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發社會關注。
15日晚間,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大賽組委會根據評委會建議,決定撤銷該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來源網絡
專家組認定,專家組評審,專家深度參與研究,專家是獲獎者父母,專家的研究方向課題是小學生獲獎項目!
雲南小學生事件塵埃落定,武漢兩位小學生迅速補位。兩名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小學生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獲得小學組三等獎。該項目簡介中稱,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臟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
筆者對茶多酚有耳聞,EGCG,裸鼠一概不知,事先聲明,筆者受過高等教育。
網友評論認為,這些項目難度達博士或碩士研究水平。
武漢科技館稱將核實調查。結果恐怕大家已想到了。
嚴格意義來講,這些獲獎項目已涉嫌學術舞弊,可稱為抄襲。既是如此,必然牽涉利益。教育部雖已取消高考各類競賽加分,但學科競賽和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考是加分的。
再回頭說評審專家,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委來自於科研院所,大多是教授,研究員。難道他們失去了最基本好判斷能力?該事件持續發酵這麼久,這些評審專家為什麼不發聲,多少為自已辯解一下啊!
有競賽就有專家,有利益就有江湖,就有世故人情,就有虛虛假假。制度與監管才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