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雲南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症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受質疑)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7月13日,雲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對上遊新聞表示,已經注意到輿論對於陳同學基因研究的關注。
▲陳某石同學《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研究項目,榮獲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科技創新大獎
上遊新聞記者核實發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雲南代表隊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官網顯示,該研究項目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簡介介紹,「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並稱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G2/M期,「進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小學六年級的陳同學認為,這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陳某石同學基因實驗報告中的相關實驗紀錄。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陳同學的研究成果展示頁面,還公布了相關實驗記錄。
相關實驗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陳同學在指導教師、盤龍小區教師呂冬梅的帶領下,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同年1月9日,陳同學表示老師們給了他「一個基因」,隨後陳同學「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在實驗記錄上,陳同學手寫了「基因(遺傳因子)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的筆記。1月10日實驗記錄中,陳同學表現出了困惑,直言「還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老師的幫助下明白了「基因要翻譯成蛋白後才能發揮作用」的道理。到了2018年1月13日,陳同學就表示了解了PCR技術的原理,知道了PCR引物的設計等,了解了為何通過螢光強弱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的RNA表達水平。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線展示頁面中,仍有陳同學的項目展示。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評論稱參賽項目科研水平與博士相當
陳同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網絡上曝光之後,引發眾多網友質疑。網友們認為,作為一個小學生,根本不可能有相應的知識儲備用於研究生物科學的相關課題。
一所985大學在讀博士生李玲對上遊新聞記者表示,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剛開始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在水木社區論壇裡,網友跟帖評論,「牛,直接進中科院讀博士吧。這得從小在實驗室做實驗,聽報告長大的。關鍵是要有狂熱的興趣才能實現。」「這一看就是父母研究這一塊的啊,這篇大概是個醫學碩士生的水平了。」
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評論說,「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上遊新聞記者查詢發現,陳同學關於《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課題在獲得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三等獎之前,還代表盤龍小學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機器人競賽的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指導老師是呂冬梅。
▲陳某石同學在基因實驗中。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獲獎學生父母被指是中科院研究員
網絡上有傳言稱,陳同學的父母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信號轉導學科組的兩位研究員,陳同學正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完成了課題研究。
有科研人員發文表示,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年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比較分析了多個家養動物適應青藏高原遺傳機制的個性和共性特徵,鑑定出一個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根據這篇論文的介紹,C10orf67是一個受到正選擇的與低氧耐受相關的基因,可以減少細胞在缺氧條件下的凋亡率,並認為C10orf67或許會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到潛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論文的作者,正是被指為陳同學父母的兩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7月13日,上遊新聞記者多次撥打被指為陳同學父母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位研究員的辦公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相關採訪郵件截止發稿時也未收到回復。
7月13日,上遊新聞記者聯繫了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組委會,對方表示對於相關情況應聯繫雲南賽區組委會。雲南賽區組委會則稱,接受採訪的權限在雲南省科協。
雲南省科協負責青少年創新大賽的相關人士表示,他們已經注意到了相關的輿論討論,但目前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去年比賽時陳同學的答辯通過了,雲南這邊就把他的項目推薦到了全國賽。」
對於公眾關心的相關比賽中是否存在學術造假等問題,雲南省科協相關人士沒有正面回復。
來源: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