加瓦、增添色彩的家長。
雖然雲南研究直腸癌的那個小朋友的獎項已經被撤銷了,但是這並不是個例。
的確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利用優勢學術資源輕鬆碾壓身邊的同齡人。
實際上,這也是 「 學二代 」 另一種意義上的拼爹吧……
然而實際情況不僅如此,有關媒體了解到,甚至有些學校會和一些科創機構提前串通好。
先讓專業人士把課題設計好,然後再讓學生去完成。
就跟這個茶多酚的例子差不多,學生只要根據專業人士的設計,完成相關的實驗動作就可以了。
這甚至,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鏈,而大賽卻很難進行審核。
所以也就是說,這年頭,連 「 神童 」 都可以量產了。
狐妹真是恨自己早生了這麼多年,不然說不準也能撈到一個神童的名號快樂快樂。
但是話又說回來,青創賽確實有鼓勵學生搞科研的意義存在,但是在面對賽制和審查上存在的問題也必須進行改正。
科研比賽,拼的應該是學生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當這種比賽變成只能用來拼爹、拼資源的現場的時候,只能寒了真正對科研有興趣的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