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7月15日晚上,涉事小學生的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在科學網發布道歉信稱,他過度參與了該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在此鄭重道歉。同時,陳勇彬代表孩子向大賽組委會提出: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並尊重和服從大賽組委會對該項目獎項的處理意見。(7月15日澎湃新聞)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果然不是「奇蹟」,而是作弊。涉事小學生也不是「神童」,而是「人童」。但涉事小學生父親的道歉還是缺乏誠意,無異於對群眾智商的二次羞辱。
陳勇彬在道歉信中一再為自己狡辯,令人不齒。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學術造假」「作弊」,而是把自己的行為定性為「過度參與了該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實在是不要臉到家了。
他說:「在項目申報過程中,我未充分掌握及領會組委會發布『項目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關鍵信息,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只要是正常人,都應該知道孩子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賽作品、論文必然是要孩子獨立完成的,又怎麼可能允許父母代勞?
作為國家最高學術機構的研究員(相當於教授),陳勇彬居然連「項目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常識都不能「充分掌握及領會」,那又怎麼可能「充分掌握及領會」科學知識,怎麼可能當上科研人員呢?如此睜眼說瞎話,難道不是對群眾智商的侮辱、對輿論監督的嘲諷、對教育公平的蔑視嗎?
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既然陳某石小朋友根本沒有能力撰寫相關研究報告,他的父親陳勇彬已經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當然就意味著該報告純屬學術作弊和造假,還有什麼可狡辯的?
可是,陳勇彬又說,孩子「通過觀察學習和親自實驗操作,獲得了該項目主要實驗數據,並基本掌握了該項目涉及的基礎概念和研究方法」,言外之意是,孩子既親自做了實驗,也懂得其中的原理,只是由於缺乏寫作能力,才由父親代寫研究報告。
但陳勇彬又被打臉了,因為組委會已經得出調查結論,認為「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意思是孩子不僅寫不出這個報告,也理解不了報告中的專業知識。
陳勇彬說,自己「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廣大網友都認為「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是家長作弊所致,事實果然就是這樣,還有什麼「誤解」?倒是陳勇彬,非要把作弊說成「過度參與編撰」,是不是對群眾的智商有「誤解」?
組委會表示,「對由於我們工作的失誤造成的社會影響表示誠懇的歉意」。既然專家組已經調查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那麼,當初陳某石小朋友怎麼可能通過答辯?難道評委都是瞎的的?涉事評委必然參與了作弊或者存在嚴重瀆職,這又豈止是「工作失誤」而已?
參賽作弊沒被曝光就有可能「加分」「保送」,萬一被曝光就退回獎盃,世上還有這等好事?涉事家長、評委以及組委會,究竟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處,不能由家長、組委會說了算,紀檢部門應該介入調查才是。「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不可能只是個案,本著對破壞教育公平「零容忍」的原則,有關部門應該對涉事「創新大賽」進行徹查徹辦才是。(文/李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