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 超出小學生認知

2020-12-06 中國網河南頻道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近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一名研究癌症相關基因獲獎的小學生火了。其研究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對此,有網友評論稱,小學生已經達到如此高的研究水平,陳某某應該是位神童。還有網友質疑稱,該項目或許存在學術造假的情況,「都是家長為了給孩子鋪路」。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該研究與小學生能力不相符,家長這樣做,實際上是「把孩子帶偏了」。一位腫瘤專家向澎湃新聞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

也有北京某高校教授認為,小學生經過訓練是可以按指導完成相關實驗操作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科研。但他提出,關鍵點在於「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怎麼設計實驗?怎麼來分組、怎麼來體現研究目標?」這些恐怕是小學生無法解答的。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圖

父母疑用研究成果為孩子參賽「鋪路」

前述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作品獲得了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機構主辦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公示資料顯示,該項目部分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

有網友質疑,涉事小學生在實驗記錄本提到「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的陳老師和楊老師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勇彬和楊翠萍,而兩位研究員與涉事小學生或存在親戚關係。

7月13日上午早些時候,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曾向澎湃新聞表示,已經關注前述情況,正核查涉事小學生與該所兩位研究人員是否有親戚關係。

據新京報報導,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員證實,獲獎小學生陳某某是該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與楊翠萍之子。一位研究員表示,「他們是一家子,他們肯定和這個課題有關係。」

澎湃新聞發現,陳某某及其父母的研究方向相近,研究都曾聲稱發現新的基因C10orf67。

雲南昆明小學生陳某某「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研究獲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圖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陳某某的項目簡介聲稱,通過遺傳學比較分析,該項目前期發現了一種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過臨床樣本解析等後續研究發現,該基因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基因可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而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2019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消息稱,研究人員從多個家養動物(包括藏獒、藏豬、藏綿羊、藏山羊、藏馬、藏黃牛等)適應青藏高原而快速進化的基因中,鑑定出一個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該所研究員張亞平、陳勇彬,以及雲南農業大學教授苟瀟,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馬月輝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此外,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陳某某的母親楊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項目負責人,該項目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批准金額為55萬元。項目起止年月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

科研人員:涉事研究和孩子能力不相符

7月13日,一位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專家告訴澎湃新聞,他也注意到了這件事,認為有些「離譜」。他認為,小學生參加夏令營或者一些簡單的科研活動可以理解,但參與類似上述複雜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就選題本身來說,這是一個創新的選題,有一定實施難度,已經大大超出了小學生的智力水平,至少要接受過專業訓練過的人才能完成相關研究。」他說。

他表示,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都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專業知識的教授。小學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他們可以進行業餘的創新研究,但這和進行專業的操作完全是兩個概念。「家長可以參與指導科研,帶一下孩子,這個是正常的。但將完整的成果拿去競賽,就太拔高了。」他說,「前述家長這種做法肯定是弊大於利,是不誠信的,給孩子從小灌輸了一種不正確的研究思路,把孩子給帶偏了。」他認為,如果孩子想去進入研究領域,一定要先教會他踏踏實實做自己,做學問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髮育不成熟的時候將其過度拔高。他表示,導師如若有相關課題,也有可能讓研究生和研究員一起做,但不能把研究成果套在不具備相應研究能力的人身上。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告訴澎湃新聞,從該項目發表文章來看,可以稱之為國內主流課題,類似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者是省市的自然基金的課題。某種程度上,該項目研究難度屬於一個研究生的課題水平;從項目實施的難度看,他認為並不會太難,當中的兩個實驗方法都是很常規的方法,只要有相關的儀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是可以被掌握的。

該教授告訴澎湃新聞,他認為,小學生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也可以達到做這個實驗的水平,因為這種操作是有相應的操作手冊方案的。

陳某某的母親楊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圖

同時他也表示,關鍵問題是小學生無法具備做這個實驗的思路。「即使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是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的時候怎麼來設計實驗?怎麼來分組、怎麼來體現研究目標?怎麼解讀實驗結果?這些恐怕是小學生無法回答的。」

該教授認為,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恐怕難以支撐他的學術研究,所以應該是有指導老師進行了指導,告訴他要怎麼做,甚至幫他來分組,學生只要把試劑配好,然後放在儀器裡邊操作就可以了。「他只要是動手的能力比較強的人,能夠認真的按照步驟操作,是可以完成實驗的。但是作為研究來說,他可能很難自己去完成,因為他的知識的積累達不到。」

針對小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他認為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以該實驗為例,就專業知識和背景來說,小學生是達不到相應水準的;但另一方面,實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學生。該實驗中,肯定有學生家長影響的成分存在,但不應該否定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這樣一種形式。「一味的說不可能小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其實是否定了小學生參與實驗研究的積極性,可能又回歸書本教條的教學道路上去了。他認為,

還是應該鼓勵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

13日下午,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周晨燕告訴澎湃新聞,因為我們看不到整個評獎的過程,所以只能依據公示的信息,按照常理進行推測。僅就課題本身來說,「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樣的研究項目是有創新性的。但令人懷疑的,是這個課題研究者的年齡。這樣的課題超出了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

周晨燕認為,小學生陳某石不是專業做相關領域研究的,在沒有相關基本知識和大量閱讀文獻的情況下,他怎麼莫名其妙要去研究C10orf67這樣一個基因呢?一種比較可能的情況是,這是別人的課題,別人做這一領域的研究,順便帶了他。在實驗過程中,他可能完成了一些實驗操作。但整個實驗的idea(創意、實驗設計)不一定是他的。這個課題也多半不是他的研究成果,這些怎麼能叫創新?

