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級研究基因突變,人造神童的背後只有焦慮沒有愛

2020-08-27 情感作家晚睡

本文作者 | 李公子


01


江山代有神童出,各領風騷十幾天。


昆明6年級小學生陳某石就是最近躥紅的一位神童,他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三等獎和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消息一經公布,立刻成為網友熱議的中心話題。


小學生能研究基因突變?還是他本人基因突變了?


這神童也太神了,以至於大多數人根本無法相信以一般6年級小學生的智能水平能夠完成這樣高難度的研究。


這麼說吧,這個項目的核心結論是一個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和它在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方面的作用,它的內容和科研難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生物學博士課題的水平,我某985的生物研究生同學表示自己也不能保證一次成功。


而且項目的具體操作需要高精密度的實驗設備,要求極高的實驗室條件,簡單說就是特別貴,費錢,個人根本無法承受。


這件事其實並不是新聞,獎是在2019年4月拿到的,看這位神童的筆記,在2018年1月9日他還不知道基因叫什麼,還得在網上搜,「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一天後,「(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四天後,人類歷史上空前(未必絕後)的科學大躍進發生了:


2018年1月13日,他通過「PCR擴增mRNA和促進基團的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強弱比較就能判斷一個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和功能強大與否。」



從上網搜了一下什麼是基因,到幾天後能夠寫出帶著五六個生物學專有名詞的一段話,前者真實地反映出孩子的正常智能,後者就屬於玄學範圍了。


然而再往下八,事情也沒有那麼玄乎,這個基因的研究是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大獎賽過去八個月後,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勇彬、楊翠萍等人公開發表了關於那個我連讀都讀不明白的基因的論文。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曾帶著他前往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和楊老師親切會晤,商量如何開展研究工作。



陳老師也姓陳,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了,聰明的你們一定猜到了,陳老師和楊老師正是陳同學的父母!



很快,陳同學的父親陳勇彬正式發布聲明致歉,承認與獲獎小學生之間確實屬於父子關係,自己存在著「過度參與項目文書的編纂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用術語」的問題。



最後,他提出「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但一些網友並不買帳,我看到一條熱評頗有趣味:「你確定是你過度參與了你兒子的文書編纂,而不是你兒子過度參與了你的文書編纂?」


目前事件的最新進展是大賽組委會決定,撤銷該項目的一等獎獎項,收回陳同學的獎牌和證書。


02


如果說上面的陳同學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奇才,接下來的這位女神童岑怡諾則是人文科學方面的奇葩。


女神童姓岑,一個很古老的姓氏,今年十六歲。別看人家比我小好幾歲,估計累計創作的作品堆起來得比我還要更高。


她是呂秀才那種「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的超卓天才,自稱一天能創作2000首詩,300首詞牌,15000字小說,出版過詩詞集,其中有600多首原創詩詞。



要知道全唐詩才4萬多首,乾隆這種寫詩狂魔一輩子才創作了4萬首,她一個人辛苦20多天就全得了。



群眾表示不可置信時,她父親在接受採訪時還充滿自豪地補充,「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


有人特意算了一下,一天1440分鐘,她能寫2000首詩,也就是說,43秒寫一首,就問你怕不怕?



文學創作需要豐富的生活體驗,小姑娘這方面也一點不缺。


資料顯示,她擁有「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等等高大上的頭銜,有點像上世紀90年代的皮包公司老總,印刷精美的燙金名片上沒浪費一寸空間地寫滿了各種炫目的頭銜,什麼「常務理事」呀、「高級副經理」啊,看起來不明覺厲。


