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官方解讀最新生理醫學獎:睡覺和清醒背後的分子機制

2021-01-09 澎湃新聞

北京時間 10 月 2 日下午 5 點 30 分,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此獎項頒發給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麥可·楊( Michael W. Young)。

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1945 年 3 月 3 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美國遺傳學家。於 1971 年獲得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於 1974 年成為布蘭迪斯大學教員。1984 年他和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 period 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們還揭示出該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

霍爾於 2001 年被選入美國文理科學院,2003 年被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並獲美國遺傳學會勳章。因為 period 基因方面的傑出貢獻,他於 2009 年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2011 年獲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2012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並於2013 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

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1944 年 3 月 7 日生於密蘇裡州堪薩斯,美國遺傳學家。羅斯巴什是布蘭代斯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1984 年他和傑弗裡·霍爾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 period 基因,1990 年提出了生物鐘的轉錄翻譯負反饋迴路的概念。1998 年,他們在果蠅體內發現了 period 基因、時鐘基因。 2003 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 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麥可·楊(Michael W Young),1949 年生於佛羅裡達州邁阿密,美國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1978 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學教員,後成為該校副校長。2013 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楊(Michael W Young)。

1984 年他的團隊克隆出果蠅的 period 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楊之後的研究還揭示了更多生物鐘相關基因,以及它們產物的運作情況。

以下為諾貝爾委員會官方新聞稿全文:

概述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必須適應地球的自轉。很多年來,我們一直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 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他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生物節律,並同時與地球的自轉保持同步。

今年的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們從果蠅身上分離出了一種基因,這種基因用來控制果蠅的日常生物節律。研究者們表示,這種基因可以使得果蠅在白天時對體內的一種蛋白質進行編碼,使它們聚集,到晚上則進行降解。隨後,研究人員又發現了這種機制的其他蛋白質組分,從而揭示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機制使得細胞內的生物鐘持續工作。我們現在認識到,這種細胞內機制同樣作用於其他多細胞生物,包括人類本身。

我們體內的生物鐘,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對我們的生理功能進行著非常精準的調節,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情況、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等。當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於我們體內的生物鐘出現不匹配的情況時,我們的身體狀況就會馬上反應出不適,比如乘機穿越數個時區導致的「時差」。此外,還有跡象表明,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物鐘開始出現偏差時,我們換上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我們的內部時鐘

大多數的生物可以預測並適應環境中的日常變化。18 世紀的時候,法國科學家 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 將含羞草置於恆定黑暗的環境下。他發現,含羞草葉片的活動仍能保持 24 小時的波動性變化。植物似乎都有自己的生物鐘,那次發現也被認為是生物具有內源生物節律的最早證據。

之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不僅植物有這種「內部時鐘」,其他動物包括人類都存在這一現象,而這個「時鐘」其實有助於我們為日常的生理機能做好準備。這種規律性的適應被稱為「晝夜節律」。但是,人體內部生物鐘的工作原理仍然是個謎。

含羞草的生物鐘現象:含羞草葉子會在有日光的白天張開,在沒有日光的夜晚合閉。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 通過實驗證實,在持續黑暗條件下,含羞草葉片開合現象依然保持著如同晝夜周期下同樣的節律性。

發現生物鐘基因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的 Seymour Benzer 和他的學生 Ronald Konopka 就開始尋找可以控制果蠅晝夜節律的基因。他們發現,有個當時還不知道的基因如果發生突變,就會擾亂果蠅的晝夜節律。他們給這個新基因起了個名字:period(周期)。那麼,這個基因是如何影響節律的呢?

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1984 年,Jeffrey Hall 和 Michael Robash(當時兩人在波士頓的布蘭迪斯大學)和洛克菲洛大學的 Michael Young 緊密合作,成功地分離出了 period 基因。他們把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其名為「PER」。他們發現,在晚上 PER 會在果蠅體內積累,到了白天又會被分解。所以 PER 的濃度會循環震蕩,周期為 24 小時,和晝夜節律相同。

自我調節的周期節律

接下來,科學家需要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 PER 這個蛋白如何保持穩定的震蕩周期。Jeffery Hall 和 Michael Rosbash 提出了一個假說:PER 蛋白可以讓 period 基因失去活性。換句話說,PER 和 period 形成了一個抑制反饋的環路,PER 可以抑制基因合成自己,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連續,循環的節律(如下圖)。

period基因反饋條件的簡單示意圖。在這幅圖裡,period基因經過了一個完整的24小時周期。當period基因有活性的時候,可以合成period mRNA,後者進入細胞質後開始合成PER蛋白。PER又會進入細胞核,逐漸積累,抑制period的活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抑制性的反饋機制,形成了晝夜節律。

