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諾獎季。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和美國的兩名科學家,以表彰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獎項揭曉,基因編輯技術被熱炒,有關「長生不老」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
然而,基因編輯技術真的有這麼大魔力嗎?我們的吹捧是否過頭了?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這段時間,一年一度的諾獎再次引發關注。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獲得了這一獎項。
諾獎委員會稱,兩名女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基因編輯方法」,重寫了「生命密碼」。
據悉,該技術名為CRISPR/Cas9,被形象地稱作「基因剪刀」,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編輯基因組,達到改造、更換、增減遺傳特性的目的。
自2012年被兩名科學家開發以來,CRISPR/Cas9已用於尋找針對多種疾病(包括癌症和愛滋病等)的新療法,以及培育植物新品種等。
去年8月,美國科學家藉助這一技術,製造出第一種經過基因編輯的爬行動物——小型白化蜥蜴。這是該技術首次用於爬行動物,或有助於研究基因缺失如何影響白化病患者的視網膜發育。
將實現長生不老?
因為CRISPR/Cas9比其他任何基因編輯方法都更簡便、成本更低,加之諾獎頭銜加持,輿論呈現出不少吹捧的聲音。
一種說法是,藉助CRISPR/Cas9技術,今後人人都是有害病毒和細菌的絕緣體;另一種更為普遍的說法則是,長生不老將成為現實。
然而,真是這樣嗎?
上一次基因編輯技術引發關注是在2018年11月。當時,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創造」出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雙胞胎,其中一名經歷了CRISPR基因編輯,對愛滋病具有天然抵抗力。
然而,這一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科學界紛紛質疑其實驗的動機和必要性、實驗過程的合規性以及實驗影響的不可控性。最終,賀建奎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300萬元。
可見,想要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在人身上,風險控制和倫理建設是兩項極為繁重的大工程。
過分吹捧並非好事
諾獎展示的是在未來幾十年、幾百年內可能改變人類歷史的技術,我們可以憧憬這些技術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造福人類,但卻沒必要誇大其效用,大吹特吹。
事實上,不少國家對基因編輯的人體運用都有著嚴格的限制:英國在2016年之前禁止人體基因編輯,之後則只批准了一支科學家小組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而在加拿大,編輯基因遺傳給後代是犯罪行為,最高可判處10年監禁。
訊妹想說,眾人大力吹捧CRISPR/Cas9技術的行為是浮躁的,當社會充斥著炒作的聲音時,研究者難免丟失嚴謹態度,開啟「揠苗助長」式科研——為名利不惜逾越技術和道德紅線的賀建奎就是典型的例子。
每年的諾獎都會帶火一些新名詞、新技術,我們作為輿論場上小小的個體,應該更理性地看待它們。
(圖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