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人們痛感不一樣?美媒:或源於基因特定突變或缺失
那麼,為什麼每個人的痛感都不一樣?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健康成效方面的個體差異往往源於心理社會、環境和遺傳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疼痛可能不像心臟病或糖尿病那樣被視為一種傳統疾病,但起作用的是同一套因素。人的一生中經歷的所有疼痛的背景都是使人們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的那些基因。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此前的痛苦和創傷性的經歷以及環境都會調整人們的反應。
-
基因突變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
除了生活不易,他們還可能有更強的痛感。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痛閾值低。「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
-
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原標題: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防乳腺癌和卵巢癌先後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引起世人對兩個相關基因BRCA1和BRCA2的關注。研究人員7日說,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具體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
英女孩患罕見病,基因突變2歲看起來像80歲,現實版班傑明巴頓
好萊塢男星布拉德·皮特和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萊切特曾共同出演過一部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講述班傑明·巴頓生來就是一個80多歲的老人,逆向生長的一生。一位來自英國的2歲的女孩,真實的患有「班傑明·巴頓疾病」。
-
關鍵基因突變致不孕 女性不孕的原因
Van den Veyver是貝勒大學婦產科學、分子及人類遺傳學教授,也是貝勒大學及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的臨床產前遺傳學主任,他表示:"研究發現,基因突變導致NLRP家族的某些基因失去功能,導致習慣性流產、胎盤發育異常、著床前胚胎丟失或是極罕見的出現胎兒發育障礙,致使女性不能夠順利妊娠。"
-
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那麼,人類行為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又是誰發現了這個秘密?摩爾根也因「發現遺傳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而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遺傳學家。 歷史總是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巧合。當1912年的摩爾根招收一名叫做荷爾曼·約瑟夫·穆勒的年輕人進入自己的「蠅室」從事果蠅遺傳學研究的時候,他並不會想到,未來穆勒也將一生與小小的果蠅為伴,並在13年後成為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遺傳學家。
-
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諾獎中的「基因」】很多電影裡面,主角獲得超能力的方式總被解釋為某些特殊的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例如我們熟悉的蜘蛛俠是被毒蜘蛛咬到,而哥斯拉是受到核爆影響。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
-
【諾獎中的「基因」】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諾獎中的「基因」】 很多電影裡面,主角獲得超能力的方式總被解釋為某些特殊的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例如我們熟悉的蜘蛛俠是被毒蜘蛛咬到,而哥斯拉是受到核爆影響。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
-
有這種基因突變,你一生將有90%機率患癌!
TP53基因是迄今發現的與人類腫瘤相關性最高的基因。 作為一種抑癌基因,TP53在人體DNA修復系統中發揮著主要調控作用。一旦TP53基因發生突變,可能會增加你一生中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
-
NEJM:惡性膠質瘤因兩種基因發生突變所致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控制惡性神經膠質瘤(malignant gliomas)生長和發展的基因突變。惡性神經膠質瘤是一種很難治療的惡性腦部腫瘤。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報告稱,該基因突變或許還能幫助預測哪位病人能活得更長。IDH1或IDH2基因發生突變的病人平均能活31個月,相比之下,腫瘤中這兩種基因都沒有發生突變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5個月。
-
一生無痛感、能「嘗」到文字的味道、聽見血液流動的聲音……這些...
一旦配偶雙方存在相同缺陷基因,下一代就有可能患罕見病。7月29日,BBC廣播將播出此類系列節目--《指南針:感官世界》(The Compass: The Senses)。著名神經學家Guy Leschziner博士走遍了整個英國,見到了那些受奇異環境困擾的人們。他們的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出現了奇怪的病變。
-
揭秘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關聯,分享給大家!是最為頻繁發生突變的剪接因子編碼基因,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科學家鑑別出誘發遺傳性胰腺癌風險的基因突變doi:10.1038/s41588-019-0475-y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一組極易患癌的家庭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鑑別出了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基因突變,其或會明顯增加個體在一生中患胰腺癌和其它癌症的風險
-
新冠病毒若發生基因突變,將會帶來什麼影響?
論文作者張弓向財新記者強調,病毒親和力提高100倍並不意味著其傳染性提高100倍,要達成真正的感染還有很多步驟,且受其他因素影響 新冠病毒在繁殖倍增的過程中若發生了基因突變,會否影響其感染能力? 3月17日,論文預印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與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突變有關的研究,稱突變增強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結構穩定性,突變病毒株與受體結合的親和力顯著增強。
-
高齡父親的精子 發生基因突變概率更高?
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睪丸幹細胞分化異常,因而隨著男性年齡增長,他們的精子出現突變體的數量就會增加,《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有些研究甚至將大齡父親和阿爾茨海默氏症、雙相情感障礙(以前被稱為躁狂抑鬱症)、心臟病和癌症聯繫在一起。現在,科學家們警告說,男性在40在歲時生育,將潛在的疾病遺傳給後代的概率,與在20歲時生育的男性相比會翻倍,這表明男性體內也同樣存在生理鍾。
-
女子30歲患乳腺癌 原是基因突變作怪
福州新聞網1月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戴軍)女子小玲(化名)的母親和外婆都是乳腺癌患者,年僅30歲的小玲近日也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原來,小玲體內有一種名叫BRCA1/2的遺傳基因存在突變。最近,小玲去體檢,B超檢查顯示她的左側乳腺有個不良腫物。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更進一步來說,基因其實就是生命的本質,生命只不過是基因的載體,當地球生命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基因的複製與傳遞便開始了,通過複製,基因可以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並深刻影響著它的一代又一代的載體。然而,現今存活的基因沒有一個是完好如初的,雖說基因的骨幹可能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但基因裡的信息卻可能隨時因意外而改變,這就是基因突變。
-
無痛感是罕見基因突變,也啟示了開發超級鎮痛藥的路徑
疼痛太令人煩惱了,沒有疼痛會怎麼樣呢?你會因此去嘗試博擊,或者去做些平時因怕疼而不敢去從事的刺激事兒?但人若真沒有了痛感,他首先面臨的不是好玩,而是生命威脅,因為,缺少了痛覺,就意味著人體少了一道警示危險的屏障。
-
英國6歲男孩因為基因突變 發育滯後不會說話
福克斯因為基因突變,發育滯後不會說話。基因突變並不罕見,發生在英國6歲男孩麥肯基·福克斯·拜因身上的基因突變卻是全球特例,因為那是一種此前從未見過的基因突變。在他的每一個細胞裡,都多了一個額外的鮮為人知的染色體,罕見到連名字都沒有。這種基因突變的結果也完全顛覆了福克斯和他家人的生活,他是全球第一個因為基因紊亂而不能說話的人,他發育滯後,而且沒人知道他能活多久,更可怕的是沒有對策。
-
基因突變,這個71歲老奶奶感覺不到任何疼痛,部分遺傳給了兒子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8日報導,來自英國因弗內斯郡懷特布裡奇市的71歲老奶奶喬·卡梅倫,一直過著沒有痛感的生活,分娩時沒有疼痛感,割傷了自己也毫無知覺,甚至吃辣椒她覺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倫敦大學的哺乳動物感覺遺傳學博士詹姆斯·考克斯及其團隊,對卡梅倫進行了基因檢測研究,結果發現她有兩種DNA突變,其中一種特殊的基因會降低疼痛感和焦慮感,而這種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只有百萬分之一。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