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2019年度諾貝爾獎正式開啟「開獎周」,六大獎項將陸續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獎名單率先公布。三位細胞領域的科學家共同斬獲了這一殊榮。
獲獎者分別為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表彰理由是其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六大獎項公布的時間表如下:
生理醫學獎:10 月 7 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30(北京時間下午 5 : 30)
物理學獎:10 月 8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45(北京時間下午 5 : 45)
化學獎:10 月 9 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45(北京時間下午 5 : 45)
文學獎:10 月 10 日,最早當地時間下午1 : 00(北京時間下午 7 : 00)
和平獎:10月11日,當地時間上午11:00(北京時間下午 5 :00)
經濟學獎:2019年10月14日,最早當地時間上午11 : 45(北京時間下午 5 : 45)
(截圖自諾貝爾獎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三項「硬核科技」獎項,容易映射到生物醫藥、新材料及信息技術等「高精尖」領域,相關行業和企業的投資機會備受投資者關注。按以往經驗,三大獎項通常會掀起「諾獎概念股」的投資熱潮。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諾貝爾一生發明研究碩果纍纍,並建造了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當諾貝爾1896年去世時,他名下擁有近百家工廠、300多項專利,財產數量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
由於諾貝爾一生未娶無兒無女,因此他在生命走向盡頭之際立下遺囑,將3000多萬瑞典克朗財產成立基金會,並依託此基金會設立化學獎、物理學獎、生理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獎勵在上述領域有重大發現或貢獻的人。
瑞典國王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首屆諾貝爾獎於1901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頒發。
1968年,瑞典央行增設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形成了如今的「5+1」六大獎項格局。
有人不禁會問,諾獎頒發了100多年,且獲獎獎金呈增長之勢,獎金還沒用完?事實上,自諾貝爾基金會誕生起,該基金就不斷進行「投資理財」,並接受外界捐款,基金規模也不斷壯大,保證了收益的延續以及獎金儲備的充足。
基礎領域研究勝出
今日公布的獎項是生理醫學獎,獲獎者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生物體感受氧氣濃度的信號識別系統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然而學界對此卻所知甚少。三位科學家闡明了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號機制,為多種疾病開闢了新的臨床治療途徑。
業內人士指出,氧氣是眾多生化代謝途徑的電子受體,科學界對氧感應和氧穩態調控的研究開始於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當氧氣缺乏時,腎臟分泌 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比如當我們在高海拔地區活動時,由於缺氧,人體的新陳代謝發生變化,開始生長出新的血管,製造新的紅細胞。這幾位科學家們做的正是找出這種身體反應背後的基因表達。
他們發現這個反應的「開關」是一種蛋白質,叫做缺氧誘導因子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HIF 控制著人體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對氧氣變化的複雜又精確的反應,三位科學家一步步揭示了地球生命基石的奧秘。通過調控 HIF 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研究方向正發揮著巨大的潛力,他們的工作正在並將繼續造福人類。
諾貝爾官方也強調了該研究的重要性,並表示,「氧感測是許多疾病的核心。今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獎者的發現,對生理學有著重要意義,為抗擊貧血、癌症、腎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此前就有專業人士指出,從2013年開始,以「兩年基礎、一年應用」的規律,今年基礎領域獲獎機會較高。從今天的結果看,可謂「神預測」。
生物醫學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至2018年,共頒發了109次,共216位科學家獲得這項榮譽。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藥學家屠呦呦因從黃花蒿中提取出了抗瘧成分青蒿素,與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瘧疾治療研究成為此次表彰的主題。
去年,該獎項由兩位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摘得。而1901年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是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以嘉獎其從事的白喉血清療法研究。
生物醫藥股再次沾光?
此前屠呦呦獲獎,A股概念股集體火熱,復星醫藥、華潤雙鶴、白雲山、浙江醫藥等在消息公布後紛紛走出一波強勢行情。去年,兩位癌症免疫療法專家獲獎,其重點研究領域分別為T細胞和PD-1,消息公布後,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以PD-1、CAR-T為代表的免疫療法藥企也一度成為市場明星。
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提振,A股、港股生物醫藥、醫療保健板塊料將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尤其是在生物化學、免疫治療、細胞及基因工程方面有研發專長的相關上市企業更加值得關注。
中國證券報記者以經營範圍對A股生物醫藥板塊進行了篩選,涉及上述領域的上市公司主要有衛光生物、智飛生物、沃森生物、藥石科技、艾德生物、貝瑞基因、中源協和、達安基因、未名醫藥、科華生物等。
港股市場上,中國再生醫學也值得關注。據Wind對其經營範圍的介紹,其服務包括「研究細胞及幹細胞療法,幹細胞醫療設備銷售及分銷」。
不過,按照以往經驗,該類概念股股價反應較為快速,投資者應注意操作風險。
今年以來,生物醫藥板塊在各大行業板塊中表現居於中上水平。Wind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指數年初以來上漲超30%,大幅跑贏上證指數,與深證成指漲幅持平。
對於生物醫藥行業未來投資展望,中泰證券指出,研發創新、消費升級、製造升級成為行業長期趨勢,精選優質標的。可關注四大主線:
(1)研發創新:創新藥依然是最確定的大趨勢,研發創新是藥品行業的未來。國家多維度支持創新藥發展,建議布局產品線豐富的創新藥優質標的。看好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復星醫藥等。中國創新藥服務外包迎來爆發,建議布局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看好泰格醫藥、藥明康德等。
(2)消費升級:醫療服務、疫苗、自費專科藥和品牌中藥等領域,受益於消費升級趨勢,優質龍頭企業有望維持快速成長。看好愛爾眼科、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等。
(3)製造升級:仿製藥企業受帶量採購等政策影響,估值會受到壓制;但短期業績普遍受影響不大,而經歷行業洗牌會誕生出走成本領先戰略和高壁壘仿製藥的新龍頭,部分優質企業估值過度下殺後有估值修復機會。
(4)其餘優質細分龍頭,如邁瑞醫療、安圖生物等。
【連結】2000年後生理醫學獎獲獎者及表彰領域
2018年--James P。 Allison和Tasuku Honjo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療法
2017年--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6年--Yoshinori Ohsumi 發現細胞自噬機制
2015年--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ōmura治療絲蟲寄生蟲新療法 ;屠呦呦抗瘧疾新療法
2014年--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2013年--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Südhof 發現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
2012年--John B。 Gurdon和Shinya Yamanaka 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即細胞核重編程技術
2011年--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先天免疫機制激活
Ralph M。 Steinman 樹突細胞及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010年--Robert G。 Edwards創立體外受精技術,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
2009年-- Elizabeth 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和Jack W。 Szostak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2008年--Harald zur Hausen發現導致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Fran?oiseBarré-Sinoussi和Luc Montagnier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愛滋病病毒,HIV)
2007年-- Mario R。 Capecchi,Martin J。 Evans和Oliver Smithies 發現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原理
2006年--Andrew Z。 Fire和Craig C。 Mello發現RNA幹擾——雙鏈RNA引發的沉默現象
2005年-- 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 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中的作用
2004年-- Richard Axel和Linda B。 Buck發現嗅覺受體和嗅覺系統的組織方式
2003年--Paul C。 Lauterbur和Peter Mansfield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發現
2002年--Sydney Brenner,H。 Robert Horvitz和John E。 Sulston 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2001年-Leland H。 Hartwell,Tim Hunt和Paul M。 Nurse 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
2000年-- Arvid Carlsson,Paul Greengard和Eric R。 Kandel 發現神經系統中的信號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