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李公子
01
江山代有神童出,各領風騷十幾天。
昆明6年級小學生陳某石就是最近躥紅的一位神童,他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三等獎和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消息一經公布,立刻成為網友熱議的中心話題。
小學生能研究基因突變?還是他本人基因突變了?
這神童也太神了,以至於大多數人根本無法相信以一般6年級小學生的智能水平能夠完成這樣高難度的研究。
這麼說吧,這個項目的核心結論是一個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和它在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方面的作用,它的內容和科研難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生物學博士課題的水平,我某985的生物研究生同學表示自己也不能保證一次成功。
而且項目的具體操作需要高精密度的實驗設備,要求極高的實驗室條件,簡單說就是特別貴,費錢,個人根本無法承受。
這件事其實並不是新聞,獎是在2019年4月拿到的,看這位神童的筆記,在2018年1月9日他還不知道基因叫什麼,還得在網上搜,「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一天後,「(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四天後,人類歷史上空前(未必絕後)的科學大躍進發生了:
2018年1月13日,他通過「PCR擴增mRNA和促進基團的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強弱比較就能判斷一個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和功能強大與否。」
從上網搜了一下什麼是基因,到幾天後能夠寫出帶著五六個生物學專有名詞的一段話,前者真實地反映出孩子的正常智能,後者就屬於玄學範圍了。
然而再往下八,事情也沒有那麼玄乎,這個基因的研究是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大獎賽過去八個月後,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勇彬、楊翠萍等人公開發表了關於那個我連讀都讀不明白的基因的論文。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曾帶著他前往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和楊老師親切會晤,商量如何開展研究工作。
陳老師也姓陳,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了,聰明的你們一定猜到了,陳老師和楊老師正是陳同學的父母!
很快,陳同學的父親陳勇彬正式發布聲明致歉,承認與獲獎小學生之間確實屬於父子關係,自己存在著「過度參與項目文書的編纂過程、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用術語」的問題。
最後,他提出「申請上交該項目獲得的獎項」。但一些網友並不買帳,我看到一條熱評頗有趣味:「你確定是你過度參與了你兒子的文書編纂,而不是你兒子過度參與了你的文書編纂?」
目前事件的最新進展是大賽組委會決定,撤銷該項目的一等獎獎項,收回陳同學的獎牌和證書。
02
如果說上面的陳同學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奇才,接下來的這位女神童岑怡諾則是人文科學方面的奇葩。
女神童姓岑,一個很古老的姓氏,今年十六歲。別看人家比我小好幾歲,估計累計創作的作品堆起來得比我還要更高。
她是呂秀才那種「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的超卓天才,自稱一天能創作2000首詩,300首詞牌,15000字小說,出版過詩詞集,其中有600多首原創詩詞。
要知道全唐詩才4萬多首,乾隆這種寫詩狂魔一輩子才創作了4萬首,她一個人辛苦20多天就全得了。
群眾表示不可置信時,她父親在接受採訪時還充滿自豪地補充,「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
有人特意算了一下,一天1440分鐘,她能寫2000首詩,也就是說,43秒寫一首,就問你怕不怕?
文學創作需要豐富的生活體驗,小姑娘這方面也一點不缺。
資料顯示,她擁有「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等等高大上的頭銜,有點像上世紀90年代的皮包公司老總,印刷精美的燙金名片上沒浪費一寸空間地寫滿了各種炫目的頭銜,什麼「常務理事」呀、「高級副經理」啊,看起來不明覺厲。
圖源:澎湃新聞
除了身份顯赫之外,她還具有強大的社交能力,在演講方面斬獲無數大獎。
我翻出了幾段在網上主持大型公眾活動的視頻,的確成熟老辣,有成功人士的站姿和手勢。
點擊視頻播放
但看著怎麼那麼彆扭呢?稚氣未脫的臉駕馭不住過於成熟的打扮,熟練的臺步伴隨著傳銷式充滿煽動和節奏感的語言,公式化的表情和古怪的語音語調互相輝映。
她先是痛陳自己幼年時因為家庭的物質壓力而遭受到如何的冷眼、面臨如何的痛苦,幾度哽咽的聲音和悽清蕭索的bgm很快感染了在場的聽眾。
然而話鋒一轉,隨著她談起一次參加「傳承愛的訓練營」的經歷、聲情並茂地描述自己跪在父親面前體會「感恩」的偉大時,現場的氣氛也就達到了高潮。
我必須承認,這個視頻讓我犯了嚴重的「尷尬癌」,腳趾把我新買的運動鞋都摳壞了。
油膩,我只聯想到一個詞,「油膩」。
網絡上還流傳幾篇據說是出自她手的「文言文」,從我的角度來看,說好聽點叫平庸,說難聽點叫奇差無比。
拋去文辭不通、語法錯誤一大堆,相當多的句子都不知道她到底要表達什麼。什麼叫「普眾生之華」?什麼叫「給予空之切」?完全是沒有意義的文字堆積,又像是從古文中尋找一些相互之間存在關聯的詞語然後拼湊在一起。