圖源:澎湃新聞


除了身份顯赫之外,她還具有強大的社交能力,在演講方面斬獲無數大獎。


我翻出了幾段在網上主持大型公眾活動的視頻,的確成熟老辣,有成功人士的站姿和手勢。


點擊視頻播放


但看著怎麼那麼彆扭呢?稚氣未脫的臉駕馭不住過於成熟的打扮,熟練的臺步伴隨著傳銷式充滿煽動和節奏感的語言,公式化的表情和古怪的語音語調互相輝映。


她先是痛陳自己幼年時因為家庭的物質壓力而遭受到如何的冷眼、面臨如何的痛苦,幾度哽咽的聲音和悽清蕭索的bgm很快感染了在場的聽眾。


然而話鋒一轉,隨著她談起一次參加「傳承愛的訓練營」的經歷、聲情並茂地描述自己跪在父親面前體會「感恩」的偉大時,現場的氣氛也就達到了高潮。



我必須承認,這個視頻讓我犯了嚴重的「尷尬癌」,腳趾把我新買的運動鞋都摳壞了。


油膩,我只聯想到一個詞,「油膩」。


網絡上還流傳幾篇據說是出自她手的「文言文」,從我的角度來看,說好聽點叫平庸,說難聽點叫奇差無比。


拋去文辭不通、語法錯誤一大堆,相當多的句子都不知道她到底要表達什麼。什麼叫「普眾生之華」?什麼叫「給予空之切」?完全是沒有意義的文字堆積,又像是從古文中尋找一些相互之間存在關聯的詞語然後拼湊在一起。


看得出來,她在努力模仿唐宋駢文的整散結合的說話方法,試圖在長句中穿插四六句以增強氣勢,但每句話寫得都實在太差了,落得個「歌詞不像歌詞,對聯不像對聯,廣告不像廣告」的尷尬境地。



以她所展現出來的水平,可以一窺她一天炮製出來的兩千首詩到底是一個什麼成色(我們暫時忽略每天寫兩千首詩在技術上到底能否實現)。


水有源,樹有根。在「女神童」的背後,依然隱藏著一位用心良苦的父親。


公開資料顯示,岑同學的父親開著一家經營「xx舒緩液」的商業公司,其重要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來聚集流量並將之變現。



岑同學是父親打造出來的金字招牌,所有看起來高大上的作品全都是自行印刷,尚未公開發表,所謂記者身份也是在一家「查無此人」的網站上為自己父親公司的產品撰寫軟文,她在各種場合的巡迴演講,也是成功學慣用的打雞血套路。


比如我看到的那段視頻就是將幾個場合下的演講片段拼合起來,居然天衣無縫,因為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空話。

03


在寫這篇文章時,出於好奇心,我特意去青少年創新大賽的官網查了一下它之前的獲獎作品,它的畫風一般是這樣的:



看起來還是挺正常的。


用智慧財產權專業的話來說,這些獲獎的小玩意一般都屬於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專利」,雖然不算什麼重大技術創新,但是有實用價值或是小的技術改進,應用性很強。


這樣的作品既帶有一定的創新性,又是青少年力所能及的小發明創造,能夠起到鼓勵青少年多動手多動腦的比賽原初目的。


像陳同學那樣上來就搞基因突變,研究腫瘤問題的神童,並不是主流,我們不能據此就否認青少年創新活動。


不過,這個比賽出現「神童」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隨著熱度的上升,往屆獎項中存在疑點的項目也陸續被曝光。


比如有人發現2018年的第33屆創新大賽(就是基因這一次的前一次)中也有一個看起來很「高大上」的項目,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兩位學生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獲得了小學組的三等獎。



在34屆比賽中,有一位重慶市第八中學的程丹同學寫出了《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屬專業類的醫學領域。



重慶的另一名獲獎選手是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段皓嚴同學,他關於「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製備」的文章,屬於人工智慧領域的高科技傑作。



巧的是,西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也姓段,研究領域也是信息與電子學科。據網友爆料,正是段同學的父親。



醫學公眾號「丁香園」還發現,一個名為「二氫楊梅素調節肝臟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的一等獎作品,與2018年一篇碩士論文高度雷同,連數據圖片都一模一樣。



彭某珊獲獎項目與張玉碩士論文中相關圖片雷同。(左:獲獎項目相關圖片配圖;右:張玉碩士論文配圖)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和張玉碩士論文《AMPK_Smad信號通路在二氫楊梅素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又一個巧合再次發生了,該論文的指導教師與一等獎項目的指導老師正是同一個人。


面對記者就這一系列項目的提問,官方只是委婉地表示,「我們也提倡高校院所對青少年進行支持,大手拉小手,會對青少年有所啟發。」


這到底是大手拉小手,還是大手變推手,毀了本來聰明機靈的小手?


