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中的「基因」】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2020-12-07 騰訊網

【諾獎中的「基因」】

很多電影裡面,主角獲得超能力的方式總被解釋為某些特殊的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例如我們熟悉的蜘蛛俠是被毒蜘蛛咬到,而哥斯拉是受到核爆影響。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那麼,人類行為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又是誰發現了這個秘密?

果蠅(圖片來自網絡)

讓我們先回到高中生物課:誰都不會忘記「現代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和小可愛「果蠅」的故事,自從他將果蠅帶上了遺傳學研究的舞臺,這隻小小的蟲子便成了科學家們的好夥伴,為人類生物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摩爾根也因「發現遺傳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而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遺傳學家。

歷史總是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巧合。當1912年的摩爾根招收一名叫做荷爾曼·約瑟夫·穆勒的年輕人進入自己的「蠅室」從事果蠅遺傳學研究的時候,他並不會想到,未來穆勒也將一生與小小的果蠅為伴,並在13年後成為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遺傳學家。

當果蠅遭遇射線

穆勒認為,在自然條件下果蠅的突變頻率是很低的。為了提高基因的突變頻率,穆勒決定採用強有力的、由放射源產生的短波電磁輻射這樣的「利器」來幹預基因。從1921年開始,整整10年穆勒在德克薩斯大學的一間地下室裡,不知疲倦地探索用射線誘發基因突變以及檢測這些突變的方法。他採用X射線照射果蠅,發現X射線能大大提高基因的突變頻率,在一定範圍內突變率與輻射劑量成正比。

正在對果蠅進行照射實驗的穆勒(圖片來自網絡)

1927年,穆勒在他最為重要的《基因的人工蛻變》中寫道:已十分肯定地發現,用較高劑量的X射線處理精子,能誘發受處理的生殖細胞發生高比例的真正的「基因突變」......他十分明確地指出,無論是以X射線引起的基因突變還是自然界中的突變,其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磚一瓦」,也即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基本的材料。穆勒通過自然界提供的事實和他的實驗證據告訴人們一種信念:正是突變過程造成了我們所研究的進化,而進化過程又是可以通過人工幹預而加快的。

在他公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後,研究射線生物學、基因突變過程、基因複製過程的工作紛紛展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接導致了新的科學分支的產生。1946年,諾貝爾委員會將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穆勒。

基因突變的發展與運用

基因突變指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現象。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複製自己,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突變基因。於是後代的表現中也就突然地出現了祖先從未有過的新性狀。後續的研究表明,基因突變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誘發的。自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型和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型之間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基因突變誘變劑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變率。

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發育的任何時期,同時基因突變和脫氧核糖核酸的複製、DNA損傷修復、癌變和衰老都有關係,基因突變也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基因突變除了本身的理論意義以外,還有廣泛的生物學、醫學意義。

事實上,導致基因突變的人為外因可以有很多,包括物理方式如應用X射線、雷射、紫外線、伽馬射線等;化學物質如亞硝酸、黃麴黴素、鹼基類似物等;某些病毒和細菌也可能導致基因突變。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和DNA核苷酸順序分析等技術的出現,現在已能確定基因突變所帶來的DNA分子結構改變的類型,包括某些熱點的分子結構,並已經能夠進行定向誘變。

基因突變為整個遺傳學研究提供突變型,不僅能夠為研究提供思路,在當今科學家的運用下,有了更高的實踐意義。如可以通過誘使生物產生大量而多樣的基因突變,從而根據需要選育出優良的農產品品種;又如發明誘變劑處理雄性害蟲使之發生致死的或條件致死的突變,然後釋放這些雄性害蟲,使它們和野生的雄性昆蟲相競爭而產生致死的或不育的子代等。

科學精神堅定而偉大

縱觀穆勒的一生,可謂命途多舛:實驗室蒸蒸日上時遭遇美國經濟大蕭條,喪失研究經費;輾轉德國繼續科研工作時遭遇法西斯上臺;前往列寧格勒繼續研究,卻遭遇李森科偽科學主義和大清洗;前往英國卻趕上二戰爆發,英國面臨被入侵的威脅。但值得稱讚的是,無論輾轉何方,最困難的時候穆勒也不忘帶上自己的果蠅株系,在二十世紀人類社會最為動蕩的時局中堅持著自己的科學研究,並秉持著心中的正義。

通過實驗,穆勒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某些不負責任的活動會導致人類的基因突變,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他於1955年參加了以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為首的7位科學家呼籲禁止核武器的活動,參與籤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作為反對輻射危害的先行者,直接助推了後來國際社會控制核武活動的一系列相關工作的開展。