看得出來,她在努力模仿唐宋駢文的整散結合的說話方法,試圖在長句中穿插四六句以增強氣勢,但每句話寫得都實在太差了,落得個「歌詞不像歌詞,對聯不像對聯,廣告不像廣告」的尷尬境地。
以她所展現出來的水平,可以一窺她一天炮製出來的兩千首詩到底是一個什麼成色(我們暫時忽略每天寫兩千首詩在技術上到底能否實現)。
水有源,樹有根。在「女神童」的背後,依然隱藏著一位用心良苦的父親。
公開資料顯示,岑同學的父親開著一家經營「xx舒緩液」的商業公司,其重要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來聚集流量並將之變現。
岑同學是父親打造出來的金字招牌,所有看起來高大上的作品全都是自行印刷,尚未公開發表,所謂記者身份也是在一家「查無此人」的網站上為自己父親公司的產品撰寫軟文,她在各種場合的巡迴演講,也是成功學慣用的打雞血套路。
比如我看到的那段視頻就是將幾個場合下的演講片段拼合起來,居然天衣無縫,因為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空話。
03
在寫這篇文章時,出於好奇心,我特意去青少年創新大賽的官網查了一下它之前的獲獎作品,它的畫風一般是這樣的:
看起來還是挺正常的。
用智慧財產權專業的話來說,這些獲獎的小玩意一般都屬於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專利」,雖然不算什麼重大技術創新,但是有實用價值或是小的技術改進,應用性很強。
這樣的作品既帶有一定的創新性,又是青少年力所能及的小發明創造,能夠起到鼓勵青少年多動手多動腦的比賽原初目的。
像陳同學那樣上來就搞基因突變,研究腫瘤問題的神童,並不是主流,我們不能據此就否認青少年創新活動。
不過,這個比賽出現「神童」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隨著熱度的上升,往屆獎項中存在疑點的項目也陸續被曝光。
比如有人發現2018年的第33屆創新大賽(就是基因這一次的前一次)中也有一個看起來很「高大上」的項目,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兩位學生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獲得了小學組的三等獎。
在34屆比賽中,有一位重慶市第八中學的程丹同學寫出了《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屬專業類的醫學領域。
重慶的另一名獲獎選手是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段皓嚴同學,他關於「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製備」的文章,屬於人工智慧領域的高科技傑作。
巧的是,西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也姓段,研究領域也是信息與電子學科。據網友爆料,正是段同學的父親。
醫學公眾號「丁香園」還發現,一個名為「二氫楊梅素調節肝臟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的一等獎作品,與2018年一篇碩士論文高度雷同,連數據圖片都一模一樣。
彭某珊獲獎項目與張玉碩士論文中相關圖片雷同。(左:獲獎項目相關圖片配圖;右:張玉碩士論文配圖)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和張玉碩士論文《AMPK_Smad信號通路在二氫楊梅素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又一個巧合再次發生了,該論文的指導教師與一等獎項目的指導老師正是同一個人。
面對記者就這一系列項目的提問,官方只是委婉地表示,「我們也提倡高校院所對青少年進行支持,大手拉小手,會對青少年有所啟發。」
這到底是大手拉小手,還是大手變推手,毀了本來聰明機靈的小手?
陳同學被推下神壇,岑同學被全網群嘲,錯的真是孩子嗎?還是虛榮的父母?
「販賣神童」,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父母們的集體焦慮。
因為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拼命想要讓孩子領先其他同齡人,他們動用自己的各種人脈資源,創造神童、創造神跡,為的就是讓孩子更快成功、更早成功。
我們應該承認,擁有一對高級研究人員的父母是一種榮幸,在父母的薰陶和家庭學術氛圍的引導下,可以促使子女產生對科研的興趣,未來可能接過父母的衣缽,最終走上科研道路。
這樣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天生就擁有高平臺,有好的資源配置和更好的發展機會,這屬於合理差異的一部分,是我們必須承認而且接受的人生「不公平」。
比如我父母都喜歡讀書,媽媽還自己寫了好幾本書,這極大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讓我從小就喜歡文學歷史,我們都不可能拒絕家庭帶給我們的耳濡目染,無論好與壞。
但陳同學的父母放棄了看起來比較漫長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選擇直接弄虛作假把本不應屬於孩子的東西硬塞到他的手上,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一個足以寫在簡歷上、作為敲門磚的出色科研獎項,不惜將自己的項目移花接木變成孩子的成果。
這不僅涉嫌「不正當競爭優勢」,侵蝕和損害了社會的基本公平規則,而且帶頭造假,揠苗助長,毒害了孩子的心靈,破壞了他們自我成長的能力。
還有那位岑同學,在父親為了賺錢而對她心智的扭曲引導和過度吹噓下,已經陶醉於眾星拱月的感覺和老於世故的成熟而不可自拔,對她未來的人格發展產生了不可逆的傷害。
長時間在非常識的環境下生活,她的價值觀是否還正常?更進一步說,她的精神狀態是否還正常?
這個世界上愛孩子,最終卻毀了孩子的父母太多了,炮製神童,表面上為了讓孩子走捷徑,實際上滿足的還是家長的虛榮心——他們只愛成功的孩子,不愛普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