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和本專業的朋友聊天,最近被一條【昆明天才小學生搞腫瘤基因科研獲獎】的新聞在朋友圈刷屏了。
我倆深深感慨自己生不逢時,科研能力太過弱雞,還沒做出點啥成果,就已經被學術界的後浪拍死在沙灘上了。
1
這個事情大概是醬嬸兒的。
有吃瓜網友在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官網展示頁面,發現一項獲得三等獎的研究,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項研究是由昆明市的一位名為陳靈石的六年級小學生完成的。
懷著respect的心情,我點開了網頁,進行進一步學習和瞻仰。
(畢竟我只是一個科研菜鳥。)
該項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到,陳同學在三位老師的指導下,選定了一個名為C10orf67的基因,構建了該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引號部分摘自項目簡介)
請問,有多少沒有生物醫學背景的同學能看懂上面這段話啥意思?
看看,這就是你們不如人家小學生的地方。不然怎麼說人家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生物醫學神童」呢?
2
陳同學不止做了Real Time PCR(我現在都還不會設計引物哭遼)、跑了賊漂亮的Wetern blot(我承認我現在還需要技術員的幫助)、會用流式細胞儀分析細胞周期(這個我還是學了挺長一段時間的才會的,慚愧),還構建了C10orf67低表達細胞系(這個我確實不會),並且測試了敲低了該基因可以抑制細胞增殖。
並且為了表示該實驗確實是由陳同學本人完成,每張figure下還附有陳同學親自做實驗的照片一張。
可以看出從實驗設計、工作量、數據分析,到最後的結果,妥妥的超越大部分碩士研究課題了,翻譯成英文發個SCI也是沒有問題的。
只評了一個三等獎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3
展示頁面還有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本,一筆一畫的字體,看上去就非常認真(呼籲大家都這麼記錄實驗原始數據)。
雖然看起來和我小學暑假被迫寫的日記一模一樣,但是我還是打算仔細研讀一下。
1月6號的時候,陳同學參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注意此處的陳老師和楊老師,在本次事件中會反覆出現)
1月7號,陳同學訪問網站http://globocan.iarc.fr/,查找資料。
(我點進去看了是世衛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頁面,全是充滿了專業名詞的英文)
1月9日,陳同學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1月10日,陳同學表示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1月13日,陳同學就「了解PCR技術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了。
實驗記錄到此結束,後面關於陳同學如何設計引物、如何進行PCR、WB、構建細胞系和基因敲除小鼠的實驗記錄,我等就無緣學習了。
4
於是我又去知乎上看看專業吃瓜網友們對此事如何評價。
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位哥們兒表示,自己已經向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投遞實名舉報了。
黑人問號臉表示這小學生的科技比賽項目怎麼又牽扯到中科院和國自然了呢?
啊原來上面陳同學的「實驗記錄」中,提到參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並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研究,陳老師和楊老師就是這位小學生的爹媽……
不愧是學二代,果然深得父母的言傳身教,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如此巨大的科研潛力,讓一種碩士博士無地自容。
還有人扒出這位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工作的陳姓研究員,其研究方向就是腫瘤發生機制,2019年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鑑定出了一個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
而同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楊老師,2016年獲批了一項國自然項目,標題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並獲得了55萬的國自然研究經費。
標題似乎有點眼熟?
你沒看錯,陳同學的研究是結直腸癌,而楊老師的是肺癌,除此以外可以說是基本一模一樣。
5
還有美籍華人網友扒出了這位陳靈石同學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美國公民,陳老師自己的Flicker相冊照片實錘這位英文名Alex的天才兒童是在美國出生的。
截圖自知乎網友@德州牛扒 的回答。
並且推測了這位陳同學日後的「人生軌跡」。
截圖自知乎網友@德州牛扒 的回答。
6
在「學術創新」這塊,這位陳靈石同學並不是個例。
在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的官網上,你還可以看大片更多讓碩士博士研究生無地自容的項目,都是由小學生和中學生完成。恐怕很多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花1-2年去做這些項目,也不一定能取得這樣的成果。
比如跟我專業相關的《基於響應型納米粒用於抗癌藥物的選擇性釋放》、《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和《3D 列印多感覺提示系統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能力的作用及多模態腦機制》,都可以作為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課題了。
而其他和我專業無關的研究,我甚至連標題都沒有讀懂。
7
當然,這是我的問題,不是這些中學生和小學生的問題。
最讓我覺得可悲的是,有些人的評論竟然表現出了對這種現象的習以為常,讓大家「不要大驚小怪」。
「學二代」不是我們表示憤慨的原因:因為如果所有有「學一代」長輩的青少年,對父母的研究領域很感興趣,並且能夠在父母的支持和指導下進行學術研究,其實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對這個家庭和學術界的未來都是。
然而,大家不忿的是,尤其是讓同領域內的專業人士感到可笑的是,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相關研究的「學二代」,為了評獎,在1-2年的時間內熟練掌握了許多研究生都掌握不了的實驗技術,並完成了可能需要一個博士生才能做完的課題項目。
從來如此,便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