這個模型非常有趣,但是仍然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PER 蛋白質只有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才能抑制 period 基因。Jeffery Hall 和 Robash的研究表明,每當晚上的時候,PER 蛋白會在細胞核裡積累,但是它是如何進入細胞核的?1994 年,Michael Young 發現了第二個節律基因:timeless。Timeless 可以編碼 TIM蛋白,同樣為正常節律所需。Young 做了一個漂亮的實驗,發現 TIM 會結合到 PER 上,然後兩個蛋白可以一起進入細胞核,並且在那裡抑制 period 基因的活性(如下圖)。

參與調節節律鐘的分子的簡單示意圖。

以上的研究揭示了細胞蛋白水平為什麼會出現震蕩,當還有問題。這種震蕩的頻率周期為什麼維持在 24 小時?Michael Young 又發現了一個基因 doubletime,可以編碼 DBT 蛋白。DBT 可以延遲 PER 蛋白的積累,這解釋了為什麼震蕩的周期為什麼會穩定在 24 小時左右。

這三位新科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闡述了生物鐘的理論基礎。在隨後的幾年裡,其他一些分子也被發現,進一步解釋了生物鐘的機理和穩定性。例如,他們三人還發現了其他一些蛋白可以維持period的活性,以及外界的光如何調節生物鐘。

守時的人體生理學

生物鐘在複雜的人體生理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我們已經知道所有的多細胞生物,包括人類,都是使用同一個相似的機制來調節生理節奏。生物鐘能調節我們大部分的基因,並且最終這個生物鐘能使我們的生理情況適應一天中不同時段。

因為這三位得主極有創意的發現,晝夜節律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涉及面廣且動態發展的學科領域,並且一定會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其實,每一位取得諾獎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並不僅僅是在其專業領域內發光發熱,這些研究是過去幾十年間生命科學領域的真實發展,這些發展也正在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這也是諾貝爾獎的意義所在。

該榜單來自諾貝爾獎官網:http://www.nobelprize.org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盤點

在諾貝爾獎體系中,有一部分是頒布給那些在生理學界或醫學界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這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屆獲獎人中不乏改變醫學世界的牛人,例如發明青黴素的弗萊明,還有我國傑出科研工作者發現青蒿素的屠呦呦教授。

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布是在 1901 年,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下 1901 年到 2016 年間環繞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生的事情吧。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數量

從 1901 年開始計算,一共有 106 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發。其中有九年沒有頒發相關獎項: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 以及 1942年。

那麼為什麼這些年都沒有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呢?在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上寫道:如果在考慮範圍內的所有科學發現沒有足夠的重要性,獎金將被保存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不能頒發獎項,那麼獎金將納入諾貝爾基金的受限資金中。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貝爾獎沒有頒發。

◆ 共同分享和獨享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題

為什麼諾獎可以共享呢?原因就寫在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上:如果兩項科學發現都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那麼諾貝爾獎的獎金可以平均分為兩等分。如果兩位或者兩位以上的科學家參與了一項能獲獎的科學發現,那麼諾貝爾獎可以同時頒發給他們。但是,一屆諾貝爾獎不能分給三位以上的獲獎者。

◆ 獲獎者的數量

據統計,1901 年至 2016 年間,前後共有 211 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

◆ 獲獎者的生日

獲獎者中,最常見的生日是 5 月 21 日和 2 月 28 日。

◆ 獲獎者的平均年齡

據統計,1901 年至 2016 年間全部獲獎者的獲獎平均年齡為 58 歲。

192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弗雷德裡克·G·班廷。

最年輕的獲獎者:迄今為止,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弗雷德裡克·G·班廷(如上圖),他和他的助手於 1923 年因成功分離胰島素而得獎,獲獎的時候年僅 32 歲。

1966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佩頓·勞斯。

最年長的獲獎者:佩頓·勞斯,他發現了病毒在某些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獲得 1966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的時候已經 87 歲了。

◆ 女性獲獎者

全部 211 位獲獎者中,只有 12 名是女性。而在這 12 人中,只有巴巴拉·麥克林託克(如下圖)是獨享諾獎,其餘均和他人分享當年的諾獎。

198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巴拉·麥克林託克。

1947 - 格蒂·特蕾莎·科裡

1977 -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1983 - 巴巴拉·麥克林託克

1986 -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1988 - 格特魯德·B·埃利恩

1995 - 克裡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2004 - 琳達·巴克

2008 -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2009 -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以及卡羅爾·格雷德