陳同學被推下神壇,岑同學被全網群嘲,錯的真是孩子嗎?還是虛榮的父母?


「販賣神童」,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父母們的集體焦慮。


因為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拼命想要讓孩子領先其他同齡人,他們動用自己的各種人脈資源,創造神童、創造神跡,為的就是讓孩子更快成功、更早成功。


我們應該承認,擁有一對高級研究人員的父母是一種榮幸,在父母的薰陶和家庭學術氛圍的引導下,可以促使子女產生對科研的興趣,未來可能接過父母的衣缽,最終走上科研道路。


這樣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天生就擁有高平臺,有好的資源配置和更好的發展機會,這屬於合理差異的一部分,是我們必須承認而且接受的人生「不公平」。


比如我父母都喜歡讀書,媽媽還自己寫了好幾本書,這極大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讓我從小就喜歡文學歷史,我們都不可能拒絕家庭帶給我們的耳濡目染,無論好與壞。


但陳同學的父母放棄了看起來比較漫長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選擇直接弄虛作假把本不應屬於孩子的東西硬塞到他的手上,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一個足以寫在簡歷上、作為敲門磚的出色科研獎項,不惜將自己的項目移花接木變成孩子的成果。


這不僅涉嫌「不正當競爭優勢」,侵蝕和損害了社會的基本公平規則,而且帶頭造假,揠苗助長,毒害了孩子的心靈,破壞了他們自我成長的能力。


還有那位岑同學,在父親為了賺錢而對她心智的扭曲引導和過度吹噓下,已經陶醉於眾星拱月的感覺和老於世故的成熟而不可自拔,對她未來的人格發展產生了不可逆的傷害。


長時間在非常識的環境下生活,她的價值觀是否還正常?更進一步說,她的精神狀態是否還正常?


