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2021-01-17 澎湃新聞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7-10-03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此獎項頒發給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麥可·楊( Michael W. Young)。三人因對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上述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他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生物節律,並同時與地球的自轉保持同步。

上海市瑞金醫院內分泌學科副研究員王計秋解釋,我們體內的生物鐘調節著我們一天不同時段的生理功能,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情況、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等。當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與我們體內的生物鐘出現不匹配的情況時,身體就會「抗議」,出現不適反應,比如「倒時差」。

「晝夜節律紊亂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發生概率都會提高。」王計秋說,這項有關生物鐘的研究對於大眾最淺顯的指導就是,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另外,夜貓子們也要注意,熬夜絕不是個好習慣。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只要生活規律就不會有影響?比如上夜班的人,長期處於日夜顛倒的模式,只要習慣了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事實可能要讓人失望了。美國曾做過一個「護士隊列研究」,結果表明護士常年要值夜班,她們發生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的確增加了。結果提示,晝夜節律的改變,可能會引發不適。

實際上,人類百萬年來的演化形成的「內在節律」,不會被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夜班」所改變。

曾有科學家用小鼠做過試驗,小鼠通常是夜間出來活動、白天睡覺。科學家打算人為改變外在的環境,來觀察小鼠晝夜行為。白天,他們把房間裡布置地密不透光,像黑夜一般,把小鼠放進房間,觀察它們的行為。研究結果顯示,數月後,小鼠的「生物鐘」只發生了部分改變。

由此可見,對人類而言,想要改變內在節律也是一件困難的事。

除了提示按時吃飯、按時睡覺之外,此次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對於未來的臨床醫學還有哪些幫助嗎?

王計秋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其實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不少人體內的節律基因,它們很精細地工作著,相互鉗制,此消彼長。它們還通過大腦神經調控著全身的器官,讓大家有節律地工作著。當這些基因發生變化時,身體也會感受到變化。

「2013年,我們在寧光院士領銜下完成的一項肥胖研究就發現,通過調節小鼠體內LGR4基因開關,可以影響肥胖的發生。」王計秋補充,LGR4基因也是一種「節律基因」,與甘油三酯的晝夜分泌有關。另外,一些存在睡眠障礙的人群,也可能是因為基因突變導致。

雖然,目前針對「節律基因」的藥物還未被開發,但正常、穩定的作息,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堅持的。

「事實上,我們對於節律調控的具體機制所知甚少,還有賴於生物醫學研究工作者的持續努力與探索,期望其更多成果最終能造福於人類健康與生態和諧。」王計秋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生物鐘,諾獎,節律基因

相關推薦

評論(43)