2014 - 梅·布萊特·莫索爾

2015 – 屠呦呦

◆ 多次獲獎者

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獲得兩次或以上次數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沒準下一個就是你。

◆ 死後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

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主中,沒有人是在死後才獲獎的。從1974 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已經明確表示,諾貝爾獎不能頒布給已經過世的科學工作者,而在宣布獲獎後獲獎人才去世的情況不在其列。

在 1974 年之前,諾貝爾獎頒發給已故科學工作者的案例也只有兩例:1961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Dag Hammarskjöld)達格·哈馬舍爾德以及 1931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Erik AxelKarlfeldt)。

201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

而在 201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如上圖)在獲獎前三天已經去世。但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還是決定將獎項頒發給他,因為在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召開的諾貝爾大會上,委員會頒布獎項的時候並不知道斯坦曼教授已經離世。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的家庭樹

科學伉儷:

194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卡爾·科裡和格蒂·科裡夫婦。

卡爾·科裡和格蒂·科裡夫婦(Gerty Cori and Carl Cori,如上圖)因發現糖原的催化轉化原因同時獲得194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夫婦。

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夫婦(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同時獲得 2014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父子兵: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左)和烏爾夫·馮·奧伊勒-切爾平(右)。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n,化學獎)和烏爾夫·馮·奧伊勒-切爾平(Ulf vonEuler,醫學獎);

阿瑟·科恩伯格(左)和羅傑·科恩伯格(右)。

阿瑟·科恩伯格(ArthurKornberg,醫學獎)和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化學獎);

龍兄虎弟:

簡·丁伯根(左)和尼克拉斯·丁伯根(右)。

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經濟學獎)和尼克拉斯·丁伯根(Nikolaas Tinbergen,醫學獎);

◆ 強制放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3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放棄)。

只有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獲獎者所在國當權者強制要求放棄領獎。二戰期間,阿道夫·希特勒駁回三位德國科學家接受諾貝爾獎的請求,其中就有 193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如上圖)。

另外兩位科學家分別是 1938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庫恩以及 1939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不過,他們之後還是接收了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章,沒有獎金。

◆ 獲獎者以及他們的專業領域

獲獎者涉足領域最普遍的是基因科學,共有 48 位科學家獲獎。

◆ 獲獎者的無間合作

科學研究往往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偉大的發現更需要科學家之間無間的合作,就像多名諾貝爾獲獎者之間都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係: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提名

在提名資料庫中,你可以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奧地利神經學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如下圖),同時也是精神分析學界的奠基者,曾經先後32次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卻從來沒有獲獎。

奧地利神經學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1929 年,一位專家進入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中,他表示佛洛伊德的工作沒有進一步研討的必要,因為他覺得這樣的工作沒有科學價值。也許佛洛伊德的工作就是這樣不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所接受。在 1936 年,佛洛伊德甚至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是他的相識,諾獎得主羅曼·羅蘭。

諾貝爾獎的提名數據被塵封了 50 年之久,才展現在世人面前。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是由瑞典雕塑和雕刻藝術家埃裡克·林德伯格設計,圖案描繪了一位醫學天才正伸出手用碗收集從石縫中流出的水,嘗試給懷中罹患疾病的少女解渴的畫面。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十分精美,可以說每一本證書都是一件藝術品。它們都是由瑞典或者挪威最頂尖的藝術家和書法家製作而成。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用他大部分的資產——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折合現在17億2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 單詞「Laureates(獲獎者)」的來源

