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評論員 馬純瀟
似乎到了出神童的季節。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據媒體報導,兩人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她們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
什麼是茶多酚?估計很多成年人也就僅限於聽說過。什麼是EGCG?相信大多數人就聞所未聞了。可偏偏兩名小學生「智勇雙全」,通過剝離多隻小白鼠進行實現,並且在實現成功後寫出論文,還獲了獎。
你不信?由不得你不信。17日,武漢科協官網發布聲明,認可兩名小學生的研究成果。
該聲明說,近日,關於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的網絡報導引發社會關注。經初步核實,獲獎作品《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學生李某怡和李某卿完成的對比實驗觀察報告。實驗想法由李某怡在參加學校的科技節小課題研究活動中向科學老師提出,並在科學老師的建議下聯繫到從事腫瘤實驗技術工作的醫院實驗技術員作為指導老師,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釐清了實驗思路並進行了對比觀察實驗。2名學生在對比觀察實驗中的動物抓取、稱重、小鼠藥物注射、腫瘤測量等簡單操作,均經過指導老師的專門培訓。小鼠的腫瘤剝離操作嚴格按照實驗動物操作標準和倫理,在麻醉處死後開展,實驗腫瘤屬於皮下腫瘤,剝離實驗屬於簡單基礎操作,在老師演示教學後,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並從實踐中得出報告結果。
既然武漢科協言之鑿鑿,認可兩名小學生的研究成果,那咱們是不是也得相信了?且慢,他們認可小學生的研究成果,咱們卻未必就要認可他們的聲明,因為科協的回應未必「科學」。
科協的回應中說實驗想法是由一名小學生首先提出來的,以證明小學生的原創性,但又說「(相關實驗)在老師演示教學後,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實驗方法到底是小學生的原創,還是僅僅能夠重複模仿老師的操作?如果僅僅是能夠重複老師的操作,這能算得上學生的科研成果嗎?
科協的回應也在挑戰人們的常識。眾多周知,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和專項訓練,也需要多學科能力的培養。比如,在選擇課題時總要進行文獻檢索吧,小學生的外語水平能夠勝任嗎?事實上,多名大學生、研究生在接受採訪時都對小學生進行此項科研課題研究的可信度表示了懷疑。
我們也不否認真的可能有「天才」,也許是智商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呢。但是無論如何,武漢科協的回應都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小學生獲獎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武漢市選拔賽」的主辦單位。出了事自己查自己,結論的可靠性有多大呢?有報導說一名獲獎學生的父親系武大醫學院院長,研究指導老師為其母親好友,這其中有沒有什麼瓜葛,是不是也該好好查一查?
咱們前文說「似乎到了出神童的季節」,其實出「神童」跟季節沒關係,卻一定跟土壤有關係。這麼多「神童」在小小年紀就憑藉高大上的科研成果獲獎,是不是有巨大的利益驅動?在科研論文的寫作、評審過程中是不是已經有了利益鏈條?
近些年來,學術造假事件不斷爆出,涉及期刊既有國內期刊也有國際著名期刊,涉及人物既有一般學者也有國內知名學者,嚴重損害了我國科研界的聲譽。這當然值得我們憂慮,但是更值得我們憂慮的是學術造假已經和孩子們搭上了關係。學術造假「前赴後繼、後繼有人」當然是我們不願看到也是不能容忍的,有關部門真的該出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