這個世界上愛孩子,最終卻毀了孩子的父母太多了,炮製神童,表面上為了讓孩子走捷徑,實際上滿足的還是家長的虛榮心——他們只愛成功的孩子,不愛普通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流水線上的中國人造神童夢
    雲南小學生陳靈石做出碩博水平癌症研究,喜提 「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三等獎,在剛學會寫「癌」字的小學生中如愛因斯坦再世。 前者被奉為中國文壇未來的希望,後者被譽為中國科研未來的曙光。他們被網際網路插上翅膀成為新型神童,又很快被從來不缺人造神話的網際網路驅逐神壇。
  • 試管嬰兒雙胞胎基因突變,一個發育正常,一個6歲只有76釐米
    可沒有想到的是,孩子生下來後,姐姐是個健康的小女孩,但妹妹卻只有巴掌般大小。最後才知道,妹妹是基因突變,而造成了發育失常。即便如此,兩口子並沒有放棄,他們依舊將兩個女兒好好的帶大。雖然到現在,妹妹已經6歲了,身高也有79釐米,但體重卻只有16斤,她的血管如同髮絲一樣細,身上的一切都顯得與普通小朋友不同。可夫妻二人卻依舊疼愛她,並且為她創造了一個好的環境,讓周圍的親人都愛她。不少寶媽在看見這樣的消息時,難免會感同身受,為小女孩的遭遇而感到心疼。
  • 英國女子因基因發生突變 一生沒有痛感且心態樂觀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3月27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英國麻醉學雜誌》月刊上發表報告稱,這名女性也幾乎感覺不到焦慮和恐懼,而且可能因為這個基因突變加強了傷口癒合的能力。   研究人員說,這也許有助於指導針對一系列疾病的新療法。   倫敦大學學院和牛津大學的疼痛遺傳學家對這名女性進行基因分析後,發現了兩個明顯的突變。
  • 神童班火熱招考,拿什麼安撫應試焦慮?
    (6月14日《京華時報》)  北京八中少兒班,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神童班」。它創建於1985年,是北京八中與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合作的中學超常教育項目。了解到八中少兒班的「身世」,你就明白考這個「神童班」競爭的白熱化程度。而且,初中高中連讀的模式,免去小升初、中考的周折,4年後直接參加高考。50:1的錄取率,這遠超大學一類本科的錄取率,預示著少年班爭奪戰的殘酷。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基因使我們存在差異  為什麼有人天生膽大有人天生膽小?有人愛刺激有人愛安靜?有人易憤怒有人易焦慮?有人聰明有人愚笨?……這裡都有基因在起作用,是基因讓我們存在差異。  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擁有「幸福」基因的人很容易感到幸福,而一個擁有「抑鬱」基因的人則很容易感到壓抑。
  •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基因突變,可以解決結核病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四抗生素治療6-9個月。由於結核病正在對許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預測哪些藥物可能有效至關重要。 科學家和醫生現在可以通過DNA測序預測哪種抗生素可以治療每一種感染背後的結核病類型。 這涉及從有活動性感染的人身上抽取結核細菌樣本,分析細菌的DNA圖譜,並鑑定目前存在的細菌菌株,以及他們可能對哪些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 神童騙局捲土重來,這個暑假又有家長交智商稅了
    這是家叫做「**開智全腦潛能開發」的機構,從6月4日起恢復線下培訓,在暑期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一位馬上要升入小學6年級的女孩,將不同花色的撲克牌放在一個黑色的套袖中,只見她閉上眼睛,用手在裡面摸索著,不一會兒抽出一張牌,並準確說出了花色。負責人稱只需兩天集中培訓,就能具備像她這樣「蒙眼辨色」的超感知能力。
  •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威特金猜測,這個培養基裡的細胞恰好出現了能讓它們生存下來的突變,似乎是個非常幸運的巧合——巧合到她開始懷疑這究竟是不是個巧合。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威特金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些突變為什麼會出現以及是怎麼出現的。她發現了一種被稱為SOS反應的機制,這是一種細菌基因組被破壞時採用的DNA修復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幾十個基因變得活躍、突變率上升。
  •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先是6月29日曹雪濤、董晨兩位院士被質疑論文造假,再是7月3日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最新的瓜則是7月12日,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得全國性大獎。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背後肯定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呼籲嚴查。
  • 這個基因突變,讓一些人不用睡很久
