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由新冠病毒引發的COVID-19疾病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遭受毀滅性打擊,而有些人卻能夠不治而愈。
此前已有研究從患者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進行探討。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男性、年老者以及具有基礎病的患者更容易遭受新冠病毒的攻擊。
但有不少遺傳學家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人體的基因突變有關。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基因突變可以改變一個人感染傳染病的機會。最著名的例子是CCR5基因的突變,它可以提供對愛滋病毒的保護。
從專業角度來看,愛滋病毒進入淋巴細胞需要與表面的CCR5通道結合,如果這個基因突變了,那麼CCR5蛋白就出現了結構異常,愛滋病毒就不能進入淋巴細胞,從而無法在人類的體內生存。因此,CCR5也被成為愛滋病的「奇蹟之光」。
於是,有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體內也存在類似對抗新冠病毒的基因機制,那麼目前困擾我們的很多謎團或許可以迎刃而解,還能發現預防感染的新方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遺傳學家Priya Duggal說,其他變異可能會影響病毒進入人體後的情況,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Duggal之前的研究表明,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的變異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反應,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能自行清除C型肝炎感染,而有些人卻發展成慢性C肝。
她表示,COVID-19對某些患者會產生致命打擊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身體會引發一種被稱為細胞因子風暴的過度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源自他們的DNA。一項對2009年H1N1流感爆發死亡患者的小型研究發現,許多人攜帶的突變引發了細胞因子風暴的自毀性泛濫。
實際上,關於COVID-19易感性和致病嚴重程度問題的遺傳學研究結果開始陸續出現。一項研究表明,HLA基因的變異可能起了一定作用;還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易感性與ABO血型以及ACE2基因變異有關。但這些發現都是初步的,需要更大的數據集進行後續研究。
目前一些研究團隊正針對新冠病毒進行基因研究。他們計劃提取患者的DNA,並掃描基因組,尋找與電子健康記錄中列出的症狀相關的微小序列變化。
其中,赫爾辛基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家Andrea Ganna正在領導一項大規模研究,計劃從全球各地的基因組學項目中收集數據。據悉,已有幾家大型生物銀行已經同意分享它們在流感大流行之前收集的DNA數據,其中包括收集了6萬名參與者數據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生物銀行;收集了芬蘭5%人口DNA的FinnGen;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樣本庫之一英國生物樣本庫--擁有50萬名志願者的樣本。
如果科學家們能夠成功地識別出那些預示著感染最具毀滅性影響的基因,他們就能更有效地對需要醫療護理的病人進行分類。如果幸運的話,他們甚至可能發現使一些人產生抵抗力的基因,使他們康復到患病前狀態。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dna-could-hold-clues-to-varying-severity-of-covid-19-67435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