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2020-12-01 科學網

大隅良典及夫人和張宏2010年在西安參加第一屆中日自噬研討會。張宏提供。

10月3日下午五點三十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現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首頁——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因其發現細胞自噬機制最終被他一人獨自收入囊中。

近幾年來,細胞自噬一直被視作得諾獎的熱門而屢屢出現在各類諾獎預測名單中。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偉告訴記者,他們前幾年一直期待這個領域獲得諾貝爾獎,「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獨立獲得,真是非常興奮」。

清理垃圾的細胞「吸塵器」

每年,湯森路透的引文分析師們都會挖掘其研究平臺Web of Knowledge中的權威數據進行評估,識別各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研究者,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預測,並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了26位諾貝爾獎得主。

大隅良典正是2013年「引文桂冠獎」獲得者。不過,同時提名的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生命科學教授 Daniel Klionsky和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Noboru Mizushima,他們三人的研究推動了對自噬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以及自噬的生理功能的認識。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卻被大隅良典獨攬。

「細胞自噬」從字面上看並不難理解,就是細胞「自我吞噬」。據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孫學軍介紹,「當細胞營養不良或受到外界傷害的時候,通過自噬,細胞可以度過比較困難的時期」。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張宏補充解釋稱,自噬是細胞或者機體在缺乏能量、或受到脅迫環境,例如缺乏胺基酸、缺氧的情況下,就會在細胞裡產生雙層膜結構,可以包裹自己的一部分細胞質,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

此外,細胞會不斷產生受損傷的細胞器,比如受損傷的線粒體以及蛋白質聚合體,這些需要自噬把它們包裹起來,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就像家裡清掃的吸塵器的功能,自噬不斷地對細胞自己進行清理,保持細胞的穩態平衡」,張宏說。

而此次大隅良典之所以能夠將諾獎攬入名下,也是因為雖然科學家觀察到細胞自噬現象的時間不短,但人們對於自噬的分子機制卻並不十分清楚,這便是大隅良典研究的突破所在。

張宏告訴記者,大隅良典在上世紀90年代建了酵母為研究細胞自噬的模型,他通過遺傳篩選找到很多基因,並通過研究基因功能,使人們對自噬的分子機制有所了解。「這些基因跟自噬現象在多細胞生物裡是高度保守的,極大地推動了我們對自噬的了解,以及自噬異常跟疾病發生的關係。」張宏說。

不可或缺的細胞質量控制系統

孫學軍告訴記者,自噬是一種細胞生理現象,它的作用首先是自我保護,抗衰老、對抗損傷如微生物的免疫,是其基本價值。

而正是因為自噬具有自我保護、能夠維持細胞的質量平衡的特點,它的研究與疾病研究間的關聯也顯得愈發重要。

「比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很多神經元都是由於蛋白質聚合體累積,使細胞不能正常發生功能或死亡。」張宏解釋稱,因而自噬跟腫瘤、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幾乎所有疾病都有關係。

事實上,這也是當下科學界對於自噬研究的焦點所在——科學家更多地將對自噬的研究聚焦到「它是細胞裡的一個質量控制系統」這一層面。

據劉偉介紹,我國每年的國家科學基金很大一部分都是圍繞細胞自噬在做,「因為它與很多疾病有關,從醫學到生命科學、還有植物細胞的自噬等,涉及的面非常廣,對疾病的治療、對藥物靶點的發現都非常重要」。

不過專家也指出,當下自噬研究直接的應用價值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但這並不能否定它在疾病研究中的價值。

張宏告訴記者,自噬的研究跟臨床肯定有關係。「自噬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使細胞死亡、也可以使細胞存活,我們需要了解自噬具體的功能,那些死亡、有病變的細胞自噬功能到底異常在哪兒,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基礎突破引來研究熱潮

回看細胞自噬研究的歷程,它能夠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門,離不開科學家的不懈推動。

據孫學軍介紹,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通過電鏡觀察到了細胞自噬現象,並在不久後提出了「自噬」的概念。但當時礙於缺乏良好的研究工具,自噬研究的推進並不順利。

「真正打開局面,把自噬現象推入研究正軌的是大隅良典」,張宏說,在他看來,「大隅良典的工作是開創性的」。正如諾獎評審委員會所說,「在我們理解細胞如何重複利用其成分方面帶來了一種新範式。」

事實上,大隅良典同中國頗有淵源。2015年大隅良典獲得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頒發的貝時璋國際獎,以表彰他對中國科學的貢獻,他親自來中國參加會議並領獎。此外,大隅良典還和張宏一起組織了中日自噬研討會,每年分別在中日兩國舉行。

張宏認為,大隅良典對中國的科學發展非常推崇,經常來中國參加學術交流。「他認為中國的科學在往上走,中國科學家的工作也比較紮實。」

據悉,中國的研究在自噬領域相當強。張宏是國際上第一個用多細胞生物做遺傳篩選,找到了很多在酵母中不存在但在人類存在的新的自噬基因,最近發現這些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引起人類很多疾病。

此外,清華大學俞立在自噬和溶酶體再生方面,中科院動物所陳詮在線粒體選擇性自噬方面,清華陳燁光在自噬和信號傳導方面都有重要的工作,此外還有北醫的朱衛國、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胡榮貴、浙江大學劉偉老師等都有傑出的工作。「可以說中國科學家在自噬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領先的,有一批科學家在從事相關研究。」張宏說。