相關焦點

  •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他們的貢獻是率先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晝夜節律有多重要,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有哪些獨特之處,未來還有哪些問題要解決?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澎湃新聞專訪了致力於晝夜節律基因調控網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嚴軍。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Young),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換而言之,即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其中原理人類卻一直無法破解。獲獎者以果蠅為對象,分離出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並在分子層面揭示了相關蛋白質的工作機制。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Young就對生物鐘進行了深入研究闡明了其內在的工作機制,相關的研究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適應自身的晝夜節律,以便能夠與地球的旋轉同步。利用果蠅作為模式動物,今年的諾獎得主分離到了一種能夠控制日常正常生物節律的特殊基因,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基因能夠編碼特殊的蛋白,當處於夜晚時該蛋白能夠在細胞中進行積累,隨後在白天時就會發生降解;隨後,研究人員還鑑別出了額外的蛋白質組分,同時他們還闡明了一種能夠指導細胞內部自我維持時鐘發條(self-sustaining clockwork)的特殊機制;如今研究者通過研究其它多細胞有機體中細胞的相同原則認識到了生物鐘的關鍵功能
  • 醫學諾獎三人花30年研究生物鐘,武漢專家來解讀
    ,跨越30年獲諾獎,是很正常的事」,北京時間10月2日近6點,2017年諾獎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個發布,長江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武大生科院李曉東教授時,他介紹,儘管「生物鐘」眾人皆知,但生物鐘分子機制,卻一直存在於科學前沿,長達數十年才為人類真正知曉。
  • 生物鐘的秘密被揭示 今年諾獎提醒你:熬夜是在玩命!
    這背後,是「生物鐘」機制在發揮作用。就在這個假期,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機制方面的成就。生物鐘調節著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等。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10月2日,長期致力於生物鐘研究的蘇州大學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主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徐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生物鐘最初是由好奇驅動的研究,隨著生物鐘基因的發現,人們進而發現這個系統還與眾多疾病相關,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可以被用來調控很多的生理和行為過程,因此,生物鐘研究在每個階段都在刷新領域的記錄。
  • 釋新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鐘的分子研究
    因研究消化系統而獲1904年諾獎的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後來卻以條件反射的研究更為一般人所熟知。狗見到喜愛的食物會分泌唾液,而原本鈴聲不會誘導狗分泌唾液,但在鈴聲與食物多次同時出現後,單獨出現鈴聲可以誘導狗分泌唾液,說明聲音刺激與食物刺激之間可以建立聯繫。
  • 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啥我還是不推薦你吃褪黑素?
    原標題: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推薦大家吃褪黑素?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節律在根本上控制了所有生物的晝夜生理周期,使之和太陽得以同步,並調節了包括體溫激素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理過程————別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就告訴我這是不是說我失眠有救了?
  • 生物鐘紊亂會致命麼--中國數字科技館
    這正是單細胞微生物、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等幾乎所有生命體都存在的生物鐘現象。  生物鐘既是生命體內在的晝夜節律,受到一系列生物鐘基因及其蛋白質構成的複雜網絡的調控,也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如經常熬夜、上夜班、跨時區飛行、飲食不規律等行為,則會造成生物鐘紊亂。
  • 【2017年諾獎】4位科學家熱評生理或醫學獎:節律,探尋生物體內的時刻表
    生物鐘涉及到我們複雜生理機制的多種方面。我們現在知道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都使用了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我們的大部分基因都受到生物鐘的調節,因此,一個精心校準過的晝夜節律會調整我們的生理機制來適應一個晝夜內的不同階段(圖3)。自從三位獲獎者做出這些開拓性的發現以來,晝夜節律生物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廣泛而高度活躍的研究領域,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有著重要影響。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
    10月2日,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諾貝爾大會頒出了今年第一個諾獎——生理學和醫學獎。大會將這一獎項授予了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國人,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他們將共同獲得82.5萬鎊英鎊的獎金。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
    10月2日,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諾貝爾大會頒出了今年第一個諾獎——生理學和醫學獎。大會將這一獎項授予了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國人,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他們將共同獲得82.5萬鎊英鎊的獎金。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生物鐘涉及我們複雜的生理學的許多方面,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體都使用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匹配,就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是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難題。
  • 生物鐘被打亂,小心患癌症
    打比方來說,即使離開了鐘錶、日照等時間提示,人和動物還是能夠在內源性生物鐘的指引下「自發」地產生節律行為,例如睡眠、覺醒等。只是現代人越來越豐富的夜生活與無規律的作息習慣正在破壞著生物節律。而有研究表明,擾亂生物鐘可能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生率。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生物鐘」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熬夜真會致癌嗎?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給了「細胞自噬」的研究,然後各種斷食、禁食養生的帖子就滿天飛了。2017年的諾貝爾獎給了生物鐘的研究,獲獎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鐘的分子機理。可以預料的是,各種人體器官排毒時間表的文章也要滿天飛。
  • 諾貝爾獎官方解讀最新生理醫學獎:睡覺和清醒背後的分子機制
    1984 年他和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 period 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們還揭示出該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因此,生物鐘一旦被打破,對於人體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如果生物鐘被短期打破,可以通過調節扭轉,但是如果長時間被打破,那麼就會導致代謝疾病甚至腫瘤;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夜班較多或夜間工作時間較長的女性,乳腺癌發病率有輕度升高。從癌症預後來看,生物節律紊亂者的預後明顯不如節律正常者。
  • 研究果蠅這三位科學家斬獲諾獎 四年前還拿到邵逸夫獎
    Young)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經過長期演化,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真核生物以及一部分原核生物都具有生物鐘(Biological Clock),這種內源性的調節系統能夠幫助生物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節律性變化。
  • 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讀多物種生物鐘
    報告從「生物鐘的起源-自然界的周期節律現象的產生」「生物鐘的發現-時間生物學研究簡史」「生物鐘的分子機理-諾獎得主等科學家的學術貢獻」「生物鐘的功能」「國際和我國生物鐘領域當前研究熱點」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跨物種跨學科的生物鐘研究的進展,以及個人課題組在植物生物節律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鐘,是機體內的時間調控機制,通過產生近日節律、月節律、季節節律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