周晨燕表示,在實驗步驟明確的情況下,一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只要有人指導,可能完成特定的實驗操作過程。青少年科技創新,一方面指的是研究者的年齡較小;更重要的是,在其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對一些試驗研究、技術等有創新的表現。

相關焦點

  • 李蓬國: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家長豈止「過度參與編撰」?
    就「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7月15日晚上,涉事小學生的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在科學網發布道歉信稱,他過度參與了該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在此鄭重道歉。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 收回獎牌和證書 獲獎小學生父親...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起譁然!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引發關注。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通報全文如下:近日,關於質疑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我們迅速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對大賽評審工作開展全面調查。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個造假者升天,無數個科學家墜落
    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首先,在網站上公布的部分實驗記錄中,他曾記錄到:「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 雲南小學生研究基因,武漢小學生研究抗癌,評委研究什麼?
    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發社會關注。15日晚間,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大賽組委會根據評委會建議,決定撤銷該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小學生研究基因治療癌症論文獲獎,科研員父親居功至偉
    現在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項目是什麼呢?在《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中,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的李X怡和三年級李X卿建立了裸鼠癌症模型,並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臟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看著暈嗎?C10orf67,知道這是啥嗎?茶多酚抗腫瘤,還用一排排小鼠實驗,你能行嗎?這可都是小學生的研究成果啊!而且是僅僅用了幾個星期的研究成果!
  • 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武漢科協回應:系獨立完成
    近日,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涉事項目《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完成,獲該大賽三等獎。網友則質疑前述小學生完成該項目的可能性。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該獲獎項目在《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獲獎名單》中。其公示信息稱,「本項目研究通過建立裸鼠癌症模型,並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臟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
  • 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
    近日,關於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 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事件後,更多關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進入大眾視野,其中包括兩名小學生的「喝茶抗癌」項目,有網友指出該項目同樣超過小學生能力範圍。
  • 雲南撤銷「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
    本報昆明7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今天,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通報,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武漢小學生姐妹研究「喝茶抗癌」獲獎,院長父親回應
    繼「昆明小學生研究基因治癌症獲獎」後,武漢一對小學生姐妹「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獎再度引發熱議。7月16日,這對小姐妹的父親——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先生回復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稱,他沒有參與女兒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由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王茜全程指導完成,王茜是其愛人的朋友。
  • 武漢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癌」獲獎,知情人:實驗本身就是違規的
    「神童」風波不斷,繼「昆明小學生研究基因治療癌症獲獎」後,最近,武漢兩名小學生茶多酚抗腫瘤研究獲獎一事也引發輿論熱議。據報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學生李某怡和李某卿用綠茶提取物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用裸鼠開展腫瘤實驗,並獲得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此事一出,引發公眾對於該獎項公平性和真實度的猜測。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謎團:他似乎連基因都搞不清楚,卻能研究...
    曾帶隊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的王申(化名)老師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時判斷。王申所說的項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完成人是雲南省昆明市某小學六年級的陳同學。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從娃娃抓起?雲南省科協:已展開調查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一個小學生,就在研究基因和癌症,還拿了全國大獎。神童還是造假?「2018.1.9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這是雲南昆明六年級學生陳同學實驗記錄本中的記錄,C10orf67(Chromosome 10 open reading frame 67)是一個位於人類第 10 號染色體上的基因。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被撤,父親道歉:沒注意規定,只替兒撰寫報告
    據北晚新視覺報導,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一則通報稱,就此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獎"一事進行覆審後決定:《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雲南「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其父致歉
    (此前報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官方回應)7月15日,據@雲南日報 消息,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撤銷「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收回獎牌和證書。以下為通報全文↓↓↓近日,關於質疑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我們迅速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對大賽評審工作開展全面調查。
  • 餘鵬鯤:小學生研究癌症 究竟壞在哪裡
    根據小學生陳某某的實驗記錄,他第一天還不知道什麼是基因,五天後就已經了解了PCR技術的原理,還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而一個普通人按部就班的要了解到這些知識普遍需要到大二才行,還得報考相關專業。顯然這樣的效率離不開名師指點,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其中科院研究員(正教授級)父親教育的結果。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了獎,你研究癌症停留在MTT活性檢測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曝光#最近,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一項叫作「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獲獎作品在學術圈引發了一場小地震,對癌症領域有過了解、甚至正在從事或已經完成相關研究的碩博們也紛紛對此進行著激烈的討論。
  •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父親致歉,一場悲劇被倖免
    「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獲獎」引熱議,真相究竟如何近日,一則「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獲獎的事情」,一經網絡曝光,便在社會上引起了熱議。畢竟,這樣有難度的論文,僅憑一名小學生的個人能力是無法做到的。一時間,質疑之聲四起。
  • 武漢小學生姐妹研究「喝茶抗癌」獲獎,院長父親:沒參與
    7月16日,這對小姐妹的父親——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先生回復上遊新聞稱,他沒有參與女兒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由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王茜全程指導完成,王茜是其愛人的朋友。「我個人認為這次研究、申報都是符合規範的。武漢市科協調查一下午了,結果會公布的,懇請大家不要傷害孩子。」武漢小學生「喝茶抗癌」研究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爭議。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