事實上,對此次大隅良典獲獎,也讓張宏有了進一步的思考。他認為,大隅良典的獲獎在重視基礎科學、不片面追求高影響因子文章這些方面,給了國內科學界一個很好的警示。他坦言,「大隅良典為人謙遜,是我的榜樣。」

德國萊布尼茨分子藥理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家Volker Haucke也表示,大隅良典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對於那些從事基礎研究並且發現了不然有可能被隱藏數十年的過程的人來說,大隅良典是一個典型例子」。

相關焦點

  • 解讀諾獎「自噬作用」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獎勵他在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所做的開拓性研究。那麼,「自噬作用」,有啥用?問題:得2016諾獎的自噬現象,和哪些生理現象或疾病有關?我們能夠如何利用它?看到有報導說,【自噬過程如果無法充分完成,會導致多鍾疾病,包括癌症、帕金森、阿茲海默症以及心臟病。】具體是咋關聯上的? 這個自噬現象對製藥或者治療有用處麼,還是說是個很基礎的研究 目前說不好有什麼直接應用?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分子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專家梁承宇博士將其比喻為一種細胞的「自我救贖」。梁承宇說,從廣義上說,細胞自噬的運轉機制更像是細胞內龐大運輸機制的一部分。自噬機制就好比是細胞自身淨化和實現自動環保的一條運輸線。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原標題:日科學家從273位提名者中脫穎而出 因研究「吃掉自己」的細胞摘獎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後,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後又闡明了自噬機制的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   評選委員會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原標題: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昨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今年獎項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生科院舉行「諾獎解讀-細胞自噬」科普活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登文)近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天津市細胞生物學學會、南開大學科協主辦的解讀諾貝爾獎「細胞自噬」科普活動在生命科學學院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的俞立教授帶來了主題為「細胞自噬」的報告。
  • 諾獎級別的抗衰老新領域:細胞自噬和亞精胺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為啥細胞自噬可以得...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 細胞自噬研究必看的經典綜述(含下載連結)
    細胞自噬是2016年諾獎獲獎理由,今年的國自然基金公布結果也證實了自噬與各科研熱點的結合以及與疾病的關係,公眾號前期寫過一些文章,大家可看:1、國科金寫作,選題自噬的N種可能性……2、自噬研究不得不了解的分子通路及資料庫3、國科金lncRNA和自噬,兩個熱點應該怎麼串?
  • 朱寧:你我都熟悉的「拍賣」,今年為何能摘得諾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 Robert B.Wilson摘得殊榮,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你我都熟悉的「拍賣」,為何今年得以問鼎諾獎?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副院長朱寧受邀撰文,分享最新觀點。
  • 那個得諾貝爾獎的「自噬作用」有啥用?它能救命
    (最上面那行小字~)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獎勵他在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所做的開拓性研究。(簡單解讀戳右邊:大隅良典,和「吃掉自己」的細胞)  那麼,「自噬作用」,有啥用?  問題:得2016諾獎的自噬現象,和哪些生理現象或疾病有關?我們能夠如何利用它?  看到有報導說,【自噬過程如果無法充分完成,會導致多鍾疾病,包括癌症、帕金森、阿茲海默症以及心臟病。】具體是咋關聯上的?
  • 解讀:「自噬機制」帶來了對抗衰老的新希望
    本報記者 房琳琳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大隅良典,因為他發現了「自噬機制」。這是一種進化上的保守過程,即真核細胞可以通過輸送雙膜囊泡到溶酶體進行一部分再循環。與其他細胞退化機制不同,自噬能移除已經老化或損壞的蛋白質、大分子複合體和細胞器,留下空間用於參與新的生理過程。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required for autolysosome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使用藥物或者遺傳學手段抑制休眠乳腺癌細胞的自噬可以顯著抑制小鼠以及人類乳腺癌臨床前休眠3D模型中癌細胞的存活時間以及轉移灶的形成。通過體內實驗,研究人員發現自噬基因自噬相關基因7(ATG7)是涉及自噬激活的關鍵基因。從機制上講,抑制休眠乳腺癌細胞中的自噬通路導致損傷線粒體及活性氧的富集,從而導致了癌細胞凋亡。
  • 細胞自噬的機制
    vid=406020細胞自噬的機制 細胞自噬在腫瘤的生成和癌症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般情況下,自噬功能的不全或缺失會導致腫瘤等疾病的發生,而對於因自噬功能超過基準造成的病變則佔極小部分。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細胞自噬」這種現象呢?主講人:劉偉: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 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人類終將跑贏病毒,相信我們能戰勝新冠
    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教授針對諾貝爾獎文化以及今年的諾獎等問題進行解讀。祁海老師,您是做免疫學方面研究的,您覺得諾獎的評選和今年的全球緊急衛生事件關聯有多大?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 我所認識的自噬之父 - 大隅良典先生
    早晨醒來習慣性用iPhone查看信息,發現一位做自噬研究的同仁從香港發來的郵件驚呼Ohsumi(大隅)得了諾獎! 我趕快查詢證實了新聞,心裡一陣興奮。這一天總算來了!儘管猜測大隅良典先生遲早會得諾獎,並且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寄予希望但沒有實現,今天諾獎終於給了大隅良典先生,雖有些突然,但更多的是激動!