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後浪」,這就是!
最近,醫學界迎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同學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
從「還是不太了解基因」到「能夠了解、判斷基因表達水平與功能」,這位同學只花了幾天的時間。這讓許多網友直呼「這真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
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刻體驗一下什麼叫做長江後浪推前浪!
1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這樣一篇文章:《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標題就十分硬核!該項目為雲南代表隊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的參賽項目,並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而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同學。這個階段的科創賽不是研究船模航模嗎?小編還是見識少了。
標題硬核,內容也硬核。其項目介紹如下:
裡面涉及了諸多專業詞彙: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基因敲除和結直腸癌等,對於普通人來說,要一口氣讀完並理解是很困難的。
簡單講就是:陳同學研究了主角名為 C10orf67 的基因,他認為這個基因與癌症相關,並對這個假設展開了實驗的過程。並附上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和數據:
別說我們普通人看不懂,即使是「作為國內絕對一流的6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生,近30年的臨床經驗,如果不去認真檢索文獻的話,連這個項目簡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個C10orf67,壓根不知道是什麼鬼。他一個小學生,居然還以此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還有網友表示「我還在為生化的基因章節掉頭髮,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的高表達了。」
而網上很多生物方面的大佬指出,陳同學實驗中用到的PCR、Western Blot等,是連很多大學生都無法熟練操作的專業操作。
縱觀整個獲獎項目,結合了網上很多生物學大佬的科普後,你才會發現這篇「論文」的水平有多高,可以說算得上前沿科學研究。
而這些都是小學六年級陳同學做出來的。
最厲害的是,在該項目的展示頁面,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本顯示,從了解「什麼是基因」到「了解、判斷基因表達水平與功能」,陳同學只花了4天時間。
「2018.1.6 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關鍵這份研究只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好奇一等獎是什麼?
不過喝水不忘挖井人,既是「高徒」,如何能少了「名師」?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
實驗記錄中提到的陳老師全名為陳勇彬,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院工作,陳勇彬的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生機制、幹細胞多能性維持、抗腫瘤及提高幹細胞功能新藥篩選等。
另一位楊老師則是動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員楊翠萍。
楊老師在 2016 年獲批了一項名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項目,與陳同學的項目看起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並非惡意揣測!在昨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已經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陳同學系研究員之子,已展開調查!
2
除了陳同學的獲獎項目,本屆青創賽上還有許多讓碩博生感到汗顏的精彩項目。
以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為例:
看著這些課題,別說普通人,即使是深耕多年的研究員,可能也要藉助參考文獻來幫助理解。
再舉個例子,官網上還有一篇關於《茶多酚的抗腫瘤研究》。先不論文章是否前沿,單看實驗過程:2個小學女孩子需要找來21隻小白鼠,分三組進行對照試驗,並對小白鼠進行解剖,來比較小白鼠腫瘤的大小。
相信很多剛進大學的醫學生學習解剖也是需要適應一段時間的,對2個小女孩來說卻輕而易舉。
這能推導出什麼?不言而喻!
3
事實上,這早已不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第一次引發質疑。網友調侃,這更像是「全國青少年爹媽科技創新大賽」!
一位曾當過「槍手」的博士敘述,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工」過一個項目,課題不複雜。他按照項目需要,做了數值模擬來進行佐證,並配上了高清攝像的視頻拿去給導師交差。後來才知道,這是替某領導的孩子參加一項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做的。
如此費心的想為孩子爭得一個頭銜,目的就是加分!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始於1979年,2013年之前,大賽的一等獎和二等獎是可以保送直升重點大學的。後來,保送被取消,但加分仍在。
在很多省市,青創賽比賽成績仍是中考錄取的加分選項。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升學機會,一些有條件的家長「合理利用規則」也就不難理解。
教育的軍備化競爭,早已不是在起跑線上這麼簡單,甚至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值得慶幸的是,從2020年開始,這個大賽不再和升學掛鈎。只是不知道,過去的40多年裡,有多少人利用這種辦法得到了加分?
文字素材來源:新華社、丁香醫生等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