    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需要花費在睡眠上,但一些人每天睡6小時也能保持清醒。一項發表於《神經元》的研究發現,該現象與一種基因突變有關。研究分別對睡眠時間正常、時長較短的人進行基因測序,找到了與睡眠時長直接相關的ADRB1基因。這個基因負責編碼腎上腺素能β受體,突變後會導致受體穩定性下降,功能受到影響。ADRB1基因突變後,小鼠的睡眠減少55分鐘,並在光刺激後立刻醒來。研究人員還將深入研究ADRB1基因在人體其他組織中的表達,挖掘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基因。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復旦大學王紅豔課題組與中科院生化細胞所李勁松課題組合作,利用「人造精子」技術培育全雌性半克隆小鼠,僅耗時半年就成功驗證神經管畸形的強致病基因位點。那麼與傳統二倍體基因組發育而成的模式動物相比,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有哪些特殊的研究優勢?又將為重大遺傳病研究和細胞重編程發展產生怎樣的強大助推力?讓我們到李勁松博士團隊培育的特殊「女兒國」中一探究竟!
  • 研究發現CHD8基因突變的人可能會患自閉症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們發現,有CHD8基因突變的人「很可能」會患自閉症。新研究發現該基因突變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徵,如腸胃疾病、大頭、寬眼距。自閉症又稱孤獨症,它不是單一病種,是一種症候群。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 「人造精子」有望成為重大疾病研究「加速器」
    記者從昨天舉行的第289期東方科技論壇上獲悉,中國科學家們已經利用這種「人造精子」,成功繁殖出可供基因科學家各取所需的實驗小鼠,這將大大縮短科學們尋找並驗證複雜致病基因的周期,加快對癌症等複雜疾病和人類重大出生缺陷的研究。複雜疾病和人類重大出生缺陷等是我國當前面對的主要疾病負擔,明確其病因對於早診早治至關重要。近年來,基因測序技術突飛猛進,成本大幅下降,大量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被發現。
  • 第五節 基因突變
    如果顯性突變基因在生殖細胞中發生,它們的效應可能通過受精卵而直接遺傳後代並立即在子代中表現出來;如果突變基因是隱性的,則其效應就可能被其等位基因所遮蓋。如果突變發生在某一配子中,那麼,在子代中只有某一個有可能承繼這個突變基因。如果突變發生在配子發生的早期階段(如發生在成熟分裂的性母細胞),則多個配子都有可能接受這個突變基因,因此,突變基因傳到後代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關於B肝和C肝的知識在客觀意義上不可能分出高下,區別在於背後蘊含的價值判斷。今天國際科學界的準則是: 對人類生殖細胞或胚胎的基因編輯,僅限於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必須在監管下進行,被編輯的胚胎必須在一個很短的期限內銷毀(目前中國規定的期限是十四天)。
  • 心智如果不成熟,神童不過是被漂白的紙張
    甘羅的父親明知皇帝成心要他的命,也沒有任何主意逃脫。回到家裡,他唉聲嘆氣,同時安排家人準備料理後事。甘羅不甘心,問父親為何這樣?聽父親說完,他胸有成竹地回答,放心吧,父親,這事我來給您辦妥。當時,讓很多人吃驚。隔天,甘羅上朝拜見皇帝。看到他,皇帝不高興的說,你父親是不是逃跑了,讓你過來送死?甘羅不慌不忙地回答:父親昨晚生個小孩,不能上朝,我替他來請假。
  • 研究:基因突變可能會使人變笨
    出處:新浪科技作者:葉傾城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損害人類健康的基因突變可能使我們變得更笨,但是修復這些基因突變之後,會使人們變得更聰明。一項研究發現,聰明人群擁有對智力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較少基因突變,而不是擁有更多使他們變得更聰明的基因突變。
  • 進化史上最幸運的8項基因突變
    人有一對等位基因,攜帶一個ALDH2*2 基因的人(雜合子),酶活性只有正常的6%左右;而兩個基因全是ALDH2*2的人,酶活性幾乎為零。對於後者來說,喝酒幾乎是一杯倒的事情,因此這部分人一般滴酒不沾。容易出問題的是雜合子,這部分人也是最危險的飲酒者,雖然乙醛對他們的傷害很大,但由於體內仍然有一點酶活性,因此常常會沒有自知之明地勉強自己去「練酒量」。
  • 這個基因突變,讓一些人不用睡很久 | 科技早頭條
    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需要花費在睡眠上,但一些人每天睡6小時也能保持清醒。一項發表於《神經元》的研究發現,該現象與一種基因突變有關。研究分別對睡眠時間正常、時長較短的人進行基因測序,找到了與睡眠時長直接相關的ADRB1基因。這個基因負責編碼腎上腺素能β受體,突變後會導致受體穩定性下降,功能受到影響。ADRB1基因突變後,小鼠的睡眠減少55分鐘,並在光刺激後立刻醒來。研究人員還將深入研究ADRB1基因在人體其他組織中的表達,挖掘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基因。
  • 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可能導致先天「豁牙」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禾)溫州醫科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基因組醫學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北京安貞醫院、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國立口腔頜面部研究所,首次發現了WNT10B基因突變可導致先天性或遺傳性多數牙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