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

2020-12-04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

7月13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然而,一個小學生,真的能夠完成如此複雜的實驗,同時再完成後續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有網友認為,其中可能存在「學術腐敗」或「學術欺詐」。7月13日下午,封面新聞(thecover.cn)致電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對方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針對此事成立了調查小組,將對此事進行調查。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

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該大賽官網介紹,「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G2/M期。進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因此,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網友認為,「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一句話,肯定了該實驗項目的價值。

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從網上資料查閱,2017年11月10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教授團隊曾發表了一篇關於新藥物靶點的文章,而這篇文章的發表刊物,是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領域頂級期刊Gut(影響因子 16.658)。

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評論稱,「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然而,正是由於這些「含金量」十足的研究,卻引來了網友們的質疑。

質疑:「不談實驗難度,他英文過關嗎?」

為了表明實驗的嚴謹性,官網還貼出了該小學生的實驗記錄,根據相關實驗記錄顯示,做這個研究項目的小學生,真正是做到了「從零開始發論文」。

2018年1月9日,他寫下「老師們給我了一個基因,叫做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次日,他再次寫下,「還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卻知道「基因要翻譯成蛋白後才能發揮作用。」然而,僅僅3天後,他就寫道「了解PCR的技術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而在接下來數天裡,還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

同時從官網所公布的實驗操作圖中,可以清晰看到,實驗中的移液槍、冰盒,而在其自己的實驗日記中,先後提到了RT-PCR與Western blot,以及C10orf67 低表達的細胞系的構建等眾多高難度實驗操作的實驗。有網友表示,先不談這個實驗起碼有碩士、甚至博士級別的難度,就說實驗所需要用到的實驗室與實驗器材,就不是一般人或者一般單位能用得起的。

一名從事生物工程專業的博士生告訴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他並不認為上述實驗,小學生能夠完成。

「先不談他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思維,我們就從單純的敲除基因來說,一個幾天之前都還不懂基因的小學生,為什麼會能做到在數天後就可以敲除基因?為什麼會知道剛好要敲除這一段基因?這個操作,需要大量的實驗基礎以及相關練習,如果真的可以幾天就做到,那全國那麼多碩士,博士讀了那麼多年都白讀了?同時,他如果不閱讀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怎麼可能知道需要敲除哪一段基因?先不說他的專業知識,他六年級的英文過關嗎?」

小學生父母身份曝光:皆系中科院研究員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隨後有網友猜測,其中提到的陳老師和楊老師,可能就是孩子的父母,或者說是否與其父母有相關聯繫。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迅速展開調查並作出回應,這名小學生的父親,正是該所研究員。同時,有媒體報導稱,該小學生是研究員陳某彬與楊某萍之子。

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年時,曾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比較分析了多個家養動物適應青藏高原遺傳機制的個性和共性特徵,鑑定出一個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根據這篇論文的介紹,C10orf67是一個受到正選擇的與低氧耐受相關的基因,可以減少細胞在缺氧條件下的凋亡率,並認為C10orf67或許會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到潛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論文的作者,正是被指為陳同學父母的兩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某彬,楊某萍。

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在medsci梅斯醫學臨床醫生發展平臺中查閱到,其母親楊某萍研究員在 2016 年獲批了一項名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國自然項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個是肺癌,一個是結直腸癌),與陳同學的項目看起來一般無二。

該小學生是否用父母的研究成果參賽?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報表示,目前已成立調查組,將深入調查。

7月13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就相關科研項目致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記者所反映的問題,他們已經知曉,並且已經成立了相關調查小組,正在調查此事。

