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此事被報導後,「天才」小朋友和他的晦澀研究引起廣泛關注。
據報導,「4天前還在上網查基因概念的陳某某,4天後已經能夠大概明白該如何通過比較螢光強弱判斷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和功能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小朋友的父母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網友由此懷疑大賽獲獎項目是其父母代勞之作。
7月14日,陳某某論文的推薦方、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協青科中心副主任許薇表示,目前,雲南省科協已經成立調查組,正在對該事件進行調查。 據騰訊網
>>網友熱e
■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看了一眼,現在的中學生都開始研究信號通路、免疫、生化代謝和病毒相關了,造詣頗深。
■癌症、基因才獲三等獎……這小學生的一二等獎都得是什麼重大突破和發現啊?沒去申報諾貝爾獎嗎?
■可能,這就是後浪吧!
■下面的吸附劑吸附水中重金屬離子?不查查?光是這個儀器就貴得不得了,這個實驗怎麼做出來的?
■其實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可能老父親幫兒子做作業的時候用力過猛了。所以……那麼這算什麼呢?槍手??
■正直、公平成為擺設後……誰身邊還沒資源啥的…也悲也憤,也知正常。
>>華商君曰
小陳同學所申報的項目,涉及到生物專業等大學階段以上的知識,以及多項等分子實驗,即使是相關專業研究的本科生,也需經過大半年的訓練才能操作。因此,這樣驕人的成績讓華商君不禁心生疑問:一個小學生是何以有如此精準的手法?何以有如此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由於父母都是中科院下屬單位的研究人員,因此小陳同學順理成章地成為眾人口中的「學二代」,並在網絡上掀起了一波關於「學二代」的討論。確實,在當今這個重視科創的年代,「學二代」一輩可謂風頭正健。不過,人們並不排斥父母對孩子行走在科研之路上的幫助和影響,但此事之所以被送上熱搜,在於如此高大上的項目似乎超過了公眾可承受的範圍。
調查已經展開,相信真相很快到來。如果小朋友的論文真不是出自本人之手,那麼對於關聯的指導老師(學校)、地方科協、評委、大賽組委會、孩子的父母等,或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奉勸那些仍在努力助推的家長,對子女前途的關愛不應損害公平公正底線,否則,今天的「糖」很可能變為明天的「錘」後天的「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