屠呦呦獲獎。

單詞「Laureate(獲獎者)」本義是戴著桂冠的人。在希臘神學中,阿波羅就是這樣一個戴著桂冠出場的人。桂冠則是由月桂樹(拉丁語:Laurusnobilis)的枝條和樹葉編織成的圓形王冠。在古希臘,桂冠一般授予體育競技的勝利者或是文學領域的佼佼者,是榮譽的象徵。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原標題:諾貝爾獎官方解讀2017生理醫學獲獎研究:一個自我抑制的分子,如何隱藏了睡覺和清醒的秘密?澎湃新聞經授權後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時間:2017-10-03 09:57:1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NT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Hall, 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得此獎。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地球的自轉規律,很多年以來,我們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有機生命都擁有一種特殊的內部時鐘,這種時鐘能夠幫助他們預料並且適應每天的節律,但這種特殊的內部時鐘具體是怎麼工作的呢?
  • 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被曝涉嫌論文造假!
    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合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對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近日卻有消息稱,Gregg L.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將助力抗擊癌症等疾病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他們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諾貝爾獎官網介紹稱,氧氣的重要性已毋庸贅言,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則一直不為人所知。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的研究則開創性地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機制之一,幫助人們理解氧氣含量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這一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這是個啥研究?
  • 解讀2014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2014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獲獎者給出了答案。他們發現了大腦中的定位系統,被稱為「內置GPS」,讓我們能夠在空間中找到方向,並實現定位,同時他們也從細胞層面上闡釋了這種高級認知功能的機制。
  • 陳列平教授理應共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癌症免疫治療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癌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化療及靶向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腫瘤進展,但長期治療效果不佳。
  • 3位美國遺傳學家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4年前曾獲邵逸夫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仁昌)當地時間2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率先揭曉。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希和麥可·楊三人分享了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三位獲獎者都是來自美國的遺傳學家。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 該獎項為何不單獨設立?
    11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史人類探索生命和疾病的曲折史自1901年首個獎項被頒發至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走過118個年頭。但多年來,很多人有一個疑惑,為何該獎項是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不像物理學獎或者化學獎那樣,單獨設立?據稱,這是因為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時代,生理學指的是現在的許多生物學領域。
  • 生理醫學獎花落細胞感知氧氣領域 概念股會否再次被...
    北京時間10月7日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獎名單率先公布。三位細胞領域的科學家共同斬獲了這一殊榮。  獲獎者分別為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表彰理由是其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2016年第一個揭曉的諾獎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後,不少人驚呼:又是日本人! 這是繼2012年和2015年以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頒發給日本科學家。去年,當中國人為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喜出望外時,諾獎官網上關於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上,還寫著另外兩個人的名字,其中一個就是日本科學家大村智。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Semenza)從1901年到2018年,共頒發了109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有216人被授予該獎項,有12位是女性,包括2015年獲獎的屠呦呦。今年,諾貝爾獎官方稱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他們發現了分子機制,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10月3日下午五點三十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現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首頁——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因其發現細胞自噬機制最終被他一人獨自收入囊中。 近幾年來,細胞自噬一直被視作得諾獎的熱門而屢屢出現在各類諾獎預測名單中。
  •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解釋了,為什麼沒有氧氣人就活不下去
    凱林是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醫學系教授。2012 年,他當選為禮來公司董事會成員。2016年,他榮獲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1990年,他因「細胞對缺氧的反應」的研究獲得了Wellcome信託高級獎學金(Wellcome Trust Senior Fellowship),並創立了實驗室以研究癌症和循環系統疾病中的缺氧生物學。2003 年,他被任命為Nuffield 臨床醫學系主任。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和醫學科學院的院士,2016年,他榮獲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 【科普君】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物理、化學獎公布!揭秘那些獲獎背後...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等自然科學類獎項都花落誰家?每個獎項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成果和故事?一起來和科普君了解一下吧!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 正當全世界與新型冠狀病毒進行惡鬥時,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C肝病毒的三位發現者。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物理、化學獎公布!揭秘那些獲獎背後的故事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等自然科學類獎項都花落誰家?每個獎項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成果和故事?一起來和小加君了解一下吧!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正當全世界與新型冠狀病毒進行惡鬥時,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C肝病毒的三位發現者。
  • 解讀諾貝爾醫學獎成果RNA幹擾機制和醫學應用
    解讀諾貝爾醫學獎成果RNA幹擾機制和醫學應用 來源:東北網 2006-10-03 22:46   年輕的獲獎者  2006年
  • 諾貝爾醫學獎8日將率先揭曉 分子生物學成為熱門
    ·蘇爾斯頓、雪梨·布雷內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羅伯特·霍維茨,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在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中新社發 Ic/cnsphoto攝      香港《文匯報》報導,作為本年度諾貝爾獎的頭炮,醫學獎最早將於北京時間今天下午五點半公布得獎者。香港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認為,今年較大機會奪獎的範疇是分子生物學,因為這方面的尖端科技能解釋很多生理現象,例如大腦、免疫系統、SARS和禽流感都可以應用到這方面的技術,所以在醫學界愈來愈重要。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於1943年出生於紐約,現居麻薩諸塞州劍橋市。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諾貝爾獎得獎人數也常被用來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每年10月就進入了諾貝爾獎的開獎月份,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會投向瑞典,矚目著到底會是誰摘得桂冠。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
  • 郭樹清會見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穆拉德
    郭樹清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穆拉德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3月28日訊(山東臺 王鎮富 王新立 棗莊臺 李冬雷)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今天在濟南會見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