相關焦點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
    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然而,一個小學生,真的能夠完成如此複雜的實驗,同時再完成後續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有網友認為,其中可能存在「學術腐敗」或「學術欺詐」。
  • 【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
    【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爆料稱,兩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她們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網友稱這些實驗要求邏輯性強且嚴謹,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腎。
  • 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受質疑
    (原標題:雲南小學生「新基因對癌症細胞影響」研究獲全國大獎受質疑)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
  •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 超出小學生認知
    【研究癌症獲獎小學生實驗記錄】近日,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一名研究癌症相關基因獲獎的小學生火了。其研究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對此,有網友評論稱,小學生已經達到如此高的研究水平,陳某某應該是位神童。
  • 惹不起的小學生,拼不起的爹!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謎團:他似乎連基因都搞不清楚,卻能研究...
    曾帶隊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的王申(化名)老師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時判斷。王申所說的項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完成人是雲南省昆明市某小學六年級的陳同學。
  • 雲南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 父親承認「過度參與」
    陳勇彬2020年7月15日相關報導: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父母系研究員,主攻相同領域,單位正調查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陳靈石的獲獎論文,與父母的研究屬同一領域。全文1587字,閱讀約需3分鐘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薄其雨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系研究員之子
    但該項目資料顯示,其競賽組別是小學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某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對此,有網友評論稱,小學生已經達到如此高的研究水平,陳某某應該是位神童。還有網友質疑稱,該項目或許存在學術造假的情況,「都是家長為了給孩子鋪路」。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個造假者升天,無數個科學家墜落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獲獎項目,深刻體驗一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感覺。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然而這樣一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研究,居然只有唯一的一個研究者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
  • 專家談「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癌」:創新性很一般,早有研究
    17日上午,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簡稱「武漢科協」)官網發布情況聲明稱,獲獎作品《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學生李某怡和李某卿完成的對比實驗觀察報告。專家組一致認可該作品,並建議推薦其參加省級競賽。
  • 馬上就評|認可倆小學生獲獎研究成果,武漢科協聲明未必「科學」
    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據媒體報導,兩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她們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什麼是茶多酚?估計很多成年人也就僅限於聽說過。什麼是EGCG?相信大多數人就聞所未聞了。可偏偏兩名小學生「智勇雙全」,通過剝離多隻小白鼠進行實現,並且在實現成功後寫出論文,還獲了獎。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武漢科協回應:系獨立完成
    近日,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涉事項目《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完成,獲該大賽三等獎。網友則質疑前述小學生完成該項目的可能性。藥物治療後25天,發現EGCG組小鼠腫瘤體積較生理鹽水組和阿黴素組小,本實驗表明綠茶提取物兒茶酚EGCG有一定的抗腫瘤效果。因此,實驗驗證多喝茶能防癌、抗癌,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大家要多喝茶哦,有益身體健康!」
  • 會研究癌症的小學生,可能不止100個
    就在上個周,雲南一個才上六年級的小學生,做了一個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甚至還做出了一個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這該是怎樣一個神童啊! 總之,這件事處處都透露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正所謂 「 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也許厲害的,並不是這個小學生呢? 你還別說,還真是,厲害的,可能是這個小學生背後的父母。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大獎引質疑 父母被指是中科院研究員
    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近日,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引發廣泛關注。原因無他,項目聽著就很高端,而項目的完成人卻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知名醫療媒體「丁香園」指出,該項目的立意、實驗設計堪比博士生科研水平。
  • 2名武漢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其父為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
    繼《11歲「神童」研究癌症獲獎》事件之後,又一小學生的研究被網友質疑。 該項目內容是「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裡面提到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臟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
  • 雲南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被撤,父親辯解:只是替孩子撰寫了報告
    近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引發了網絡熱議。 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是好事,但是這樣的生物技術研究對於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好像著實太遙遠了,更別說獲獎了
  • 六年級「神童」4天學會基因知識 做出碩博水平研究引發質疑 欲戴「天才」王冠 需經得起「學二代」質疑
    近日,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此事被報導後更引人注目的是,小朋友的父母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網友由此懷疑大賽獲獎項目是其父母代勞之作。7月14日,陳某某論文的推薦方、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協青科中心副主任許薇表示,目前,雲南省科協已經成立調查組,正在對該事件進行調查。
  • 武漢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做腫瘤剝離、裸鼠腫瘤細胞注射」
    武漢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做腫瘤剝離、裸鼠腫瘤細胞注射」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7-17 14:06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