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5基因突變使人體不受愛滋病感染,或存在類似對抗新冠病毒的基因

2020-12-03 前瞻網

CCR5基因突變使人體不受愛滋病感染,或存在類似對抗新冠病毒的基因

 olivia chan • 2020-04-26 14:40:19 來源:前瞻網 E1583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由新冠病毒引發的COVID-19疾病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遭受毀滅性打擊,而有些人卻能夠不治而愈。

此前已有研究從患者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進行探討。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男性、年老者以及具有基礎病的患者更容易遭受新冠病毒的攻擊。

但有不少遺傳學家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人體的基因突變有關。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基因突變可以改變一個人感染傳染病的機會。最著名的例子是CCR5基因的突變,它可以提供對愛滋病毒的保護。

從專業角度來看,愛滋病毒進入淋巴細胞需要與表面的CCR5通道結合,如果這個基因突變了,那麼CCR5蛋白就出現了結構異常,愛滋病毒就不能進入淋巴細胞,從而無法在人類的體內生存。因此,CCR5也被成為愛滋病的「奇蹟之光」。

於是,有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體內也存在類似對抗新冠病毒的基因機制,那麼目前困擾我們的很多謎團或許可以迎刃而解,還能發現預防感染的新方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遺傳學家Priya Duggal說,其他變異可能會影響病毒進入人體後的情況,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Duggal之前的研究表明,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的變異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反應,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能自行清除C型肝炎感染,而有些人卻發展成慢性C肝。

她表示,COVID-19對某些患者會產生致命打擊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身體會引發一種被稱為細胞因子風暴的過度免疫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源自他們的DNA。一項對2009年H1N1流感爆發死亡患者的小型研究發現,許多人攜帶的突變引發了細胞因子風暴的自毀性泛濫。

實際上,關於COVID-19易感性和致病嚴重程度問題的遺傳學研究結果開始陸續出現。一項研究表明,HLA基因的變異可能起了一定作用;還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易感性與ABO血型以及ACE2基因變異有關。但這些發現都是初步的,需要更大的數據集進行後續研究。

目前一些研究團隊正針對新冠病毒進行基因研究。他們計劃提取患者的DNA,並掃描基因組,尋找與電子健康記錄中列出的症狀相關的微小序列變化。

其中,赫爾辛基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家Andrea Ganna正在領導一項大規模研究,計劃從全球各地的基因組學項目中收集數據。據悉,已有幾家大型生物銀行已經同意分享它們在流感大流行之前收集的DNA數據,其中包括收集了6萬名參與者數據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生物銀行;收集了芬蘭5%人口DNA的FinnGen;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樣本庫之一英國生物樣本庫--擁有50萬名志願者的樣本。

