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者張弓向財新記者強調,病毒親和力提高100倍並不意味著其傳染性提高100倍,要達成真正的感染還有很多步驟,且受其他因素影響。儘管如此,傳染性提高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新冠病毒在繁殖倍增的過程中若發生了基因突變,會否影響其感染能力?
3月17日,論文預印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與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突變有關的研究,稱突變增強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結構穩定性,突變病毒株與受體結合的親和力顯著增強。
論文作者強調,病毒的傳染性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儘管如此,傳染性提高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這篇題為《從流行的新冠病毒序列中發現的RBD突變會增強刺突蛋白結構穩定性及傳染性》的論文,由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其威、暨南大學生命與健康工程研究院張弓共同擔任通訊作者。
研究團隊從公共資料庫(NCBI GenBank和GISAID等)下載了244條新冠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全長,並篩選出S蛋白及其RBD區域發生突變的序列進行分析。
從研究者繪製的毒株序列分布地圖來看,現階段這244個新冠病毒毒株中絕大多數毒株的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沒有發生突變。只有10條序列在RBD區域存在胺基酸突變,它們分別採集自武漢、深圳、香港、英國、法國和印度。
那麼這些突變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研究者對新冠病毒的RBD突變體進行了分子動力學的模擬計算,以評估RBD突變體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的結合能力。
結果發現,有3個突變體(分別是雙突變N354D和D364Y、V367F、W436R)在數據上的差異引人關注,表明它們與受體結合的親和力(affinity)有了顯著提高......
本文改寫(或引用)自
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