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晚新視覺報導,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一則通報稱,就此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獎"一事進行覆審後決定:《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故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同日,獲獎學生陳某石的父親陳勇彬發文道歉稱,由於自己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撰寫,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給網友造成了困惑。陳勇彬稱將接受大賽組委會的處理意見。
官方:不具備獨立完成項目報告設計與撰寫的能力
據悉,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在通報中說到,該研究項目的學術性與專業性較高,研究難度較大。經走訪調查發現,獲獎學生尚不具備獨立完成該項目報告的整體設計和撰寫的能力。
賽事評審原則中有"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規定,因此大賽組委會決定撤銷其獲獎名次,收回對應的獎牌和證書。
父親道歉:沒注意到參賽要求,過度參與文本撰寫
據悉,陳某石的父母均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兩人均為博士。
7月15日,陳勇彬發文道歉稱,是自己沒注意到大賽"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規定,才過度參與研究辦稿文本材料撰寫,"由於我的疏忽與過錯,給家人造成極大的傷害。"
他表示,在該項目研究中陳某石是根據自身科研興趣選擇的課題。操作過程是陳某石在其學校指導老師、父母及所在課題組研究生的共同指導下完成。
他在道歉文中稱,項目的實驗數據均由六年級的兒子親自進行實驗獲得,"(他)通過觀察學習和親自實驗操作,獲得了該項目主要實驗數據。"
在研究過程中,陳某石已經"基本掌握了該項目涉及的基礎概念和研究方法。"
陳勇彬說到,該事件錯在他"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
他表示,兒子陳某石也因事受到輿論所帶來的精神壓力,為了給兒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他稱自己願意承擔錯誤,懇求獲得網友的寬容諒解。
此前報導
據此前報導,該項目研究記錄顯示,陳某石的學習能力驚人,被網友評為"神童"。
項目研究之初,陳某石尚不知"基因"是什麼。3天後,陳某石便了解了PCR技術(擴增特定DNA片段分子的生物學技術)。
陳某石的實驗記錄上寫到,"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3天後,陳某石寫到,"2018年1月13日,大概了解pcr技術,判斷基因表達水平與功能。"
此外,實驗記錄的實驗過程,涉及非常多的專業性實驗操作,而這些實驗對專業知識以及研究人員的體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有碩士醫學專業的網友指出,"光是pcr就得做一天,6年級的孩子體力怎麼支撐。這些專業內容,即使是本科生也需要大半年的時間,經過系統的學習才能理解。"
引發網友質疑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於7月13日就此事發表聲明稱已成立調查組。7月15日,做出撤銷獲獎名次的決定。
陳勇彬稱自己的錯誤是"疏忽大意"導致過度參與文本報告撰寫,兒子陳某石因為輿論關注受到影響,望廣大網友能寬容原諒。
對於陳勇彬的道歉,部分網友評論對其是否真誠表示質疑。作為一名工作性質非常嚴謹的生物研究員,是如何忽略"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這一行字的?
陳勇彬表示陳某石在此次輿論中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沒有健康的成長環境,希望獲得寬容與原諒。那父母將自己的能力"轉移"給年幼的孩子,這樣"作弊"的行為是否是健康的成長環境?
人民網評論,"當比賽屢被質疑、作品頻涉造假,拼智力拼創新拼實踐,變成拼家庭資源拼人脈時,相關部門不能再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