如果科學家們能夠成功地識別出那些預示著感染最具毀滅性影響的基因,他們就能更有效地對需要醫療護理的病人進行分類。如果幸運的話,他們甚至可能發現使一些人產生抵抗力的基因,使他們康復到患病前狀態。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dna-could-hold-clues-to-varying-severity-of-covid-19-67435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病有關  olivia chan • 2020-09-24 17:00:55 來源:前瞻網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中不存在。
  • 誘導這種基因突變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卻增加精神病風險
    rs4702基因的突變能夠影響新冠病毒(Sars-CoV-2)的複製,擁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感染Sars-CoV-2後症狀往往較輕。布倫南德博士的團隊用少量Sars-CoV-2感染了攜帶rs4702基因的人類神經元。24小時內,病毒拷貝增加了近15萬倍。然後,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誘導神經元中的rs4702基因突變。結果病毒複製的數量下降到大約三分之一。他們的實驗表明,rs4702基因可以使Sars-CoV-2在人體內,特別是在大腦中更快地複製。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研究人員除了分析公共資料庫上的109個新冠病毒基因組之外,還分析了新完成測序的11個病毒基因組信息,他們認為整體突變程度較低,同時也發現了類似突變,並將總共120個新冠病毒分成G1型和G2型,分別對應上一項研究的S型和L型。譚文杰等人也認為尚不清楚這些突變是發生在疫情爆發之後,還是在動物宿主階段。
  • 新冠病毒若發生基因突變,將會帶來什麼影響?
    100倍,要達成真正的感染還有很多步驟,且受其他因素影響。 新冠病毒在繁殖倍增的過程中若發生了基因突變,會否影響其感染能力? 3月17日,論文預印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與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突變有關的研究,稱突變增強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結構穩定性,突變病毒株與受體結合的親和力顯著增強。
  • 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專家疾呼:感染能力居然更強了!
    14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突變後,感染力更加強大了,這對美國疫情可能產生重大影響!佛羅裡達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多位研究人員認為,新型病毒疾病已產生基因突變,會令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體細胞。不過他們指出,需要更多研究證實基因突變是否已改變疫情大流行的進程。研究人員進行的一系列科研試驗已經發現,基因突變影響病毒的棘狀蛋白,令其更加容易入侵人體細胞。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來源:新京報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華晨向新京報記者分析稱,目前,變異並不算大,但也不能輕視,要警惕這些突變可能產生的病毒表型和行為的變化。比如,對人體的致病性、影響的器官部位、排毒的時間、途徑,還有傳播能力的改變等。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全文5634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
  • 現在新冠病毒出現了ABC三種類型,其基因突變的速度是否正常?
    新冠病毒變異的有關情況英國科學家根據基因測序結果,將其劃分為3種不同的病毒毒株:A、B和C。其中A型與最早發現的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類型一致,被認為是原始感染病毒基因組,也是其它變異病毒類型的來源。而B型則是從A型中衍變而來,通過兩個基因突變點將之與A型分隔開來,然後在B型的基礎上又衍變為C型。
  • 新冠病毒在巴西出現基因突變,或意味著疫情可能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
    日前,巴西的研究人員對這位首例確診病例感染的病毒樣本實施了基因檢測發現,這名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已經和武漢公布的病毒基因相比出現3個不同之處,說明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又發生了突變。論文中提到,這株巴西「Brazil / SPBR-01 / 2020 」病毒的基因組,和中國在兩個月前即12月26日採樣的早前病毒樣本「Wuhan-Hu-1/2019」存在三處不同,但其中有兩處突變的位置和德國慕尼黑聚集性傳染事件中提取的病毒樣本「Germany/BavPat1/2020」非常接近。該論文研究認為,歐洲目前傳播的病毒已經和中國傳播的病毒有所不同了。
  • 新冠病毒出現潛在「耐藥性」基因突變,對控制疫情有何影響?
    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上多家媒體的關注,有的文章宣稱這一突變株可能導致新冠疫苗無效,並成為COVID-19再度爆發的隱患。那麼,這一新病毒突變株從哪裡來?世界人口中是否存在讓中和抗體療法和新冠疫苗失效的突變株?它們對新冠疫苗和療法的開發又有什麼影響?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導入變異CCR5基因,柏林愛滋病病人得以重生:帶來曙光,道路漫長
    作為腫瘤學家,胡特本人不是愛滋病專家,但他知道,一般情況下,愛滋病病毒HIV會利用人體內CCR5與CD4,聯合作用,導致人體感染。不過,在一些歐洲人身上發現了一種基因變異,這個變異會讓人體內CD4細胞裡面缺少CCR5的受體,缺失宿主就不會感染HIV,也會使他們體內的CD4細胞對愛滋病病毒具有高抗性。這種突變叫「輔助受體CCR5- 32純合子突變」。
  • 美國報告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同時存在三種基因突變
    據Live Science網站報導,1月13日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俄亥俄州發現了兩種新冠病毒突變株,它們似乎均起源於美國。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威斯納醫學中心分子病理學部門副主席Dan Jones介紹,其中一個突變株稱為「哥倫布毒株」,它有三種基因突變,在此前的新冠病毒當中沒有同時出現過。 研究人員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2020年12月底到2021年1月初的三周時間內的標本中發現了該突變株,它已成為了哥倫布主要流行的病毒之一。
  • 不應過度解讀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共享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十分重要。但在資源共享、推進科學發展對抗全球疫情的同時,也切不可放棄科學的嚴謹,警惕對於數據的片面放大解讀。德國柏林Charité 大學醫院的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 (來源於Berlin Institute of Health官網)Drosten分析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來自於一位在義大利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德國人。這位患者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看起來和一位德國慕尼黑患者的類似,而這位慕尼黑的患者要比德國患者早一個多月感染新冠肺炎。
  • 新突破!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剔除小鼠愛滋病病毒
    美國《分子治療》雜誌近日刊登了美國天普大學華人科學家胡文輝和同校同事卡邁勒·哈利利以及匹茲堡大學楊文彬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有效從多靶點剔除了一種人源化小鼠多個器官組織中的人類愛滋病病毒,推動基因療法治療愛滋病向人體臨床試驗邁出一大步。▲胡文輝和卡邁勒·哈利利人源化BLT小鼠是指移植了人的骨髓、肝和胸腺組織或細胞的免疫缺陷小鼠。
  • 前瞻基因:冰島現全球首例新冠「雙重感染者」,病毒變異速度或加快
    冰島發現全球首例新冠「雙重感染者」 冰島德科德基因公司的主管卡裡·斯特凡松近日在接受新聞採訪時說,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對冰島新冠肺炎檢測中發現的大約40種新冠病毒變體進行了基因測序,並發現有一人同時感染了兩種新冠病毒變體。
  • 如果剪掉突變基因,再植入健康基因,是否就能治癒癌症?
    中科院的研究者用它治癒了小白鼠的白內障遺傳病;美國卡邁勒·哈利利教授及其同事用它已成功將人體細胞中潛在的愛滋病病毒消除.. ..基因編輯的魔術開始了!研究發現,細菌有一種能力極強的免疫系統:當外來的病毒(噬菌體)感染細菌時,細菌就利用身體裡的一種酶(Cas9)來切斷外來病毒(噬菌體)的基因。這樣,外來的病毒(噬菌體)不能在細菌身體裡複製了(繁殖了),就相當於把病毒(噬菌體)間接殺死了,這樣細菌就不會得病了。
  • 民航聯盟: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突變,人類將更容易受感染
    民航聯盟據紐約/羅馬綜合訊:美國佛羅裡達州科研人員發現,冠病病毒已經發生基因突變,使人體細胞更容易受感染,這也足以解釋為何病毒在美國和拉丁美洲造成數百萬人染病。
  • 愛滋病病毒「幫兇」CCR5基因添新「罪證」:阻礙中風康復
    科技日報北京2月27日電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在《細胞》雜誌上撰文指出,CCR5基因阻礙中風患者康復。此前研究表明,CCR5基因還是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的主要幫兇。早在1996年,科學家就發現CCR5基因控制產生的CCR5蛋白是HIV病毒進入人體T細胞的主要受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