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近日,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引發廣泛關注。
原因無他,項目聽著就很高端,而項目的完成人卻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
知名醫療媒體「丁香園」指出,該項目的立意、實驗設計堪比博士生科研水平。
而令人驚訝的是,該小學生在實驗記錄本曾寫下「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對此發布聲明指出,「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來 源丨本文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jjbd21;殷俊)、每日經濟新聞、上遊新聞、澎湃新聞、丁香園、半月談
近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引發質疑。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有在讀博士生就表示:
「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7月12日,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發布微博評論稱:
「醫學神童,建議破格錄取。」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針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成果「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相關輿情發布了聲明:
近期,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針對此輿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科技創新大獎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雲南代表隊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指導老師為呂冬梅、馬清。
官網顯示,該研究項目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上,陳某石的頭像一臉稚氣,掛在項目簡介的左側,看起來孩童模樣。
正如項目名稱所示,研究主角是一個名為 C10orf67 的基因。陳同學在三位老師的指導下,成功構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並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個方面對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
從項目簡介上看,其中不乏各種生物學領域的常見字眼: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基因敲除和結直腸癌等。研究方法也十分多樣,從基因敲除小鼠到細胞生物學,再到臨床樣本分析,真可謂層層深入。
年僅小學就能有如此成就,讓許多網友直呼「這真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
以下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簡介:
高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機體對高原適應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低氧適應,而低氧在人類疾病包括實體瘤中也常發生。
利用高原適應與腫瘤細胞適應的相似性,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G2/M期。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因此,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根據官方資料,在機制探究中,陳同學不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還構建 C10orf67 低表達的細胞系。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項目的展示頁面,還公布了陳某石的實驗記錄本:
「2018.1.6 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項目科研水平與博士相當?
陳某石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網絡上曝光之後,引發眾多網友質疑。
網友們認為,作為一個小學生,根本不可能有相應的知識儲備用於研究生物科學的相關課題。
不少網友提出質疑:
「作為985的本科理工科化學系畢業生,表示真的很深奧,居然看不懂,服了!」
「我還在為生化的基因章節掉頭髮,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的高表達了。」
「光是PCR一做就能做一天,小學生有能力有體力進行這種強度的工作?」
「我們實驗室八點打卡晚上九點半打卡回宿舍,導師還覺得我們太輕鬆了?更別說轉錄組分析spss數據分析。mega、primer他會用?」
「我作為國內絕對一流的6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生,近30年的臨床經驗,如果不去認真檢索文獻的話,連這個項目簡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個C10orf67,壓根不知道是什麼鬼。他一個小學生,居然還以此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另據上遊新聞,一所985大學在讀博士生表示,根據陳某石的實驗記錄,剛開始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7月12日,丁香園微信公眾號發表題為《小學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關係,莫非這就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的文章。文章評論稱:
「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還有網友質疑,涉事小學生在實驗記錄本提到「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的陳老師和楊老師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勇彬和楊翠萍,而兩位研究員與涉事小學生或存在親戚關係。
該研究所官網顯示,陳勇彬系該所腫瘤信號轉導研究組負責人,陳勇彬的研究方向與前述被質疑的項目內容有重合。
陳勇彬的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生機制、幹細胞多能性維持、抗腫瘤及提高幹細胞功能新藥篩選等。
圖片來源: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楊翠萍系該所腫瘤信號轉導學科組學科組副研究員。
圖源: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湊巧的是,楊研究員在 2016 年獲批了一項名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國自然面上項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個是肺癌,一個是結直腸癌),與陳同學的項目看起來一般無二。
圖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大賽舉辦方正在調查
針對社會各界的質疑,據澎湃新聞,13日上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針對該情況,他們正在進行調查,具體情況不便透露,會根據情況發布調查結果。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服務平臺一位工作人員稱,大賽方面正就該事件了解情況。前述課題研究是否涉嫌學術造假,如有相關證據線索,可以發送到大賽的郵箱。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並非孤例
新華社半月談此前曾發表題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造假保研事件背後有多少「隱形加分」黑幕?》的文章。
圖片來源:半月談
文章中稱:
近日,有高校教師吐槽身邊同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還送去參賽拿獎,引起不少「槍手」們共鳴。
一位曾當過「槍手」的博士說,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工」過一個項目,課題不複雜,是關於空氣汙染物在密集建築中的傳播。
他按照項目需要,做了建築物周圍流場數值模擬,說明建築不同密度對於氣流速度的影響,佐證試驗裡煙霧的流動跟計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攝像的視頻,就拿去給導師交差了。「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替某領導的孩子參加一項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做的。」
半月談記者查閱了某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官方網站,從獲獎名單和線上展廳來看,有幾個突出感受:
首先,中學組以上的項目水平都已達到碩士乃至博士水平;
其次,大城市學生佔突出優勢;
第三,也是最令人驚訝的是,一等獎項目的展示裡面XPS(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電子顯微鏡等高端儀器比比皆是,且不說這是不是學生自己做的,光是這些設備的申請就很難。
南財快評:小學生研究癌症?學術誠信也要從娃娃抓起
雖然現在還有待有關部門(包括該同學所在學校)對真相進入調查,但是基本可以斷定,這個小學生的研究恐怕並非其「獨立」完成的。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科學教育的日益重視,特別是中高考招生對這方面的某些特別條款,中小學生中進行科學研究也逐漸成為一種風氣。如果能因此提升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並培養一定的科學思考和探索能力,自然是利國利己的好事。但是,現實中這種現象卻可能變成片面追求「成果」,比如獲得了多少獎,甚至做出了什麼重大課題。近幾年屢屢出現中小學生「發表頂尖論文」的新聞,難免讓人懷疑背後的真相。
當然,並不能因此否定中小學生參與科研的意義。現在出現的問題,無非是成人科學界已經出現的問題,比如掛名作者、學術不端等等。例如前幾年有中學生和其家長「共同發表」頂尖論文,這和今年揭露出來的某校教授子女改動成績保研豈不是異曲同工?
所以,問題不是中小學生,而是他們背後的成人。
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加強了對於高校中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包括從嚴要求學位論文等等。既然如此,在中小學中開展科研的同時,也應該同時進行相應的學術誠信教育,科研從娃娃開始,那麼誠信也應該從娃娃開始。否則,不僅會破壞學校風氣,對於這些青少年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傷害——沒學到真正的科學精神,卻先學到了一些錯誤示範。
同時,教育界也應該思考中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除了極少數天才兒童,恐怕即使對於大部分優秀學生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掌握科學精神,以及學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套路,而不能奢望能有多大的「創新」。過高的期望。恐怕本身就不符合教育科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