出品:科普中國

監製:中國農學會 光明網

作者:張蕃

本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金蕪軍進行科學性把關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諾獎中的「基因」】   很多電影裡面,主角獲得超能力的方式總被解釋為某些特殊的影響而導致
  • 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諾獎中的「基因」】很多電影裡面,主角獲得超能力的方式總被解釋為某些特殊的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例如我們熟悉的蜘蛛俠是被毒蜘蛛咬到,而哥斯拉是受到核爆影響。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
  • 【諾獎中的「基因」】「一基因一酶」的前世今生
    【諾獎中的「基因」】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人們對基因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基因」一詞也廣泛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然而,將時鐘往回撥100多年,當時的人們並不知曉基因的存在。
  • 斬獲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未來或將改造人類,進行星際移民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此屆諾貝爾化學獎,最大的熱點估計就是張鋒沒有獲得諾獎了,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引起了廣泛爭議。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理綜獎」為什麼又雙叕頒給了生物領域?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如何?頻頻被 cue 的張鋒,是否真的錯失諾獎?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看法。高寧:張鋒沒拿獎挺可惜,但也說得過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真快啊!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這一技術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在2012年6月發表的論文中,兩位女性科學家帶領的研究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發現它是雙RNA引導的DNA內切酶,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這是最早發表的把細菌天然免疫系統演變成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Cell Rep:研究揭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
    2018年7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變成人體內任何類型的細胞,被認為具有無限的治療潛能,但是它們的基因突變情況還沒有被完全表徵清楚。iPSCs從體細胞重編程獲得,而體細胞可能會由於接觸陽光照射和紫外輻射而產生許多基因突變。
  •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由此可見,對人類而言,想要改變內在節律也是一件困難的事。除了提示按時吃飯、按時睡覺之外,此次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對於未來的臨床醫學還有哪些幫助嗎?王計秋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其實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不少人體內的節律基因,它們很精細地工作著,相互鉗制,此消彼長。
  • 因諾獎爆火的「基因編輯」技術,還不值得我們大吹特吹
    又是諾獎季。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和美國的兩名科學家,以表彰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獎項揭曉,基因編輯技術被熱炒,有關「長生不老」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然而,基因編輯技術真的有這麼大魔力嗎?我們的吹捧是否過頭了?
  • 從基因編輯狗談CRISPR/Cas9
    而CRISPR/Cas9技術自問世以來,就有著其它基因編輯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技術不斷改進後,更被認為能夠在活細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編輯」任何基因。一、與諾獎「擦肩而過」的CRISPR/Cas9技術這不是CRISPR/Cas9這項明星技術第一次得到人們的關注。
  • "基因敲除狗"是怎麼造出來的
    科研人員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顧名思義,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術自問世以來,就有著其它基因編輯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技術不斷改進後,更被認為能夠在活細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編輯」任何基因。
  • 「活潑好動」的基因可以變得「沉默寡言」嗎?
    【諾獎中的「基因」】「基因」一詞最早由丹麥遺傳學家詹森於1909年正式提出,在此之前被稱為遺傳因子。基因的基本概念是指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也就是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部分病毒中為RNA片段)。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現在,這套基因編輯技術穩定高效,已經被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應用在各種生物的基因修復、基因改造等應用當中。要知道,這一技術從發現到今天的廣泛應用還不到10年時間,該項技術一經誕生就被人們視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生物發現之一。可以說,人類這次幹了比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更為了不得的事情,可以像傳說中的上帝一樣,擁有了改造甚至製造新物種的能力。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可以說,人類這次幹了比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更為了不得的事情,可以像傳說中的上帝一樣,擁有了改造甚至製造新物種的能力。相比較於大自然的緩慢地生存演化,這一次人類可以手握基因剪刀,乾脆利索地改變眾多物種的基因性狀,包括我們人類自身。
  • 基因突變導致人類X連鎖智力障礙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熊躍教授在國際著名生物學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題為「X-Linked Mental Retardation Gene CUL4B Targets Ubiquitylation of H3K4 Methyltransferase Component WDR5 and Regulates Neuronal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解析了CUL4B基因突變相關的人類
  • 張鋒:失去諾獎,贏得專利,這是筆划算的買賣嗎?
    ,可以記住之前感染過的病毒的基因特徵,從而展開防禦。因此透過這些基因組,人類可以準確且有效地編輯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部分基因,也就是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同樣,另一位諾獎得主Charpentier也在2014年創立了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可以說,人類這次幹了比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更為了不得的事情,可以像傳說中的上帝一樣,擁有了改造甚至製造新物種的能力。相比較於大自然緩慢的生存演化,這一次人類可以手握基因剪刀,乾脆利索地改變眾多物種的基因性狀,包括我們人類自身。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